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打算》方言词研究 燕宪俊内容摘要:清代苏北长篇叙事诗《胡打算》中使用了大量的徐州地区方言词考释该诗中富有地域特色的方言词,以体现其在徐州方言及民俗文化等方面研究上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关键词:《胡打算》 方言词 考释 徐州方言《胡打算》是清代苏北邳州民间七言叙事长诗,为民间艺人的说唱脚本著者为邳州人该诗当于清朝乾嘉年间已基本成型,至今已在邳州周边地区流传二百多年笔者寓目的一个清末印本,凡910行,6370字,堪称世界长诗《胡打算》运用大量的徐州地区方言词语描绘了清代中期邳州一带集市地名、农耕稼穑、房屋园林、禽畜花果、婚嫁殡葬等各类生活场景,展示了一幅幅苏北、鲁南地区的民间风俗画,堪称当时百姓生活百态的集合一.《胡打算》中使用的方言名词《胡打算》一诗使用了大量的邳州及徐州地区方言词,而以指代各类物品名称的方言词最多试列举一些:“轱辘、石橛、地界、洋烟、旱烟、秫秫、稻、秫秸、瓜瓤子、鞍韂、豚猪、老羯子、簸箕、碌碡、木杈、耖耙、扬场掀(锨)、漏掀(锨)、笆斗、撮箕、摺子、花啦棒槌、袷袄、顶针、哔叽、马褂、瓦屋、山墙、影壁、脊棒、杉木条子、仰尘、扒锅匠、喇叭号子、请帖、拜盒、马杌、筲桶、风箱、鏊子、煎饼、糖糕、百子糕、条酥、面果、蒸卷、饺子、 食、元枣、酱豆、河沟、鰽鱼、鳊鱼、蛙子、黄子、鸡头子、单被、妗子”等。
这些名词包括农具、农作物、家禽家畜、生活用品、食物等类对一些方言词略作考释秫秫”就是高粱;“鞍韂”即马鞍子;“老羯子”指年岁大的公羊袷袄”即夹袄,一种双层的上衣;“袷”同“夹”脊棒”是建房子时架在屋脊上的棆棒马杌”,坐具,板面较宽的矮凳子清代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云:“俗以方而大者为马杌子花啦棒槌”,一种有柄摇动作响的儿童玩具煎饼”至今仍为苏北邳州及鲁南地区一种常见主食,烙煎饼的工具即为“鏊子” 食”即饺子,多指素馅的,诗中即以“肉馅饺”与“ 食”并举 ”,《十三韵》释为“以面包菜曰 食”马褂”是旧时穿于袍服外的对襟短褂,衣长至脐,袖仅遮肘因着之便于骑马而得名,流行于清代及民国时期单被”,邳州称床单为单被,被面或被里拆开后单用也称单被徐州市区及西北片则称床单为被单子仰尘扎起贴白绢”,“仰尘”,房屋内用高粱秫秸秆和纸张等裱糊的顶棚,《胡打算》不同版本里出现了“仰尘、仰棚、仰视”的不同说法鸡头子”,徐州一带中药店称芡实,饭馆称芡粉西汉扬雄《方言》第三卷载:“ 、芡,鸡头也北燕谓之 ,青徐淮泗之间谓之芡,南楚江湘之间谓之鸡头,或谓之雁头,或谓之乌头诗中这种物品类方言词数量众多,极富地域文化特色。
这些物品在今徐州地区大都存在,少数已消失或不常见,如马褂、漏锨、拜盒、摺子诗中有多处对家畜的集中描写:“先使牛犊驴驹子,后使水牛大牤犍”、“骒马骚马好烈性,骟骡草驴拉磨碾”等,还写到牯牸、牛犊子、犌子、骟马、骟驴、駏驴、叫驴、骡子等家畜牤犍指阉割过的公牛;牯牛指公牛;牸指母牛; bi,《广韵》释作牛二岁也;犌,《集韵》释为牛有力者骒马即母马;骚马指公马草驴即母驴;叫驴指公驴诗中牛马驴指称繁多,这些方言词汇极具时代色彩,反映出在清代这些力畜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关系密切,它们在当时苏北农村耕地或运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胡打算》有这样三句诗:“掌柜能赚钱”、“奤子掌柜把油打”、“海边毛子懂盐务”,其中的“”、“奤子”、“毛子”恰好代表了以徐州为中心的三个不同方位的口音蛮”,《十三韵》释作“南方声音谓之”奤”,也写作侉、咵奤,《十三韵》释作“奤子,北方人”咵,《十三韵》释作“咵声”、“南蛮北咵”、“北咵子”《十三韵》是清代早期的徐州方言韵书,可见清代就有“南蛮北咵”的说法侉子,《徐州方言词典》释为:“指操徐州以北北方口音的人毛(mǎo)子,徐州把说话带连云港、海州一带口音的人叫毛子至今徐州民间还有“南蛮北侉东海毛”的说法。
