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统帅湘军评析论文曾国藩统帅湘军评析论文 摘要:湘军是一支针对绿营腐败进行军事体制改革而层层招募、层层隶属的军队,它虽然克服了绿营的许多弊病,却形成了各系备派和下级只服从直接上级因而难以统一指挥的格局曾国藩作为湘军的最高统帅,之所以能对湘军指挥自如,主要是因为他在忠廉恕等方面的道德践履和因此而形成的人格魅力关键词:曾国藩;湘军;道德践履;人格魅力清王朝依靠八旗兵定鼎中原但入关后八旗兵逐渐腐败,到康熙平定三藩之乱时,已不可用,只好依靠改编的汉人部队即绿营绿营在乾隆年间也和八旗兵一样腐败到嘉庆年问,历时九年的川陕白莲教起义,就是依靠团练才镇压下去咸丰初年太平天国革命爆发,清王朝也只有继续依靠地方武装,任命团练大臣办团练曾国藩就是咸丰帝任命的在湖南办团练的大臣之一后来湖南的团练由曾国藩统帅出省作战,发展成为湘军曾国藩对绿营的腐败有深刻认识,他说:“以今日绿营之习气,与今日调遗之成法,虽圣者不能使一心一气,非别树一帜,改弦更张断不能办此贼也 ”(《曾国藩全集》第 21 卷第 186 页,岳麓书杜,1994 年版)曾国藩彻底否定了绿营按照新的建军机制组建湘军:由统帅挑选营官营官挑选哨弁,哨弁挑选什长,什长招募勇丁。
曾国藩把这种方式组建的湘军比作“统领如根,由根而生枝叶,皆一气贯通 ”(《曾国藩全集》第 10 卷第 6323 页,岳麓书社,1994 年版)由于层层招募,组成“这棵树”的是利害相关、思想相通、地域相同、社会关系相近的人维系“这棵树”生存的不是普通军队的组织纪律而是家族、亲朋、师生关系湘军的招募制,使“口粮虽出自公款,而勇丁感营官挑选之恩,皆受其么惠 ”(《曾国藩全集》第 10 卷第 6323 页,岳麓书社,1994 年版)湘军还有另一条原则,如果统领、分统、营官去位,其统部队一般要解散由新统领或新营官去重新组建这就使得湘军各护其长心怕头头去位后在重新组建中地位降落影响前程,甚至被斥退失去升官发财的机会湘军的这种建制,虽然克服了绿营的许多恶弊,但也因层层招募、层层隶属,造成只听命于直接长官而难以统一指挥的困难然而,湘军的这种建制,并没有影响曾国藩作为最高统帅的统一指挥如果不是这样,湘军就不能镇压太平天国,清廷也就不会对曾国藩既恨且忌李鸿章在《曾国藩神道碑》说:“公治军,谋定而后动,折而不挠,重如山岳诸将化之,虽离公远去,皆遵守约束不变”这话并非溢美曾国藩不仅在军时将士听从他的指挥,即使守制离开了军队,清廷的命令他们可以不听,但曾国藩“一纸千里赴急”。
引自朱安东《曾国藩传》第 333 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年)湘军将士之所以听从曾国藩的指挥其原因当然是复杂的,如他见识远大、高人一等的战备眼光使人折服,如他的政治地位具有领衔奏事保举官员的权力而使人随从,但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他的道德践履,是他的以德感人对此不论是曾国藩同时代的人,还是后人,都有颇为一致的评论如作为曾国藩幕府中的“通今之才”容闳他在《西学东渐记》中评论说:“曾文正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人物,同辈莫不奉为泰山北斗……平定此大乱,为事良不易,文正所以能指挥若定,全境肃清者,良以其才识道德均有不可及者 ”世界上对人征服无外乎两种,一种是外力控制,威逼加利诱,它凭藉的是权势;一旦权势衰退,这种征服便化为乌有另一种是内心征服,使人心悦诚服,它凭藉的是高尚人格,是道德感动曾国藩以他的道德践履和高尚人格去感动湘军将士,使他们心悦诚服地听从他的指挥湘军将士特别是那些学养深厚的将士,无论心腹与否,无不奉曾国藩为道德圭臬李鸿章、容闳、薛福成、黎昌庶这些心腹知己自不必说,即使与他有隙甚至交恶的李元度、左宗棠也莫不如此曾国藩逝世,与之交恶的左宗棠挽曰:“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
