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教师用书 ( 上册 )(一)教学目 1.通 数数活 ;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 学生学 数学的 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二)教材 明教材 明1. 部分教材 了一个“美 的校园”情景;一方面 初入学的学生展 校园生活;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 使学生知道;自己已 是一名小学生了;小学生要遵守 律按 到校;要尊敬老 、 同学; 要好好学 、 科学; 身体 . 另一方面 中的人和物的数量都用到 10 以内各数;使学生通 数 些数;初步感知 10 以内各数;并体会到数存在于我 的生活中;数是人 的好朋友 . 使教 初步了解学生数数、 察和 言表达能力情况; 以后教学做好准 .2.教科 第 2~3 是一幅“美 的校园” . 是一个富裕的 中心小学;校园内有 的国旗、高大的教学楼; 有和 的老 、活 的学生; 有小小气象站等;校园外有高 的大楼、 翔的 子;路 有葱郁的 木;美 的 舍等 . 中每种数量的事物不止一种(如数量是 1 的;有一面国旗、一位教 ; 有一座教学楼等); 的是 数数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 源;通 学生数同一种数量的各种事物;充分感知 10 以内的数 . 各种人和物的具体数量 下表 .数人和物数人和物量量1国旗;楼房;老 ⋯⋯6花 里的花;校园周 的大 ⋯⋯ 舍; 杠;跳 的学生;2 的学生7 子; 身体的学生⋯⋯向校园走来的学生⋯⋯3石凳;踢足球的学生⋯⋯8校园外 地上的 ;戴 巾的学生⋯⋯4垃圾筒;小气象站里的学生⋯⋯9所有女同学5校园外的楼房;国旗上的五角星⋯⋯10所有男同学教科 第 4~5 各集合圈中的人或物都是从“美 的校园”中抽取出来的;每个集合圈的旁 都 上了相 的数; 学生 一 、 一 ;使教 了解一下学生 数、 数的情况; 里 不是正式教学生 和 些数 .1 / 323.本单元只是让教师初步了解一下学生数数、读数的情况;还不是正式教学;所以没有安排专门的习题 .教学建议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 学生刚刚结束幼儿园生活;迈进小学;对课堂学习还不适应;容易疲劳;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观察能力有限 . 在观察教材插图时;往往只对其中的色彩、人物等感兴趣 . 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 . 如教学“数一数”时;教师出示插图后;不要急于给出数数任务;分散他们观察的兴趣;而是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让他们互相说说都看到了什么 . 当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以后;教师再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数一数各种东西的数量 .2.应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 . 教师提供的“美丽的校园”图;每种数量的事物都不止一种;教材只抽取了一种作为每种数量的代表 . 数数时;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让学生充分地观察;充分地数 .3.应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 观察、数数的活动;都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 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数;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4.应全面了解学生数数的能力 . 不仅要了解学生是否会口头数数;还要了解每一个学生是否能正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来 . 要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发言;以便做到全面的了解 . 发现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适当给以帮助;但不必花过多的时间;在以后教学中;还可以继续给以帮助 .5.应注意结合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 本单元蕴涵的思想品德的因素很多;教师可以适时地加以渗透 . 如当学生观察到图中有一个小小气象站时;教师可以及时引导:我们应该像这些小朋友一样热爱科学 .1.这部分内容可用 1 课时进行教学 .2.开始教师可以用几分的时间;仿照书前“编者的话”;选择学生能够听懂的事例;言简意明地讲一讲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用处;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利用“美丽的校园”数数;提供以下几点意见供参考 .(1)引导学生观察教科书第 2~3 页的插图 . 也可将插图制成多媒体课件;课件中先出示一位老师;再逐一出示一组一组的人和物 . 通过看图;引起学生观察的兴趣;教师可这样表述:这是一个美丽的乡村小学;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 . 大家来看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呢?(2)让学生先自己观察;再指名说一说图中都有什么 . 在观察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逐一数出数量是 1~10 的人和数 . 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数;先数数目比较小的(如国旗、单扛、石凳等);再数数目比较大的(如垃圾筒、楼房、花等) . 学生每数完一类物体;教师可以仿照教科书第 3~4 页;将这类物体加上集合圈;并写出相应的数 . 同一数量的物体可以集中排列 . 如;学生说“ 1 面国旗、 1 位老师”;教师可用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出示 1 面国旗、 1 位老师的图;并告诉学生; 1 面国旗、 1 位老师;都可以用数字“ 1”表示;同时在图的左面出示“ 1”.10 个数都出示后;让学生读一读;了解有多少学生认识这十个数 . 