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潮汕方言古老的语言特点看其分化、发展的历史过程潮汕方言 (以下简称潮语)是现在最古老的汉语方言之一瑞典汉学家高本汉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汕头话是现今中国方言中最古远、最特殊的见《中国语言学研究》 ,贺昌群中译本 )因此,对潮语的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但人们往往把注意力的重心放在它所反映的上古音这一个层面上,希望透过它窥见上古汉语的某些特点这里, 我们想把考察的着眼点转到另一个层面,这就是透过潮语所表现的古老的语言特点来探究潮汕方言本身分化和发展的历史过程首先是, 我们必须弄清楚哪些是潮语古老的语言特点;其次是, 我们如何透过这些特点看到它发展的历史轨迹,从而为潮汕方言本身的系属以及分化、演变的过程找到一种比较合乎实际的解释,为汉语方言的历史研究做出贡献一、潮语的语言特点反映了它从中原汉语分化出来的年代很早我曾在《广东闽方言形成的历史过程》一文(载《广东社会科学》1987 年第 3—4 期)中论述过,潮汕方言的“远祖”是吴语,其“近祖”则是闽语意思是说,潮语是由闽方言分化出来的, 而闽方言则是更古时期的吴语演变而成的在潮汕方言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用“吴语→闽语→潮语”这样的发展公式来表示。
饶平之窗- 广东饶平县新闻资讯娱乐门户但我们又认为, 闽语或潮语不单是从吴语分化而成的就其来源来说, 至少包括三个方面:(1)是古代吴越语的遗存和发展,同时吸收了楚语的某些成份2)直接或间接受了中原共同语强大的影响3)包含有当地少数民族语言即一般所说的“古”的某些沉积成分就其分化、 发展的时间来说,也不是始于三国以后或南北朝时期,它至少也可以包括三个时间层次:(1)战国至三国东吴之前,是闽语从吴语分化衍变的阶段,也是潮汕方言从闽方言分化出来的起始阶段2)三国之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潮语日渐发展的第二阶段3)唐宋时代,是潮语最终形成的第三个历史阶段这三个不同的时间层次与三种不同的语言来源,在潮汕方言分化、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交织在一起, 汇合在一起 各种不同的来源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层次中发生不同的作用,而几种不同的来源在几个不同的时间层次中表现的侧重点也各有不同经过漫长的两三千年的发展、演变,最终形成了潮语这支相当独特的汉语方言战国以后至三国东吴王朝这一段历史时期,主要是吴语衍变出闽语的时代,也是潮语从闽语开始分化出来的时代现代闽南方言和潮语有较为明显的两种读音差别,一是说话音 (白读),另一是读书音(文读 )。
前者保存了汉代以前相当大量的语音特点和此一时期的语词或特有的词义, 这个音读系统和词语体系,可能就是汉代以前吴越语的遗留后者则保留六朝及唐代的语音特点及词义较多,其语言时代显然较为后出现代潮语所表现出来的众多的上古时期汉语的特点,表现它从中原汉语分化出来的年代相当早,不会是晚至唐宋之时才从中原汉语分化出来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潮汕方言接受中原汉语影响的增多潮州方言发展的第二个时代层次,即魏晋南北朝时期,潮语的前身闽语一方面继续接受吴语的影响 (但这影响日渐减少)另一方面,它直接接受中原汉语的影响也日益增多公元 290 年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发生了“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的动乱当时,居住在中原和西北地区的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吴方言区虽也惨受灾祸,但较之北方, 生活尚比较安定而当时属于“吴土”的南方地区则更为安定一些于是有所谓晋元帝南渡,把政权移至江东之举朝廷里官吏士庶也多跟从南行,偏安于吴土 由于北人大量南徙,黄2 河流域的人口顿形空虚,而长江流域的人口却大量激增据统计,当时南来的人,定居于江苏吴地的最多,约26 万人;山东省次之,约19 万多;安徽也有十七八万,湖北、河南、江西、湖南等省较少。