相期勿负平生 ”李元度数次为曾国藩所参,曾国藩逝世,他长歌当哭,撰文祭曰:“生我者父,知我者公公之如我地拓海容 ”郭松林的一首挽联则更具体地表现了曾国藩以德感佩湘军:“伟业冠古今,满而不溢,高而不危,统求国计民生,先忧后乐;荐贤遍天下,功则归人,过则归己,若论感恩知己,异口同声 ”以德感人,这种征服是情感的征服,是内心的诚服,这种征服后来被生于韶山开创了一个新时代的伟人毛泽东称为“大本大源”正因为它是“大本大源”所以是最强大的、最持久的曾国藩“德业文章,炳耀环宇”,不仅在当时“虽妇孺亦感佩其为人”;(龙梦孙《曾文正公学案序》 , 《曾文正公学案》)即使在今天,其高尚人格也使人感动至深曾国藩以德御军其高尚人格的道德践履是多方面的,择其要者述之,主要是“忠、恕、廉”忠是理学最高的道德准则理学认为道德伦理是理的体现理, “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为心,其实一也 ”(刘元承编《二和遗书》卷十六)曾国藩发挥说:“以身之所接言,则有君、臣、父、子,则有仁、敬、孝、慈,其必以仁敬孝慈为则者,性也;其所以纲维乎五伦者,命也 ”(《曾国藩全集》第 14 卷第 133 页,岳麓书社1994 年版)作为理学家的曾国藩,忠无疑是他践履的最高道德准则。
早在京官时期严格深厚的理学修养就使他从谋求个人和家庭的发展升华到了谋求国家发展挽救清朝倾堕的境界,冒死上“三疏”,为国忘身忘家就是明证太平天国爆发,清帝国风雨飘摇,是忠使他以一介书生投入血与火之中,组建了湘军与太平天国作殊死斗争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曾国藩对清帝国的忠集中体现在“三个不顾”不顾性命曾国藩墨从戎,从荷叶塘踏上赴团练大臣任的第一步,就下定了效命疆场的决心就任长沙,曾国藩在《与州县公正绅耆书》中就发表就职宣言:“国藩奉命以来,日夜悚惕自度才能浅薄,不足谋事,唯有‘不要钱,不怕死’六字时时自矢以质鬼神,以对君父,即以藉以号召吾乡之豪杰, ”以后,曾国藩曾多次表白誓死效忠的心迹曾国藩对清王朝的忠,不仅表现在疆场视死如归,更表现在他为朝廷的根本利益而不顾性命屡屡对抗旨意咸丰三年,衡阳练兵未就,咸丰帝就催迫出师,曾国藩几次抗旨即使在咸丰帝震怒的情况下仍冒死上疏陈述不能立即出师庐州的五条理由咸丰八年,曾国藩再次墨从戎,为坚持“重扼上流”的战略方针曾国藩又一次抗旨事实证明,如果不是曾国藩屡屡抗旨,或者是羽毛未丰就从衡阳贸然出兵,或者是放弃“重扼上流”的战略决策,太平天国后的清朝历史或许就要重写了。
王安定在《湘军记》中曾评曾国藩成功在于“坚决不动摇,排众意而孤行己意,其成功亦卒以此,由学力胜也 ”在这里,王安定只讲了原因的一部分,曾国藩的成功不仅在学力,还在忠心没有忠心,没有把国事看作家事的精神,曾国藩是断不会屡屡抗旨的不顾名声作为一个正直的士大夫作为一个理学家,名声的重要不亚于生命甚至高于生命:为捍卫名誉而放弃生命的事,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比比皆是曾国藩就曾说过:“然君子爱惜名声,常存水渊惴惴之心,盖古今因名望之劣而获罪者极多,不能不慎修以远罪 ”(《曾国藩全集》第 20 卷第 841 页,岳麓书社,1994 年版)然而曾国藩为挽救清朝危亡往往置个人名声于不顾为镇压湖南农民起义,他杀人如麻,落了个“曾剃头”的恶称针对官场优容苟安、不白不黑、置国事不顾的情况曾国藩不惜落侵官越权之恶名衡阳练兵未就,咸丰帝命他出兵拯救安徽,曾国藩抗旨,致使座师、湖广总督吴文死事这更要负忘恩负义的骂名后来曾国藩办天津教案他谋国安危不顾讥议纷起,不顾损害镇压太平天国而获得的隆誉,不顾卖国贼的骂名正是为履行忠这一最高道德准则而不顾个人名声的继续和集中体现不顾疑忌清王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对汉人实行严密防范的既定政策,从来不轻易授汉人以实权。
