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史晨碑临习指导

hh****p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3.50KB
约6页
文档ID:210428584
史晨碑临习指导_第1页
1/6

《史晨碑》临习指导一、 《史晨碑》的历史情况介绍《史晨碑》立于山东曲阜孔庙碑分两面刻前碑刻《鲁相 史晨祀孔子奏铮》,也称《鲁札I史晨孔庙碑》,《史晨请出家谷祀孔 庙碑》通常称《史晨前碑》东汉建宁二年(169年)三月刻据清 王昶《金石萃编》记:“碑高七尺,广三尺四寸十七行, 行三十六字,后碑刻《鲁相史晨飨孔子庙碑》,通常称《史晨后碑》 东汉建宁元年(168年)四月刻,高广尺寸同前碑十四行, 行三十六字前后碑书风一致,当为一人手书此碑为东汉后期 汉隶走向规范、成熟的典型世见最早榻本为明榻本,“秋”字完 好北京图书馆藏明榻本《中国美术全集》书法篆刻编(1)收入二、 历代书法理论家对《史晨碑》的论述要录清万经《分隶偶存》:“修饬紧密,矩度森然,如程不识之师, 步伍整齐,凛不可犯其品格当在《卒史》、《韩勒》之右”清孙承泽《庚子消夏记》:“字复尔雅超逸,可为百世楷模,汉 石最佳者也清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书法则肃括宏浑,沉古遒厚, 结构与意度皆备,询为庙堂之品,八分正宗也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虚和则有《乙雅》、《史晨》 杨守敬《平碑记》:“昔人谓汉隶不皆佳,而一种古厚Z气口不 可及,比种是也。

三、 《史晨碑》的艺术价值及学习目的庄严肃穆的曲阜孔庙,是集中反映了孔子儒家学说思想在汉 文化中占正确统地位的场所而长期受孔子儒家美学思想支配的 汉代,在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中和”之道便是一条至高无上的审美准 则,它要求一切艺术美的形式都必须在不偏不倚,不激不厉的和 谐统一中去追求;要求艺术的情感必须在一种非常理性、非常节 制而又能被社会和统治阶级所普遍接受的情感中去表现因此,在这种“准则”的直接影响下,使 汉代书法艺术越加趋向于规矩和法度中去发展在汉隶碑刻中,《史晨碑》无疑是非常遵循这一 “准则”的典 型,而作为东汉后期的产物,《史晨碑》显然又是东汉隶书走向规 范,定型后的代表它结字平正秀润,修饬紧密,法度森严线 条中锋圆融,提按分明,劲健遒逸:点划疏密匀称,顾盼有情; 整体章法次序井然,步伍整齐,和谐统一,给人以一丝不苟、端 庄典雅的美感所以它"结构与意度皆备,询为庙堂之品,八分 正宗也”的作品风貌极适合于置身在曲阜孔庙这种圧严的地方由于过分拘泥于法度和规矩,以及再加上受到庄严场所的限 制,使《史晨碑》的艺术个性较弱;其神韵和情趣也没有稍前的 《石门颂》和同时代的《衡方碑》那样来得纵横恣肆,古拙自然。

不过,清代人却对它非常地拔高如孙承泽的《庚子消夏记》就 有“汉石之最佳者也”的说法;而今人正相反,更偏重于《石门 颂》、《衡方碑》等这类个性极强的碑刻此种极差当然是历史的 局限性和时代的必然性所致的结果,但不管如何,作为“百世楷 模”的《史晨碑》,对一个初学者来说却是深入汉隶堂奥的最佳范 本至少它有规律可循,形式上也较为工整假如初学者宜接从 汉隶中风格较强、难度极大的碑刻上去着手,就有可能产生无所 适从的感觉更何况东汉隶书“一碑一奇,莫有同者”,初学者可 以从工稳到强烈、简单到复杂的学习过程中去寻找跨度,获得经 验因此,要在“东京分书碑尚不乏,凡遇一碑刻,则意度各别, 可想古人变化之妙”(何绍基跋语)的众多的东汉隶书面前做到触 类旁通,游刃有余的话,那么由《史晨碑》着手的意义就十分显 在,这就是我们学习《史晨碑》的目的笔划间架一丝不苟的《史晨碑》,似乎就象一位办事认真严谨 的长者,在忠实地完成着他最后的事业,而其中无可挑剔的手法, 在微妙的变化中又是如此地庄重含蓄显然,‘严谨和含蓄”是《史 晨碑》最显在的审美特征看上去,它与《曹全碑》颇为相近, 但究其实质,它的含蓄却是《曹全碑》所不及的。