至东晋初年,南下的难民总计达90 多万人这些难民,除了大批的流民进入江东之外,还有大量的北人向闽地迁移当时的士族进入福建的,为数不少, 据唐人林?《闽中说》的记述,谓“永嘉之乱,中原士族林、黄、陈、郭四姓先入闽明朝何乔远的《闽书》也说: “晋永嘉二年 (公元 308 年),中州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中原居民除进入福建之外,有的还直接进入潮州地区这就更进一步加强了中原汉语在闽、潮地区的传播这一时期, 闽语继续接受来自吴语和中原汉语的影响但也正在这个时期,闽方言已经形成, 而且保持着上古时期的语音特点而没有多大变化现代潮语的一些语言特点,正反映了这个时期本方言发展的时代层次也就是说, 本方言的某些特点,正保留了三国以后至魏晋南北朝这个阶段中原汉语的特点,说明中原汉语南北朝以后的一些发展变化,并没有施及汕方言三、潮语最终形成的时代闽方言自魏晋之后,它已形成一支独特的方言,至唐时颇为人知唐代以后,闽语见诸记载的颇多,这说明在唐宋之时,闽方言已成为一支相当特殊的方言唐宋时代, 是潮汕方言与闽语日益分隔的关键时期我们知道, 自两晋乱离之后,北方人不断迁移至南方,遂使南方时时感受到中原文化及语言的传播和影响。
唐代之时, 北人南来,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唐朝发生的社会动乱,仍不断使北方汉人迁到南方来避难如唐代中叶发生的“安史之乱”以及后来发生的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的纷争,都使一些北人迁到南方五代十国时,原来西晋末、东晋初南下寄居于长江流域以南各省的人民(其中有一部分是客家人的祖先和潮州的先民)便进一步向南迁徙,入居于江西南部及广东一带这一次的北人南迁, 与福建和广东也有一定的关系当时, 福建的闽国和广东的南汉王朝,由于大量接纳了北方人民的落户,一方面是使生产力得到发展;另一方面, 却又增强了中原汉语对南方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规模没有晋时那么大,但对潮汕方言和客家方言进一步从汉语共同语分化出来,却是一个重要的关键阮元《广东通志•舆地略》说: “自汉末建安至于东晋永嘉之际,中国之人避地者多入岭表,子孙往往家焉 其流风遗韵, 衣冠习艺,薰陶渐染故习渐变而俗庶几中州又说:“古称? `舌者为南蛮?玑?钪质且病W郧匾灾型寥苏再??缢滓驯洹6??,南宋,衣冠望族, 向南而趋, 占籍各郡, 于是言语不同 ”所谓言语不同, 就是说南方本地的居民,接受了中原汉语的传播和同化,其言语已与本地土语不同了。
另一种情况, 是一些中原官吏被派到南方各地做官,或是到南方进行军事镇压,结果也流寓南方 像唐时河南光州固始县人陈元光一样到南方作宰臣的官吏不少,他们也带来了中原的语言和文化对中原共同语的传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第三种情况, 是唐代以贬谪到南方作为一种惩罚手段,不断有一些官吏或文人学士被迫来到南方 例如唐时韩愈被贬到潮州来,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这些南来的被贬官吏,对文化和语言的传播也起过作用总之, 有唐一代, 由于不断有北人南来,北方的汉语也随之传入南方,这就使南方的方言仍然受到北方汉语的影响潮语进一步从闽南方言分离出来,主要是原因福建南部漳、泉一带的居民在唐、宋之时继续进入潮州地区,加剧了闽南方言在潮州地区的扩展潮州原已是操闽南方言,宋时的社会离乱, 加强了这一扩展过程另一方面, 唐宋的中原文化和语言也直接进入潮汕地区,使潮州原来的方言再接受了一批为数不少的北方语词和一套中原汉语传授而来的读书音这两3 个方面的外来冲击力量,使潮语在宋代之后形成一支既有别于北方汉语,又有别于漳、 泉一带语音的潮汕方言总之, 潮汕方言从其 “远祖” 来说, 是吴越方言经由福建地区而传入潮州从其“近亲”来说, 则是福建闽南方言的进一步分化,加上中原汉语不同时期,不同程度的影响,结果就出现了这支很有特色的方言。