对曾国藩也是如此清王朝对曾国藩是既利用又疑忌咸丰四年曾国藩克武昌,咸丰帝在屡闻败奏的情况下闻此捷报十分兴奋,一喜之下赏给曾国藩一个二品顶戴,署湖北巡抚当时一军机大臣对咸丰说:“曾国藩以侍郎在籍,犹匹夫耳匹夫居闾里一呼,蹶起从之者数万人,恐非国家之福也 ”咸丰帝王将相闻此言“默然变色者久之”,(薛福成《书宰相有学无识=》 , 《庸庵全集·庸庵文续编》下卷第 7 页)终于收回成命,曾国藩因此客位虚悬处在既要筹措军费又无实权的尴尬境地后来曾国藩欲以守制挟请地方实权然清廷在局势好转的情形下竟顺水推舟,允准曾国藩守制直到咸丰十年,江南大营再次被击溃,在无兵可用的情况下,才给曾国藩加兵部尚书衔,署理两江总督清廷虽然授给了曾国藩实权,但对他既利用又防范的政策没有改变,仍用各种方法加以抑制或者利用湘军派系如在左宗棠与曾国藩不和而袒左抑曾;或者利用督抚矛盾如在沈葆桢与曾国藩争厘金而袒沈抑曾攻克天京时,更是借天京金库和幼天王逃走事对浴血奋战的曾国荃严厉呵斥以通过抑荃以抑藩曾国藩本人对清廷对他的这种防范抑制态度自然有深刻的感受和认识,当他听到湘军攻克天京的消息后,绕室彷徨,彻夜不眠自己效忠的政权竟对自己百般猜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莫大的讽刺与悲剧。
即使是这样,曾国藩仍未改其初衷,他对忠这一最高道德准则的践履仍是那样的沉溺与执着矢忠君国本是湘军的群体意识,特别是高级将领的群体意识曾国藩作为湘军统帅,他对忠这一最高准则的践履无疑会使湘军将领乃至整个湘军将士的矢忠意识得到强化感动和激励他们为拯救面临灭顶之灾的清王朝而效命胡林翼为曾国藩的忠心所感动,他开府湖北握有地方实权对曾国藩有求必应无所顾惜郭嵩焘感叹:“曾公意求有益于天下大局,其视此身如鸿毛,不自今日始也 ”罗泽南说:“天苟未亡本朝,此老必不死 ”(引自孟易醇《曾国藩传》第 134 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 年)曾国藩效忠君国不仅感动着湘军将士,也感动着湘军以外的许多官僚,如广东花县人骆秉章靖港之战,湖南臬台商量,请骆秉章劾奏曾国藩,骆秉章回答说:“不可,国藩谋国甚忠,当静待之 ”(印章鸾《清鉴》下册第 64,7 页)后来湖南成为湘军后方和军需基地,骆秉章发挥了重要作用恕是儒家最重要的伦理原则 《论语·里仁》记载:“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矣 ’ ”《论语·卫灵公》记载:“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曾国藩作为一个理学家不但继承了儒学恕的思想,而且从理学高度对恕进行了更深刻的阐述,他说:“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 ”(《曾国藩全集》第 20 卷第 1394 页,岳麓书社,1994 年版)曾国藩在这里把设身处地的待人原则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这一原则是他终身恪守的在统帅湘军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他就是通过践履这一道德原则来处理与同僚与部属以及与各方面的关系从而把他们紧紧团结在自己周围曾国藩这一时期对恕这一道德原则的践履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宽容最能体现曾国藩宽以待人的,是他与左宗棠的关系左宗棠,湖南湘阴人,恃才傲物,自称“今亮”;但屡试不中,居乡里,四十一岁才人佐湖南巡抚张基亮锋芒毕露而又科场失意的左宗棠对为人拙诚、科场得意、官运畅通的曾国藩很是轻视他们那时虽非同僚却是同乡,见面时常有龃龌传说,曾国藩见左宗棠为妾洗脚,笑日:“为如夫人洗足”左宗棠反唇相讥:“同进士出身”曾国藩出一上联:“季子才高,与吾意见常相左”,把“左季高”三字嵌了进去;左宗棠对下联:“藩侯当国,问他经济又何曾”。
语涉鄙夷这些虽是传言,却也反映了二人的早期的不谐关系但曾国藩对左宗棠一直是宽宏大量,不计前嫌左宗棠的大器晚成,终于出将入相,离不开曾国藩的保荐之功左宗棠曾为巡抚骆秉章代拟奏折,劾请将私役兵弁、挪用公款的樊燮撤职查办樊燮向湖广总督官文反告左宗棠为劣幕,咸丰帝密令官文:如左宗棠有不法情事,可即就地正法咸丰十年,左宗棠被迫离开骆秉章抚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