下面我们就从它的风格特征上来展开分析:其一、整体布局:《史晨碑》的整体布局,在汉隶中属横平竖直、纵横有列的典 型;它与《曹全碑》线与线这间的相互抖动承接和《衡方碑》字 与字之间的步步紧逼不同,它的布局更注重于字与字之间的行距 上留有充分的间隔再加上结字的平正外张内收,犹如点掇其上 的团块造型,更使其间隔出入意外地透露出舒旷空灵的艺术效果 不过,字与字在间隔的内部并不孤立,也是十分讲究呼应的象 “死”字的燕尾与“史”字的波笔在长长的运笔过程中几乎相连 的承接,“顿”字的燕尾和“晨”字的波笔在上下不同的走向以及 被其分割了的错位间隔上的相互关联等等,便是最好的说明但 这仅仅是一方面,重要的还是反映在它线条纤细而又虚和的基本 特征上《史晨碑》的线条就象轻轻划出,毫无声息假如我们将 它的线条特征在其团块式的结字造型里完全转变成粗重豪放的特 征的话,那么在间隔距离如此之大的平面上就会使字与字完全处 在一种互不相干的孤立位置上这也是粗重豪放的线条使人醒目 并使人的视觉始终在其所组成的结字上游离的缘故而《史晨碑》 正相反,只要仔细地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我们的视觉始终是停留 在结字与间隔不分彼此的关系上来看待的。

这当然应该归究于它 的线条特质所以,结字纤细而又虚和的线条及起笔大多直接露 锋着纸的用笔方式,在空旷的间隔上必然会使字与字之间相互形 成一种张力,而张力的不明确性所导致的间隔含混化倾向的产生, 其结果又必然会促成字与字之间在间隔内部的相互关联和统一 这就是《史晨碑》整体布局在汉隶中独有的风采其二、线条:《史晨碑》的线条运动方式不象《衡方碑那样不时地转换受 力点的位置和角度,它以其纤细,虚和几近乎于秦篆的运动方式 呈现了自己的线条性格但它线条挺拔遒劲,古拙浑沉的特质还 是十分显在的按照通常的惯例往往会将这种特质去与粗线条相 联系,事实上,这是一种错觉;它不以线条的粗与细来区别,而 是以力感本身来对应只不过在表现时一个较为直接,一个较为 隐蔽而已《史晨碑》线条起笔的“蚕头”意味并不十分明显虽 然前面已经说过它大多以露锋着纸的用笔方式为主;但它露而能 藏,尖而寓圆,变化也就极为自然不过,它对磔笔处的“燕尾” 却非常地着重一波三折的特色也较为典型,其用笔或平出,或 上挑,或方折的变化尤为丰富,均收到了精妙婉丽的艺术效果其三、结体:《史晨碑》的结体有人评其为外松内紧是很有道理的;象“晨” 字就是很好的范例;假如从“晨”字结体四个边角上来看它的内 部,就会明白无误地发现外围四条向里倾斜内聚的边线是如何导 致内部产生紧迫感的;但它同样也使四个边角产生了外张之势。

晨”字与“史”字的波笔其圆融的转折在长长带出的运笔进行 中似乎太过突然,也多少带有点有意为之的痕迹,但这却从中反 映了《史晨碑》的结体注重舒展与内聚的对比的强烈倾向《史晨 碑》的横线条在结体上基本以匀衡的比例来排列,但为了避免均 衡可能会带来的呆板和缺乏变化的结果,《史晨碑》却采用了不同 的方式来改变它并寻求它的变化出处,象“臣”字,就是利用左 边这根由直线转变成曲状的线条来达到目的的,这根缠绵委婉, 活泼灵动的线条,不仅调节了上部三根均衡的横线可能会造成的 呆板,同时,也避免了内部与两根小竖线并列冲撞的后果不过, 读者可能会感到《史晨碑》中的很多横线的组合排列未必都由直 中带曲的线条来辅助调节的,这非常正确,但要注意到,书法之 所以会成为一种艺术种类,就在于它的变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君不见“书”字的这么多横划就是通过长短、粗细、曲直等等的 对比来寻找变化的,这应引起初学者的注意五、临习注意事项《史晨碑》因其在东汉隶书中较为规范和定型,所以我们的 视觉停留在它的碑刻上时,只能随着它的笔划间架的运动而运动, 变化而变化它不象《衡方碑沢《张迁碑》那样可以自由地发挥 想象及主体更多审美经验的渗透和参与;它是全封闭式的艺术性 格,因此,主体意识在其中的淡化必然导致我们在临习此碑时往 往会带有极为浓厚的理性色彩。

但由于《史晨碑》的个性风格并 不十分醒目和强烈,所以初学者在临习时会很容易忽视它隐蔽起 来的个性实质和变化比如方笔中,起笔时切入的介度稍有变化 便能改变机械的“一刀切”,圆笔的虚势出锋人纸和虚势直人又可 使技法更为丰富至于它的实质和变化,在风格特征的分析这一 段里已略微提及,但它当然不止于此,还有待我们往更纵深的地 方去挖掘否则就只能在其表面上停留,而失之于呆板和平俗 这应引起初学者的注意并加以认真地分析和对待了另外,在表达它的线条特色时,可以选用一些笔锋较长的毛 笔并利用其笔尖部分来书写,这样容易奏效,也容易较清晰地表 达出线条的微妙变化 在具体的临习阶段上,可根据个人的不 同情况或较长、或较短地来加以安排,但要注意循序渐进,不要 因小失人,反导致“欲速则不达”的后果更何况临习的过程总 是由“入帖”到“背帖”这两个阶段组成,所以循序渐进还是一 条较为实际的路了;如此就会更加忠实于原作,反映其丰富的艺 术特征,也会获得更多的经验为创作打下基础。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