采莲曲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采莲曲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1采莲曲二首王昌龄〔唐代〕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译文采莲女皆美丽动人,如吴越国色,似楚王妃嫔,她们竞相划动采莲船,湖水打湿了衣衫来的时候莲花把她们迎进河口,采完之后明月把她们送回江边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互相映照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赏析第一首诗写水乡姑娘的采莲活动吴姬、越艳、楚王妃三个词连用,铺写出莲娃们争芳斗妍,美色纷呈的景象第二句正写采莲活动,从“争弄莲舟”来看,似乎是一种采莲的竞赛游戏唐汝询说:“采莲之戏盛于三国,故并举之〔《唐诗解》〕因为要划船竟采,顾不得水湿衣衫采莲姑娘那好胜、活泼、开朗的情态就通过“水湿衣”这个细节表现出来她们划着采莲船来到一个花的世界,而最后两句点出她们直到月上江头才回去诗人不急着写回程,而是插叙采莲女来的情境,她们来时被花儿所迎接,可见花儿是很乐意为她们所造访,而隐着一层写她们对采莲这一活动是非常喜欢,近乎于享受当她们回去时,那月儿实际上也就是花儿,便依依不舍地送她们了。
花迎人”和“月送归”运用了拟人手法,把整个采莲活动的现场给写活了,极富诗意,写荷花迎接采莲女和月亮送别采莲女,实际上还是为了表现采莲女之得意这首诗通过几个动词淋漓尽致地将采莲女应有的性格——活泼开朗表现出来,并以花、月、舟、水来衬托女子的容貌,可以说这就是一部小电影,对刻画人物形象非常生动形象而别有韵味第二首诗可以说是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假设隐假设现,假设有假设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诗歌在开场就展现出一幅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丽画面采莲女的罗裙和荷叶的颜色一样青翠欲滴比喻虽不新奇,但用在此处却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既描绘了田田的荷叶,又写了采莲女美丽的衣裳,两者互相映衬,恍假设一体尤其是“裁”字,用得极其巧妙,罗裙是裁出的,可是此处也用在荷叶上,似从贺知章《咏柳》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句中得到了灵感,让人感到荷叶与罗裙不仅颜色一样,似乎也是同一双巧手以同一种材料制成的。
由此又让人不禁联想到屈原《离骚》中“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感受到这些女子如荷花般的心灵娇艳的芙蓉花似乎都朝着采莲女美丽的脸庞开放,明写荷花,实那么为了衬出人之美,采莲女的美丽,不是闭月羞花式的惊艳,而是如阳光般安康温暖,似乎能催开满池的荷花这两句诗本自梁元帝《碧玉诗》“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王昌龄的这篇较之那么更胜一筹,意义更为隽永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诗的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是对前两句的补充和深化它有两重含义:一是突出荷田的稠密,使人荷莫辨更真实可信;二是突出了观望者的感受和心理活动其中“乱”字用得非常微妙末句“闻歌始觉有人来”除了从另一面说明少女被荷田遮蔽与消融,难以被观望者发现以外,又写出一种声音的美,增添了诗的活泼情趣“乱”字既指采莲女纷纷入池嬉笑欢闹的场面,也可指人与花同样娇嫩难以区分,眼前一乱的感觉而“看不见”照应上文,也更显荷叶罗裙,芙蓉人面之想像了,同时也虚写了荷塘中花叶繁茂,人在其中假设隐假设现之景,并引出下句:“闻歌始觉有人来这一句描写细腻入微,仿佛让读者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真实的感受始觉”与上句“看不见”照应,共同创造出了一种“莲花过人头”的意境。
闻歌”也与“乱”字照应,悠扬动听的歌声表现出她们活泼开朗的天性,同时也为整个采莲的场景添上了动人的一笔这首诗句与句联络严密,意蕴深远,精雕细琢却给人带来清丽自然之感,可以看出王昌龄炼字炼意的高超技艺,对中晚唐的诗歌有着重要的影响王昌龄王昌龄〔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采莲曲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2采莲曲二首朝代:唐代 戎昱原文:虽听采莲曲,讵识采莲心漾楫爱花远,回船愁浪深烟生极浦色,日落半江阴同侣怜波静,看妆堕玉簪涔阳女儿花满头,毵毵同泛木兰舟秋风日暮南湖里,争唱菱歌不肯休译文其二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互相映照,人花难辨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鉴赏《采莲曲二首》其一〔“吴姬越艳楚王妃”〕:“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开头两句写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子,采莲的`时候因为摆动莲舟而弄湿了自己的衣裙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第三、四句分别用花和月来衬托这个女子的美貌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女子的美貌,从“争弄莲舟水湿衣”可以想象出一个极其美丽的女子在船中拨动船桨的娇美动作诗中的花、月、舟、水都是来衬托她的容貌《采莲曲二首》其二〔“荷叶罗裙一色裁”〕:“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荷叶与罗裙一色,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姿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这一句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仿佛鲜艳的荷花正对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也与鲜艳的荷花互相映照,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局部,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些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又带有浓郁的浪漫色彩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假设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睛细察时才勉强可辨;以致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看不见踪影了。
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亦真亦幻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然而,正当他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才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所以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这真是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了这一描写,更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与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第 7 页 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