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解读

宝路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89.33KB
约42页
文档ID:49463043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解读_第1页
1/42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解读一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二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信息技术课 程背景>信息技术课 程比较研究 >信息技术课 程目标>信息技术课 程理念>信息技术课 程结构>课程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的“技术”信 息 技 术 课 程 背 景4.信息技术课程自身的发展1.信息时代的要求信息已经成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素养3.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生成点2.国际教育改革的新趋势技术已成为与科学和数学并重的学科广受国际社会关 注;成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新思路,新增技术领域课程;信息素养的培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信 息 技 术 课 程 比 较 研 究4.课程目标1.信息技术教育实施形态3.课程的称谓与由来2.课程实施体系化5.课程内容6.基本启示信 息 技 术 课 程 比 较 研 究1.信息技术教育实施形态独立,是指独立设置信息技术课程,单独采取独立设 置学科的形态实施课程;应用,是指在学校课程设置中,把其内容分散到各个 学科中作为其学习的应用来实施课程的类型(整合);并存,是指信息技术课程通过独立设置课程和一般课 程应用来实施的类型从信息技术教育的长远考虑,“并存”类型将会在一些 国家长期存在,我国便属于此种情况。

信 息 技 术 课 程 比 较 研 究体系化,仅仅是对课程而言,主要可以理解为小学、 初中、高中一贯设置的课程英国ICT课程始于小学,并且直至高中;韩国的信息技 术课程也是始于小学的一贯课程;日本高中设置独立的“ 信息”课程,但在初中阶段的“技术与家庭”课程中设有“信 息与计算机”学习领域;美国情况较为复杂,因州而异. 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也呈现体系化特征,从小学三年 级至高中都设有信息技术课程,其中,义务教育阶段放在 综合实践中,高中则有独立的科目 2.课程实施体系化信 息 技 术 课 程 比 较 研 究3.课程的称谓与由来英国中小学现行开设ICT课程,其由来为截止2000年 的IT课程,两者均是小学、初中和高中一贯课程日本高中现行开设“信息”课程,其由来一是上一期“学 习指导要领”规定的初中“技术与家庭”课程中的“信息基础” 选修部分,另一是高中选修“信息处理”等相关课程为数较多的国家(地区、州)将课程称之为“信息技 术(IT,Information Technology)” 当然还有些国家( 地区、州)将课程课程称之为“计算机”(Computer)等课程课程称谓的不同也反映了理念的不同。

我国的信 息技术课程由计算机课程转型而来,名称的变化正是为了 更好的体现教育理念的转变,反映教育侧重点的变迁与课 程内涵的日趋丰富 信 息 技 术 课 程 比 较 研 究4.课程目标各个国家和地区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结构国家课课程名称信息技术课术课 程目标标的具体范畴英国信息与通 讯技术获取知识发展思维交流和共享 信息回顾、修改和评价工 作 香港信息科技认知技能情感加拿大 阿尔博 塔省信息与通 讯技术基本的操作、知识 和概念产品的处理方法交流、调查 、决策以及问题 解决美国威 斯康辛 州信息技术媒体和技术信息与调查独立自主的学 习学习共同体日本信息信息运用的实践能 力对信息的科学理 解参与信息社会的态度信 息 技 术 课 程 比 较 研 究1)探究知识和用法,熟悉软硬件2)选择、辨别、交流、组织、呈现信息3)根据目的,科学决策5.课程内容信 息 技 术 课 程 比 较 研 究1)信息技术课程远远尚未成熟,所以世界各国的 状况差异较大;2)各国的教育目标都是将学生看作“完整”的人, 希望通过教育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情感等方面的全面 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3)课程应向学生讲授与技术相关的基础知识,培 养学生利用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3)素养的培养需要持续较长的时间,信息技术教 育需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占据一定的比例,让学生有较多 的经历,在长期的体验中去感受、领悟直至内化信息文 化,实现素养的持续提升。

6.基本启示1.国外的认识 2.国内的认识3.课程标准的界说4.课程标准中目标的描述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信息素养1.国外的认识 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信息素养2 信息素养的概念最早是从图书检索技能演变发展而来1974 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首 次提出这一概念其定义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与现 在的信息素养理论相比,这个定义只是一个原始雏形(由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一概念迅速扩展到教育界乃至社会 各界,逐渐成为信息时代的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美国全国图书馆协会和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1998年出版的 《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中,就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指 出应当具备的信息技能、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九大信息 素养标准1.国外的认识 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信息素养The Big6方案信 息 素 养确定任务1.1确定信息问题 1.2确定为解决问题 所需求的信息 信息搜寻策略2.1确定信息来源范围 2.2选择 最合适的信息来源 检索获取3.1检索信息来源 3.2在信息来源中查找信息 信息的使用4.1在信息来源中通过各种方式感受信息 4.2筛选 出有关的信息 集成5.1 把来自多种信息来源的信息组织 起来 5.2把组织 好的信息展示和表达出来 评价6.1评判学习过 程(效率) 6.2评判学习成果(有效性)2 对信息素养的研究不仅限于理论层面,许多研究者还开展了试验研究。

