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养方式的社会学分(作者: 单位: 邮编: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养方式的社会学分析一、农村留守儿童论文联盟.cOrri家庭教养方式类型家庭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及其对儿童的 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1 ]( P98 )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 不随情景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亲子交往的实质[2 ]( p487 )家庭 教养方式是在父母与孩子的互动过程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这种互动 的结果从父母对儿童的生理养育过程和行为规范中体现出来然而伴 随社会转型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出现的留守儿童弱势群体,正处于人生 观形成的社会化关键期,却得不到父母在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上的引 导和帮助,被动的以各种监护方式留守农村其留守类型主要有:1•隔代监管型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家中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健在 的均采用祖辈抚养的隔代监管方式,因这种监管方式是以血缘和亲缘 关系为基础的,为了弥补父母不在身边呵护的缺憾,祖辈往往通过物 质、生活上的全方位满足来补偿一般祖辈年纪偏大,观念陈旧、文 化水平低下、知识缺乏,没有时间和精力,更没有能力对儿童进行全 方位的有效监控,导致该监护类型重养不重教,对儿童精神和道德层 面的引导和管束不够,这就容易给儿童的认知和行为方式产生不良的 影响。
另外,祖辈还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劳动时间的延长也在一定 程度上影响了祖辈与孙辈的亲子交往,在日常互动中,祖辈往往表现 出顺从、妥协,出现亲子关系的不平等化,祖辈在家庭中的权威地位 弱化,影响了家庭教育的实施以及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2•委托代管型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把儿童托付给亲戚朋友或老师监护, 这一模式对留守儿童的生活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但由于不是自己的 子女以及碍于情面,监护人主要关注儿童的安全,避免各种安全隐患 以便向儿童的父母有所交代,对儿童的行为多数是采取认可的态度, 很少采取太严厉的态度进行约束和管教,更不会关注儿童心理和精神 层面的需求同时代理监护的亲人朋友通常情况下也有与留守儿童年 龄相仿的孩子,留守儿童在各种待遇面前,经常处于寄人篱下的尴尬 境地,即使在这些儿童遭遇了困难和挫折时,也不会主动寻求监护人 的帮助,而是压抑起来,这种父母监护权的缺失,对儿童人格的形成 和社会化的发展都将产生负面效应3 •单亲监管型这一类型的监护是由父亲一方或母亲一方单独实施的,儿 童主要是与其中的一方生活在一起,多数情况是与母亲生活,而父亲 长期在外打工这一监护类型方式的儿童一般生活不会遇到很大的问 题。
但却因家庭主要劳动力缺位,儿童不得不分担家务劳动,导致不 能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学习上而在农忙时节,监护人承担着 照顾家人和从事农业生产的双重重任,使其无暇顾及儿童的教育加 之农村的生态系统结构中,母亲的文化水平一般都较为低下,多数甚 至是文盲,根本无法给予儿童学习上的和帮助,儿童在不完整的 家庭结构中成长,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维护易出现问题4.自我监管型因不具备上述的监护可能,或因父母没有找到合适的监护 代理人,一些年龄稍大一点的儿童,就只能自己照看自己,由于缺乏 成年人的看护,通常被视为特等弱势群体,常常遭受别人的攻击和欺 侮,特别是留守女孩,其安全和健康问题尤为突出父母长期在外, 试图通过物质上的过渡补偿来减少内疚感,尽其所能满足儿童物质层 面的需求,而对儿童其它方面的需求和关注却显得鞭长莫及,儿童在 社会化的过程中无法享受到父母在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引 导和帮助长期的亲子分离,影响了父母亲在家庭教育中权威地位的 确立父母亲的缺位,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失,使部分留守儿童行为容 易失控,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纪的道路二、留守儿童家庭教养方式的原因分析留守儿童归属于弱势群体,其在经济上、心理上、社会地 位与教育体系中均处于弱势地位,在家庭教养中,游离于边缘地位, 成为易以被忽视的边缘群体。
因此就有必要给予这一群体一定的关 注,从不同的层面分析其存在的时空背景,从社会学的视角揭示产生这一教养方式的原因1 •体制结构的制约城乡二元分离的体制,导致我国义务教育发展阶段的非均衡性,在地域上,甚至在校际之间教育投入和资源的占有都是不平等 的,义务教育阶段的非均衡性,以及我国教育体制形成的城乡分割的 户籍制度政策法规,使城市儿童与农村儿童处于不同的教育制度构架 中,并享有不均等的教育资源,对多数进城务工人员而言,将子女带 在身边,进城上学是很难实现的除现行户籍制度的限制外,子女进 城入学受到很多条件的制约以及需要交付昂贵的借读费用,因无力承担高昂的费用,很多农村剩余劳 动力进城务工时无奈只有选择把孩子留在老家即使把孩子带在身 边,也只能送到农民工子弟学校上学,这些地方的教育教学质量明显 偏低,效果得不到保证于是出现了进城的流动儿童被社会边缘化, 在农村的留守儿童被家庭边缘化的现实情境,论文联盟管理制度,而 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关联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保障剩 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政府应制定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 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户口公民平等权利和社会权益当其流动时 能有机会选择将子女带在身边,使子女在流出地与注入地都能分享到 公共服务资源。