为了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学生;还可以一个人接一个人地说读 . 如果读错了;可让学生数一数相应的集合圈里的物体 . 如果有时间还可以跳着读这 10 个数 .2 / 324.数过主题图中的人或物后;还可以数学生身边的一些实物(如教室的门窗、铅笔盒里的铅笔、一行课桌等) . 引导学生数实物时;可以有意识地使用上、下、左、右等方位词 . 如;教室黑板的上面有什么?( 1 面国旗)左面有什么?( 4 扇窗户)等 . 逐步使学生分清方位;这对于以后教学中布置学生看书、做作业;都有好处 .教学片断:数一数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2~ 5 页.教学过程:一、口头数数教师:同学们;你们会从 1 数到 10 吗?数数看 .同桌同学互相唱数 . 然后先请几位会数的同学数给大家听;再请不会数的试着跟大家数几次 .二、看图数数1.激发观察兴趣 .多媒体课件显示:一所美丽的乡村小学 . 先出示一位老师;再出示两位学生(生:老师好 . 同时鞠躬、敬礼 . 师:同学们好);接着陆续出示一组一组的学生; 最后从天边飞来 7 只鸽子(伴有鸽子的哨音) .教师:这是什么地方?(学校 . )对;这是一所美丽的乡村小学 . 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 . 大家看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呢?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同桌同学互相说说;然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学生每说完一种;教师要反复提问:还有什么?2.数图中的数量 .教师在学生随意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按数目从小到大的顺序数出图中的事物个数 .(1)数数量是 1 的事物 .教师:有几面国旗?配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一面国旗图并加上圈 .教师:有几位老师?在国旗的下面出示老师图加上圈 .教师:一面国旗、一位老师都可以用数字“ 1”表示 .课件同时在两幅图的左边出示数字“ 1” . 教师领着学生读一读;学生自己再小声读一读 .3 / 32教 :看一看; 中 有哪些 西的数量是 1?(一 教学楼)此 不再 独出示教学楼的 .(2)数其他数量的事物 .仿照( 1) 行 .数到数量是 3 以上的人或物 ;可以 学生 是怎么知道其数量的 . 学生可能会回答“看出来的”或“数出来的” . 教 可以 数出来的学生到前面 大家数数看 . 数完后;可以 全班同学 表意 ; 他数 不 .(3) 1~ 10 各数 .10 个数都数完后; 教 再 学生 一 些数 . 如果 了;可以 学生数一数圈里的人或物;然后 正 了的数 . 如果有 ; 可以不按 序指数 学生 数 .3.数教室里的 物 .教 :教室里有几扇 ?几扇窗?几 灯?每扇窗上有几 玻璃?你左 一行有几位同学?你右 一行有几位同学?⋯⋯三、小 教 :今天我 数了美 的 村小学里的人呀、花呀、 呀、 子呀等好多 西; 数了教室里的 和窗等等 西;放学后;你 可以数数在家里或其他地方看到的 西 .(一)教学目 1.使学生通 操作;初步知道“同 多”、“多”、“少”的含 ;会用一一 的方法比 物体的多少 .2.使学生通 察、操作;初步感知“ ”、“短”、“高”、“矮”的含 ;学会比 物体 短、高矮的方法 .3.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和用数学的意 .(二)教材 明和教学建 教材 明1.本 元的教学内容和作用 .4 / 32本单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 . 一部分是“比多少”;另一部分是“比长短、比高矮” . 这些内容是学习认数、计算和量的准备性知识 .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初步感知“多”、“少”、“长”、“短”、“高”、“矮”的含义;同时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低年级儿童在入学前;通过对各种物体的感知;已经积累了有关“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的感性经验 . 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提供了生动有趣的情境; 创造了观察、操作的机会; 让学生在已有的感性经验基础上; 充分体验 “同样多”、“多”、“少”以及“长”、“短”、“高”、“矮”的含义;并通过合作交流;体会互相学习的乐趣 .教学建议1.本单元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操作、探索来进行的 . 因此教师应给学生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 . 要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做他们想做的;在做中理解知识 . 如;在比长短的活动中;可能有比跳远的;比高矮的甚至还会有比厚薄的;虽然“远近”、“高矮”、“厚薄”都不是“长短”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但这些内容本质上都是比长度的;都有助于学生理解“长短”的含义 . 因此;教师应给这些同学以鼓励;并让他们说说是怎么比的 .2.应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 因为探究学习需要充分全面的观察问题或事物;找出其本质特征;摒弃其非本质特征 . 但学生年龄小;观察能力有限;通过小组合作;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问题得到比较清晰全面的认识 . 本单元的内容都可让学生自己探索 .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好习惯 .比多少(第 6~7 页)教材说明“同样多”、“多”、“少”儿童一般在入学前对它们都有初步认识;但是并不一定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而往往是凭直觉;或者用数一数的办法来比较多少 . 通过本小节的教学;应使学生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这部分内容在编排上有下面一些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