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2年绘画投射技术在攻击性儿童心理分析中的运用及其效果

l****l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8KB
约8页
文档ID:302960801
2022年绘画投射技术在攻击性儿童心理分析中的运用及其效果_第1页
1/8

绘画投射技术在攻击性儿童心理分析中的运用及其效果陈琨/边霞摘自:?中小学心理健康小编?[]绘画投射技术可以激发儿童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联想,通过分析儿童的绘画作品可以展现儿童的主体经验、情感与经历攻击性行为是儿童诸多问题行为中较为普遍的一种不良适应行为,本研究将绘画投射技术运用于个案研究对象,不仅发现个案研究对象当前的认知、思想与情感状况均不佳,自尊感低,悲伤抑郁纠结,而且发现他的主要焦虑与冲突来自与同伴的交往不良个案在研究者设计的系列绘画活动中显示出对他人行为的解释存在着归因偏见,倾向于将情景中不明晰的信息当成具有挑衅意义的信息,反映了其攻击性行为产生的深层原因而在经过以研究者设计的系列绘画活动为中介的渲泄过程后,个案研究对象也表现出了显著的变化,其后期的绘画作品与最初的绘画作品相比,表现出了更强壮的个体、更健全的自我概念和更愉悦的人际关系,由此可见,运用绘画投射技术有助于成人深入了解攻击性儿童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动因,为更好地预防与干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提供有益参考[关键词]绘画投射技术;攻击性行为;攻击性儿童一、问题提出上世纪40年代以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可以通过绘画确定一个人的情绪和人格特征。

这一时期,绘画被作为内部心理状态的视觉表征来研究人们普遍认为,绘画不但反映个体的内部心理事实,而且表现出绘画者的主体经验人们希望儿童能够通过绘画表达事物及自己的情感和经历,并通过这种表达方式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帮助孩子从一些由于环境、记忆或情感问题造成的困扰中走出来随之,“投射性绘画〞的术语开始出现,绘画投射测验也应运而生,在1940年至1955年这段时间内,出现了大量使用绘画投射测验的研究在这些绘画投射测验中,最具影响的也许是玛考文的画人投射测验和他对个体在人物画中内在心理的投射研究他认为一个人画出的人与这个人的冲动、焦虑、冲突以及补偿的特点有关,从某种意义上说,画出的人就代表这个人,而画纸那么代表了环境此外,巴克的“房一树一人〞(House--Tree--Person,HTP)测验也是较为著名的绘画投射测验巴克认为,HTP测验能激发儿童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联想,比方,房子能反映家庭或家庭成员方面的信息和问题,树能表现儿童心理开展和他们对环境的感受,研究者由此可以通过分析儿童是否画出房子、树和人的特征,以及儿童画出的细节、比例、透视、颜色使用对所画形象的影响进行评估与诊断以往大多数对绘画投射测验结果的分析都带有很强的精神分析色彩和精神分析的程式,表现出简单化的倾向。

古德伊纳夫根据自己的观察批评了这一分析模式,指出儿童画不能用来诊断精神疾病,也不应该作为一种诊断手段,因为艺术作品具有完整性,我们很难按照一个个独立的特征将其分割,使用绘画投射测验的心理医生必须首先尊重儿童本人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意义因此长期以来,心理学家、心理医生、咨询师以及其他领域的研究者大多认为儿童画是一种交流的手段,而不是专门用来评价儿童的一种方法台湾学者侯祯塘认为,儿童视觉艺术表达方式和表达内容颇为多元,治疗者应防止主观的诠释或单一的响应方式要解释儿童的美术表现,需了解儿童的家庭、学校等一般社会状况及其社会、文化背景等,并应观察儿童实际作画的过程和反响,忌讳主观地诠释或单向地判定儿童作品表达的意义此外,凯西(cathyA.Malchiod)的?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范琼方的?幼儿绘画心理分析与?、海德.卡杜森和查理斯.雪芙尔编著的?游戏治疗?等著作也给出了一些关于问题儿童绘画作品的分析案例攻击性行为是儿童诸多问题行为中较为普遍的一种,作为不良适应行为的一种形式,攻击性行为是在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慢慢形成的国内外关于攻击性行为的研究非常多,心理学家多拉德(T,bollard)、西尔斯(R.R.Sears)等人认为攻击性行为是“以伤害另一生命机体为目的的一种反响〞;阿伦森(E.Aronson)把攻击性行为限定为“一种目的在于引起伤害或痛楚的行为〞;希尔加德(E.R.Hilgard)那么认为“攻击性行为是蓄意伤害别人(在身体或言语两方面)或者破坏财产的行为〞。