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 住房、教育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同时 进行相应的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并制定相关的家庭教育法,用法律的形 式来保障留守儿童的教养,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乡间有序流动, 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养的根本所在[6]2•改善农村经济条件农村留守儿童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地方经济不发达和 家庭经济困难,不平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不 可能实现本地就业愿望,只能依靠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发展单一的经 济模式,多数情况下难于维持日常的生计,在无法获得生活必须的收 入情况下,无奈选择外出打工养家所以要解决此问题,还需要从经 济层面着手,努力发展当地经济,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对传统 农业进行改造,推进农村产业化和工业化,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使农民有机会就近选择职业另 外给予农村一定的政策倾斜,提供一些优惠的发展措施,进行基础设 施的改建,针对当地特有的资源创造一些投资环境,通过招商引资或 鼓励农民自己创业,给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吸引并留住农民在家乡而 不需要到大城市就能获得生活必需的收入,从而增加农民的经济收 入,改善生活条件,使农民选择背井离乡,外出务工的可能性得以减 少,保障有足够的时间与子女生活在一起,能对子女进行有效的引导 和帮助。
3•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家庭是以血缘和亲缘为基础的一种社会生活组织形式家 庭是社会的细胞之一,其社会性体现在同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 应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家庭由于各种因素,背井离乡, 外出打工,其对更好生活追求的态度是积极的,与社会发展相吻合 但如果以牺牲孩子的教育为代价来满足经济上的富有,长久来看确实 得不偿失的因此家长应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理智分析眼前短 暂论文联盟・cOm的经济利益与耽误孩子一生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关 系,权衡利弊,作出抉择,即使选择外出打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也尽可能把孩子带在身边,通过身体力行来教育孩子如果没有条件 把子女带在身边,也应有意识的经常回家探视,或通过等媒介与 子女联系、沟通,主动与监护人、学校和教师联系,了解子女的学习 状态和情况,关注子女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倾听和帮助子女解决生活 学习中遇到的各种思想和情感困惑,了解子女每一成长阶段的变化, 把物质上的给予与精神上的关爱有效结合起来,使留守儿童感受到家 庭的温馨,使其愉快进行社会化4•发挥农村社区功能优势农村的社区文化有别于城市的社区文化,主要是以行政村 和自然村为单位所形成的一种天然文化氛围。
社区文化是通行于一个 社区范围之内的特定的文化现象包括社区内的人们的信仰、价值观、 行为规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地方语言和特定象征等[7]社区文化反应了一定社会时代的特征,其自身的文明程度与社会风气对生活于其中的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实施社会教育 功能主体之一的社区,能给留守儿童的生活与生长提供一大环境,能 够让留守儿童耳濡目染的感受到社区的风气,通过对社区氛围的整治 和活动的开展,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整合现 有的各种资源,以社区教育功能的活动为主体,力所能及的建构社区 儿童体验活动体制,扩展社区儿童体验活动的场所,为社区儿童提供 更多的体验机会通过促进社区发展,以带动家庭教育功能的再生,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家庭教育的缺位与学校教育的缺失给留守儿 童带来的负面影响5 •重新定位农村教育功能农村教育应该脱离城市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改变以升学为唯一目标的定位,加强农村教育与农村生活的紧密联合,尝试建构 新的农村教育结构体系,形成农村教育的开放体系,发挥学校的扩散 影响和辐射作用,在巩固和完善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使农村儿 童有机会接受高质量的教育,为其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合 格的建设者。
另外,农村学校还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视传授城市 建设和农村改造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或培训相应的技术人才,使 其肩负发展城市和农村建设的双重使命,加快城市现代化和农村城镇 化发展的步伐使其无论选择留守农村,或走出农村,参与城市建设, 都能守得住,走得出,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以及准确的定位让农 村家庭看到教育的价值,并逐渐认同和参与进来,农民才能把子女的 教育问题放在首要位置来对待,让一切其它行为都退居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