潮汕方言(潮汕话)起源于哪种语言,粤方言(白话)起源与哪种语言,客家话又起源于哪种语言问题补充:据说普通话是以古代的雅语为基础的,而且许多方言是以普通话为基础的,但广东的三大方言却可以说跟普通话毫无关系,起码语音上是这样,粤方言起源于古百越族语言这不难理解,可是客家与潮汕话如果是从中原迁徙而来,也是起源于雅语的话,为什么语音上一点联系都没有呢?雅言的基础是以黄帝为首的华夏部落联盟使用的原始华夏语到了周朝, 便发展成为中原一带的民族共同语,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普通话”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方言不同,而官方交往,文人讲学,祭祀活动,都使用雅言孔子就说过:“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秦朝征服“百越”之地,征发原六国的逃亡者以及赘婿、贾人到岭南作“垦卒”这些垦卒“来自五湖四海”,互相交际必须使用雅言但由于垦卒独自屯田,因此他们的语言只在屯内通行, 并未在整个岭南地区传播直至赵佗建亢南越国时,也采用百越土著的服饰和生活习俗, 讲百越土著的语言 可见雅言并未在岭南通行,只是出现了少数面积很小的“雅言岛” 雅言在岭南传播,始于西汉平南越国之后汉武帝设“交趾刺史部”监察各郡,东汉撤交趾刺史部设置交州,交趾刺史部和交州都是汉人政权,官方交际必须讲雅言。
交趾刺史部和交州的治所大部分时间设在广信(今广东肇庆封开),雅言就首先在广信使用广信又是岭南早期的商贸重镇汉武帝派使者从徐闻、合浦出发,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以丝绸、瓷器、 杂缯等购回明珠、璧琉璃、 奇石等海外奇珍,经南流江——北流江和鉴江——南江两条贸易通道输入广信,再经贺江——潇水输往中原中原传入的雅言通过商贸活动而逐步通行于这一带粤语形成之初,跟中原汉语差异并不明显到晋朝以后,先有“五胡乱华”,接下来便是长达200 余年的南北分治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对那里的文化和语言带来巨大的冲击, 从周朝以来一直作为民族共同语的雅言逐渐发生重大变化,同时在这一时期,岭南地区保持较为稳定的局面,由雅言演变而成的粤语没有发生中原汉语那样的变化,一直保持着原来的音系正如李如龙教授所说;“中古之塞擦音声母的分化,鼻音韵尾的合流,塞音韵尾的弱化和脱落、浊上归去、 入派三声这些在许多方言普遍发生的变化都被粤方言拒绝了 ”(《方言与文化的宏观研究》)因此,雅言在今天的北方和中原已经发展成为胡化成现代的普通话和官话,粤语却更好的继承雅言的原汁原味粤语是汉代的普通话当代语言大师王力先生说:“ ‘客家’是‘客’或‘外人’的意思,因此,客家就是外来的人。
”据一九一二年梅县焕文阁出版《梅县乡土历史读本》载客民本中原汉族,皆河南光山、固始之民 ”唐末因战乱“移徙于汀赣之间”后转到广东,到了宋末,梅县一带旧是过客族,“遭元兵屠戮殆尽” ,待元乱已定,复由洒赣之间“转徙于梅”清诗人黄遵宪《梅州诗传序》云: “此客人者,来自河、洛,由闽入粤,传世三十,历年七百,而守其语言不少变” , “守其语言”属什么语言?清语言大师章太炎先生《客方言·序》中说:“广东称客籍者, 以嘉应诸县为宗” “大氏 (抵) 本之河南, 其声音亦与岭北相似 ”林海岩《客说》“客音为先民之逸韵”可见梅县客家为汉民,客话渊源,自然属于中原先祖口语无疑,所以客家话保存了大量上古和中古语音黄遵宪说:“余闻之陈兰甫先生谓客人语言,证之周德清4 《中原音韵》无不合” (见《梅州诗传·序》 ) 由于社会动乱,中原汉人大批南迁,在经过长期流徙以后, 这批被称为 “客人” 的中原汉人最后定居于梅县地区,其所操的语言慢慢对发展成为一种方言——客家话,客家话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定型下来,形成一种有别于汉民族共同语的独立的、纯洁的、活泼的和丰富的客家方言客家话是唐代的普通话潮汕话, 又称潮州话, 是全国八大方言区中闽南方言的次方言,潮汕人的方言,也是现今全国最古远、最特殊的方言。
古朴典雅,词汇丰富,语法特殊,保留古音古词古义多,语言生动又富幽默感,与其他语言很大区别因此, 引起海内外语言学家的关注,研究潮汕话的人很多,有关潮汕话的专著、字典、词典也很多对潮汕人来说,潮汕话是维系感情的纽带,有巨大凝聚力尤其在异域他乡乡音相同,胜似“自己人”古代潮州话源自古闽南语潮州先人本来居住在中原一带9 至 15 世纪期间,几个朝代的动乱先后迁到福建一带,也就是南北朝末年隋朝末年唐朝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