我国学者认为,儿童攻击性行为是指儿童企图损害他人或物的行为,这样的行为可以是身体上的进攻(如打、踢、咬、抓、撞等),言语上的攻击(如大声叫嚷、叫别人的绰号、贬低他人、背后说坏话等),也可以是侵犯他人的财物(如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等)总体上看,已有研究对于攻击性儿童绘画作品的诠释和分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例参考,但是,对绘画投射技术在攻击性儿童心理分析中的运用及其效果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因此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根底上,拟进一步探讨绘画投射技术在攻击性儿童心理分析中的运用及其效果,以便为幼儿教师和家长提供参考,帮助解决有关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困惑和问题,从而更好地防治和干预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二、研究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研究者依据教师经验判断,结合阿肯巴哈(Achenbach)行为量表,选取了南京市某幼儿园中一名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R作为个案研究的对象研究者在一段时间内深入到研究对象的幼儿园生活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观察,以了解他的生活、社会交往情况和个性,并且利用半开放性访谈的方法,向R的教师、家长或亲属了解其相关背景信息R是一个四岁半的中班男孩,从小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一直到三岁半爷爷奶奶和他交流很少,也几乎不带他出去和小朋友接触,因此人园前和小朋友交往极少。

之后被父母接回,现和父母一起生活,父母有着良好的受教育背景,皆硕士学历,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只是父母因工作繁忙,与孩子的互动时间也比拟少,父母的教育观念还有很多不一致之处入园后,R在托班时经常喜欢一个人玩,上课时经常不能集中注意力,眼神游移,左右观望,有时玩弄自己的衣服,坐立不安,平时爱以各种方式戏弄小朋友,比方拍小朋友脸,偷偷拿走小朋友积木,揪小朋友头发,拍小朋友头,用手指弹小朋友,放倒小朋友板凳,骑小朋友身上,伸脚绊小朋友等到小班时,经常会情绪突然变化,变得非常低落,甚至流泪,到了中班后这种状况有所好转,但经常会有较明显的攻击性行为,如抢小朋友玩具,破坏小朋友积木,推人、咬人、抓人等根据阿肯巴哈儿童行为量表(CBCL)的攻击性行为分量表对R进行评估和诊断,其攻击性行为得分为24分,参考同年龄--男童该项目的全国常模(分界值19--20分)及南京常模(分界值16--17分),该个案的攻击性得分偏高,例可诊断该儿童具有攻击性二)研究方法和过程在本研究中,研究者采用测验法,根据个案的性格、兴趣和问题行为情况,参考以苏珊.布查尔特等人的著作?艺术治疗实践方案?为主的国内外相关文献,编拟了屡次绘画活动,设计了“自画像〞“一个喜欢的人〞“现在的心情〞等多个主题,帮助个案逐渐将内心的焦虑、困扰、冲突表现出来。

同时,研究者利用绘画投射技术,对个案的绘画作品进行了分析本研究即是在了解个案的家庭、幼儿园等一般社会状况的根底上,在仔细观察个案实际作画的过程和反响的根底上,力图对个案的美术表现进行解释,以了解他的认知、人格与情绪等状态研究者从儿童的绘画过程和绘画作品中收集的资料主要包括:非语言的信息(儿童的眼神、表情和肢体动作)、语言的信息(儿童对美术作品内容的口语陈述和对问题的答复)、互动状况(儿童与者的接触及互动行为)、活动过程(儿童的工作速度是持续且稳定的,还是冲动的,以至未能完成任何作品)、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等需要说明的是,研究者在本研究中采用绘画投射技术并不是为了对个案的人格特点加以诊断,而是帮助个案通过形象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经历,从而缓解紧张,最后得以摆脱心理焦虑和问题行为的困扰三、研究结果及分析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对绘画投射技术在攻击性儿童心理分析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绘画投射技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攻击性儿童当前的认知、思想、情感状况,以及儿童通过绘画宣泄情感、调和情绪冲突后在认知、思想和情感方面的变化研究者要求R在第一次绘画活动中创作两幅作品,分别为“自画像〞和“一个喜欢的人〞。