最著名、 影响最大的当数“Big6技能”1990年美国的两位博士共同创立了一个旨在培养学生信 息素养、基于批判性思维的信息问题解决系统方案,由于它为成功的信息问题解决提 供了必需的六个主要技能领域,其具体内容如下: 2.国内的认识 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信息素养2 》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吉庆教授认为信息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意识情感,包括敢不敢使用信息技术来解决问题,以及遇到问题想不想得 到使用信息技术来帮助自己;2)信息伦理道德应用信息技术时能不能遵循一定的伦理道德规范,利用时对于 人类社会好不好的问题;3)信息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对于信息技术的原理、名词术语是否知道,对于其 发展与作用了解不了解;4)操作、利用与开发信息的能力会不会与能不能利用信息技术,能不能获取自 己所需要的信息,评价与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以及开发与传播信息》祝智庭认为可从两个维度来体现信息素养是个人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从水平 维度来看,信息素养是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决策能力、合作能力的基础,这些 能力的有机整合就形成了个人的综合能力,具有这种综合能力的人就会具有较强的实 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垂直纬度看,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

具备一定的信息素 养,学习者就能够获得学习的内容,对所做的研究进行扩展,能够更好地自我导向, 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更有效地控制》桑新民曾经从三个层次、六个方面对信息素养的内在结构与目标体系进行了描述 (略) 3.课程标准的界说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信息素养2 从文化学视野看信息文化的多重建构从社会学视野看信息交流从心理学视野看信息问题解决从技术学视野看信息处理能力4.课程标准中目标的描述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信息素养2 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 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 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 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 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标准中沿着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纬度,将信息素养进一步分解和细化为11条,这11 条从不同的方面对信息素养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诠释1.技术素养的提出 2.技术素养的内涵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技术素养1.技术素养的提出 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技术素养美国著名理科课程专家赫德教授早在1975年发表的首倡科学素养 的著名论文“科学、技术和社会──综合理科教学的新目标”一文中 就已指出:技术素养与科学素养应当并列为科学教学的一个主要目标 。

闻名全球的美国“2061计划”的委员会主任乔治·尼尔森博士在 为《科学素养的基准》(中文版)序言作序时明确指出:“所有公民 都具有科学、数学和技术素养的世界一定会是一个健康和安全的生存 空间该书专门用了一章的篇幅阐述技术的本质新近作为《2061计划》的后续,美国又出台了《技术素养标准: 技术学习的内容》 2.技术素养的内涵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技术素养美国《技术素养标准:技术学习的内容》认为技术素养是指使用 、控制、评价、理解技术的能力,并按照技术的性质、技术与社会、 设计、技术设计的能力、设计的世界五个方面探讨了技术学习的内容 我国学者顾志跃认为中小学教育所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不可能直 接进入生产领域,但作为基础,应该包括技术意识和态度、技术应用 、技术影响评价、解决技术问题、技术交流等方面 1.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2.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3.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 程4.强调问题 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 行创新实践5.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信 息 技 术 课 程 理 念1.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信 息 技 术 课 程 理 念适应时代发展、顺应国际潮流,把信息素养的培养放在首位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多数已经完成了计算机素养的培养转向 信息素养的培养这一转型。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切实全面提高公民素养,迎接信息时代国 际竞争的需要;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基本 要求2.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信 息 技 术 课 程 理 念为孩子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为他们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关键的问题是要强调利用各种条件创设多样 化的信息环境,营造和谐的信息氛围,为改善学生学习创造条 件;注重基本的技术思想与方法的教学,使得学生能够初步具 备适应新技术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造平台信息环境建设的内容,包括技术层面的软硬件建设、过程层面的 各种信息活动的开展、观念层面的信息文化观念的建构等多方 面的工作信息环境建设的目的,是调动社会各界力量为学生 提供良好的信息环境,教会学生健康、安全、负责任地使用信 息及其技术3.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 程信 息 技 术 课 程 理 念关照全体学生,充分考虑地区差异,为各地实施留下弹性空间不同地区学生的差异、同一地区不同学校之间的差异、同一学 校甚至同一班级的学生之间的差异关注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性,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不同起点水 平,以利于各地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特色发 展;鼓励各地区自己开发教材、鼓励信息技术教师在具体教学 及其评价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倡导“差异”鼓励个性 化发展;强调学生在信息活动中的自主选择、自我设计;通过 适当地为学生提供拓展性的内容,充分挖掘学生潜力,让有余 力的学生可以有更大空间 4.强调问题 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 行创新实践信 息 技 术 课 程 理 念强调问题解决,倡导创新实践信息技术教与学的过程与信息问题的解决是息息相关的,运用 信息技术进行问题的解决,课改强调培养创新人才的具体体现 ;课程需要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设计问题,在利用信 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 法;在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 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创新实践发展学生的个性课程更要强调高中学生能够主动地将所学内容应用于自己的学 习活动、日常生活,直接体现信息技术的基础性工具的意义, 并认为,应用的过程,正是学生信息素养切切实实地继续提高 的过程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包括表征、策划、执行和控制5.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信 息 技 术 课 程 理 念鼓励积极表达,强调交流与合作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种交流的技术,信息技术课程及其教学活 动,从内容到形式,从过程。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