老的送在风水地”,句中“老的”是一个由形容词加“的”字组成的名词成分,指家中长辈,与“小的”(指晚辈)相對,徐州至今延续这一说法,如:小的得孝顺老的二.《胡打算》中使用的方言动词除了大量的方言名词,诗中使用的方言动词也不在少数举例予以诠释赶会”、“赶集”,指到集市上买卖货物熬菜”指把蔬菜等放在水里煮嚼邻骂舍”,“嚼”,骂的意思,如:胡嚼乱骂烧锅”指在灶下烧火搁在床头上”,“搁”,放的意思抱鸡”,孵小鸡抱”,《十三韵》作“菢”,训作鸟伏卵曰菢窠嬎蛋”,“下蛋”的意思嬎”,《十三韵》释作:“鸡嬎蛋,凡卵生皆曰嬎蛋过去有的家长告诉孩子不要看母鸡下蛋,说小孩子看母鸡嬎蛋,长大了之后容易脸红此说法显然并无根据动词“打”在诗中出现多次:“栽上椿树把床打”、“先请木匠嫁装打”(制作)、“打漏锨”(锻造)、“闺女打发出了嫁”(特指嫁女)、“奤子掌柜把油打”(榨油)、“打响鞭”(挥舞抽打)、“打骨牌”(玩耍)、“打公骂婆”(殴打)、“夜间无事打算盘”(盘算),“菊花打着黄罗伞”(撑着),“金嘴银头打翠蓝”(雕刻、印),意思各不相同打”在徐州方言里是一个搭配能力很强的动词下湖耕地需要柁,犁耙绳索不用言犁铧镵头并耩子,摇耧撒种不得闲。
柁、犁耙、犁铧、耩子”等都是耕地种地用的农具,用动词“耕地、摇耧、撒种”等连缀起来,写出了下田耕地及播种的场面,体现出方言与农耕文化的关系《胡打算》里所称“下湖”,徐州市区及西北片的丰县沛县则称“下地、上地”下湖”是一个使用地域范围很窄的方言词,仅流行于中原官话区的枣庄、郯城、徐州东南片(邳州、新沂、睢宁)及江淮官话区的连云港、盱眙等地据史料记载,历史上宿州与徐州之间曾经存在一个叫“陴湖”的大湖,郦道元《水经注》记载过此湖,唐代白居易描写过此湖陴湖宋元时已可能沦为沼泽,约元末明初,渐渐干涸,变成了沃野湖水退去,在湖床上种植庄稼,相沿过去下湖捕鱼的叫法,也称为“下湖”,“湖”也就成了农田的意思《胡打算》里多次提到“吃烟”:“他娘喜得光吃烟”、“吃袋烟来把乏解”如今“吃烟”的说法,在邳州及新沂、睢宁已只存留于老派口中,年轻人受普通话影响已很少如此说了徐州市区及西北片不说“吃烟”,而说“吸烟”而“吃烟”的说法在江苏省内通行于江淮官话区最北端的东海、连云港,向南直至吴方言区的苏锡常,足见位于徐州东南片的邳州所受江淮官话的影响徐州方言内部呈现出东南与西北差异的特征:东南片的邳州、新沂、睢宁部分语言现象与相邻的江淮官话一致,西北片的丰县、沛县则体现出中原官话的特点。
三.《胡打算》中其他词类的方言词在现今邳州人口中“使”字是个高频词,而徐州市区及西北片很少用这个词使”在《胡打算》里出现次数很多:“割下麦子使车拉”、“要得光滑使刨刮”、“使包袱裹”、“使碾轧”等,这几处的“使”字都相当于介词“用”而“先使牛犊驴驹子”(役使)、“笆斗扒来簸箕使”(使用)、“桂油阿胶使的全”(使用)三句中的“使”,为实义动词诗中还运用到拟声词碌碡上场吱吱叫”,“吱吱叫”,用碌碡轧场时发出的声响老爷喜的哧哧喘”,“哧哧”是喘息的声音各崩崩的三扣紧”,“各崩崩”是模拟胡氏悬梁时系扣的麻绳发出的声音此外,诗中还出现了一些俗语、惯用语或成语,如“大小不就、偷生挖熟、一溜烟、嚼邻骂舍、打公骂婆、牛头马面、姓甚名谁”等,这些词语形象生动,有的颇具地域色彩初步梳理,即发现《胡打算》中出现的方言词达数百个之多,因此它是研究清代徐州方言词汇的重要资料诗中的大部分方言词至今依活跃在徐州话中,有的则已消失不用诗中详细刻画了丧葬文化的送殡场面,其中的“点主”(请有名望地位的人用朱笔补上灵牌上“主”字一点的仪式)是丧礼中最隆重的一项,而今这一仪式在徐州丧礼中已消失不存了,“点主”一词随之消失《胡打算》为徐州民俗文化研究提供了材料与依据。
邳州八绝”、“十样锦”、“蜜食八宝”及室内陈设、服装打扮、婚丧用品及礼俗等,都是民俗研究的丰富素材2007年《胡打算》入选徐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目前,《胡打算》被纳入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参考文献[1]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方言志[M].1998.[2]邱光华.“下湖”考[J].汉字文化.2016(1).P81-82.[3]苏晓青、吕永卫.徐州方言词典[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4][清]周兆文序编.十三韵[M].徐州西关南菜園同德善堂石印局.1934.(作者单位: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文学教育中旬版2021年1期文学教育中旬版的其它文章《吝啬鬼》中阿巴贡的形象探析语用学视野下“XX狗”构式成因探析从“骈散之争”看《祭十二郎文》《水浒传》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毛姆作品中的东方形象《蒹葭》“伊人”在教学中的解释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