从最终的作品来看,R在“自画像〞中将自己的形象画得非常小,只占一大张画纸的一个小角落几乎所有绘画投射测验的研究都认为,画面上人物形象的大小具有突出意义人物形象的大小与自尊和个体适应能力有关当让一个儿童画出一个人物形象时,儿童会画出反映自己情感的一个自我形象很小的一幅画,特别是人物画,都会与儿童的自我感觉有关,也会与儿童自尊感较低有关有时儿童把人物画得很小就是想把自己藏起来,不让自己受到成人的侵犯同时,一个人画出的人物与这个人的冲动、焦虑、冲突密切相关,儿童画的人物画往往是儿童内部自我的表征,如R所画的“自画像〞,人物面部表情出现类似“撇嘴〞的向下弯曲的线条,显示出研究对象此时内心的悲伤和不快乐而在“一个喜欢的人〞的绘画作品中,R描述说他画的是幼儿园中的一个小朋友这个小朋友上扬的嘴部、弧形线条和自然弯曲的双腿所体现的快乐情绪与“自画像〞所透露的悲伤情感形成了鲜明的比照儿童画可以反映儿童的内心世界,可以描绘各种各样的情感,表达与心理状态相关的信息,并体现出其人际交往风格儿童R对其自画像的描述是:“我自己撇嘴,因为我不开心呗!〞“因为人家会打我,我就不开心!’’“他觉得我坏,他就打我〞“因为他不听我的道理,他觉得我坏。

〞从中可以看出,他的不快乐来自他与其他小朋友之间的冲突他的绘画作品与讲述都显示“与小朋友之间的交往问题〞是他内在的忧虑和困扰从他认为的小朋友打他的原因(“他觉得我坏〞)可知,有攻击倾向的儿童会选择性地输入具有敌意的信息,他们对他人行为的解释存在着归因偏见儿童在绘画活动中心象会自然地表现于图画上,留神象改变时,呈现于图画的形式与内容也会随之改变一旦孩子内心有所抑郁,画面上的表现可能就会充满抑郁沮丧的气氛通过这种绘画活动,儿童可以宣泄情感,从而调和情绪冲突,到达净化情绪的功能儿童R通过几次绘画活动,把内心的纠葛和冲突借着绘画活动向外界投射或转移,在发泄后,逐渐唤起了一个更强壮的个体,恢复了朝气蓬勃的情绪如他在几次绘画活动后所创作的“现在的心情〞,嘴部线条形状的变化正投射出他自我概念与态度的变化嘴部向上弯曲的弧形线条,和他过去自画像中横的“S〞形表示撇嘴的线条形成了明显的比照,显示出他正从失落、悲伤、沮丧的情绪向积极、愉快、健康的情绪转变四肢长而自然弯曲的线条和过去自画像中短而直的线条形成明显比照,显示出他正摆脱压力和紧张向轻松和自由的状态转变另外,他讲述自己开心的理由是“因为人家跟我好好玩了〞,从中可以看出他与小朋友之间的交往状况是他心情变化的主导因素,进一步显示出一直困扰着他的矛盾、焦虑主要来源于他与小朋友之间的交往不良,以及这种交往不良给他带来的孤独和失落感。

另外,我们要求儿童R进行“房树人〞绘画的第一次创作巴克的“房一树一人〞(House--Tree--Person,HTP)测验是较为著名的绘画投射测验借着人物的呈现可以探讨其人格特质、人际关系以及态度;而房子那么象征着个人对生活环境的感受,能反映家庭成员的相关信息和问题;树关系着个体成长的意义,反映着较深的自我投射现象与个体人格特质的潜意识具体而言,树枝结构描述个体人格的组织和从环境中获得的满意度,也反映出个体在心理上或是社会上表现出来的能力与需求,以及对自我实现的满意度;树干显现个体的自我强度,一般被认为反映了个体的根本力量和心理开展的感觉,过去个体所受的创伤或十分难过的事情都会显现在树干上这三个物体为每一个儿童所熟悉,包括年龄很小的儿童,研究者设计此主题的意图就是要借助于“房、树、人〞的形象,诱发研究对象的联想,并将联想投射到绘画上在正式进入本次绘画之前,R突然向研究者提问,下面是他与研究者(Y)的一段对话:R:我把大树画出来,大树死了咋办Y:什么,大树死了R:好大一棵大树,这么老的年纪,它还是好好的,它都死了,咋办Y:那怎么死的阿R:是人家把它砍死的Y:人家砍死它干嘛呀,。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