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痰饮分析论治李中梓指出,“稠浊者为痰,清晞者为饮” o又说*•更有一种非痰非饮,时吐白沫,不甚稠粘,此脾虚不能约 束津液,故涎沫自出,宜用六君子汤加益智仁以摄之” 0作者在区别了痰和饮之后又介绍了一种涎沫自出,其待点是( 非痰非饮,时吐白沫,不甚稠粘从各家命名及收集的痰证来看,有燥痰-热痰、湿痰、风痰、寒痰、食痰.酒痰.气痰.郁痰、火痰、惊痰、伏 痰.中痰、入骨痰、风湿痰、惊风痰、流痰、痰核、老痰、 顽痰、败痰等多种燥痰、热痰、湿痰、风痰、寒痰是利用五气与五脏取 类比象的关系来命名的1般认为:肺曰燥痰,心曰热痰, 脾曰湿痰,肝曰风痰,肾曰寒痰李中梓认为痰有五,即指 五脏之痰李氏对五脏之痰.冇如下的叙述°(1) 肺经为燥痰,又名气痰脉涩面白,气上喘促,洒淅寒热,悲愁不乐,其痰涩而难出2) 心经为热痰,脉洪面赤,烦热心痛,口干唇燥, 时多喜笑,其痰坚而成块3 ・■28(3)脾经为湿痰,脉缓面黄,肢体沉重,嗜卧不收,其痰滑而易出< 4)肝经为风痰:脉弦面青,四肢满闷,便溺秘涩.时有躁怒,其痰青而多泡〈注:四肢满闷应为胸胁满闷)<5>肾经为寒痰< 脉沉面黑,小便急痛,足寒而逆, 心多恐怖,其痰有寒点而多稀。
李用粹对五脏之痰,还有不同旳认识,与李中梓的论述相参考,可补其不足李用粹认为r有“咽干鼻燥,咳嗽喉痛"O此种表现可见于秋季的燥咳,以及慢性咽炎.慢性气管炎冇阴虚液燥的患者李氏认为“迷于心”考为惊痰其表现有“心痛惊悸,证忡恍惚,梦寐奇怪,妄言见祟,0此类症状可见于受惊引起的精神病、癲疯此处所指的“瘩”,可能为 精神性的失语湿痰:有“卩肢倦怠”、“久筠积垢”、“淋浊带淫”等表现°此处之諒浊带下,白淫及腹泻.均由脾虚引起可见于慢性肠炎、慢性卷腔炎、子宫內膜炎、宫颈癌,以及尿路的炎症"结石等动于肝,1=有“眩翠头风,眼目晦动,耳轮播痒,左瘫右痪,麻木蜷跛力Q可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及中风患 者寒痰,聚于肾,冇“胫膝酸软,嘤背强痛,骨节冷痹,牵连隐痛” 0可见于各种慢性骨关节痛有虚寒症状的患者2•酒痰及食痰以伤于饮食而命名酒痰^因饮酒不消或洒后多饮茶水所致C常有酒后即 吐、不思饮食、呕吐酸水等症状,见于酒精中毒所致的急慢食痰,由于饮食不消所致,见于慢性胃炎若食痰“挟 有瘀血”,则可“成窠曩力,“以至痞塞不通” 9乡卜为痞 满坚硬”此类症状与胃癌合并幽门梗阻者极为相似3•气痰:因七情郁结所致痰滞咽喉” •咯不出,嚥 不下,経或如梅核,形如败絮”,伴胸膈满闷。
类似慢性咽 炎及鼻咽癌4•郁痰.即老痰王纶以为老痰及郁痰是因火邪薰于上焦,肺气被郁,津液为火薰蒸,痰浊郁结而成因岁月积 久'故名之为老痰、郁痰其痰“凝滞胸膈,稠粘难呵”,并 有咳嗽喘促沈金鳌对郁痰亦有类似的描述郁痰的症状可 见于肺气肿.肺心病患音朱丹溪以为梅核气属老痰李用粹所指的郁痰“留于胃皖,多吞酸嘈杂,呕吐少 食、噎膈暧气” °见于胃溃疡.慢性胃炎,食道之憩室肿 瘤,伴有肝气郁结症状者和前述的郁痰不同.5•热痰、火痰、惊痰有类同之处李梃以为,热痰“迷于心,多征忡癲狂,梦寐奇怪" 沈金鳌论述的火痰,症状类似热痰他认为火痰“多烦热燥 结,头面供热,或为眼烂喉闭,巔狂,嘈杂,懊怅怔忡,脉 必洪"O这与李中梓所论心经的热痰■李用粹所谈“迷于 心”的惊痰,均有类似之处沈金鳌所论的惊痰则与李用粹略有不同,他认为惊痰•因惊,痰结在胸腹" 或成癲痼,以妇女多见”从以上的比较中可以看出,热痰的症状持点是2迷于 心.冇热象,可出现癫及狂惊痰的特点是,病发于受惊,除癫狂症状外,还可有痫症9以女性较多见热痰.火痰、惊痰均可出现精神失常但热痰.火痰的 精神失常,除精神分裂症、躁狂性精神病外,更多见于热性 传染病,各种感染及中毒出现的精神症状。
烷痰则多见于各 种情志性精神病,除躁狂症状外,还可出现抑郁性精神病及 痫症李用粹所谈惊痰中的 ,很可能是精神性失语症 •6•伏痰*据李用粹记载’ “峪有感冒,使发哮嗽,呀呻 有声”此种症状可见于支气管咪喘感冒为发病的诱因,■ 伏痰可视为哮陽的病因此种哮喘属于痰哮,也见于哮喘型 支气管炎及肺心病合并感染之时7. 中痰t因痰“升丁•肺”,“塞窍鼾唾,喘息有声” ° 见丁重危病人昏迷之忖,喉中多有痰鸣此时痰是昏迷的产 物,作为擔因,称之为中痰,不太确切8. 经久堆以治愈的痰证,称之为顽痰多指某些顽固性 疾病的病因如伏痰引起的辱喘,常经久不愈,共病因为伏 痰,即可视之为顽痰又如梅核气,也经久不愈,常被称之 为老痰也可归于顽痰9•惊风痰:为小儿惊风四证之一,指由痰涎壅滞引起的 惊风常冇口吐痰涎,两目直视,睡眠不安等表现见于小 儿癫病及手足掐搦症10 •至于李梃提出的败痰,其症炊描述与王隐君刘痰证 的记载有类同之处其他如流痰、痰核、入骨痰、风湿痰、七、痰饮的治疗原则孙思邈主张悬饮可用攻下之法,溢饮初起有表证者可用 汗法他说I “十枣汤治病悬饮者,若不后不可与也” °又 说1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小青龙汤主之” 0严用和主张治饮证以。
顺气为先,分导次之”他认为 “气顺则津液流通,痰饮运下,自小便出”这是说气顺则 津液流通,水饮可.自小便而出张从政对吐法较有研究他认为膈上之痰,胃中宿食及 酒积应该用吐法他说:“诸痰在膈上者,……可用独圣散■吐之”又说'“病在胸膈之上,大满大实,非吐安能得 出刃张氏并曾用瓜蒂散“吐伤寒头痛",葱白豆豉汤“以吐 杂病头痛妙,独圣散加茶末少许“以吐痰饮力•独圣散加全 蝎捎“吐两胁剌痛,灌灌有声者"O根据实践经验,张氏并总结出涌吐药物三十多种张氏 认为吐送用之不当也有危書;他说吐法之应用以“中病即 止,不必尽剂.过则伤人抄O并强调“此法宜少用步应当指出的是,址法经过张从政询大力研究和提倡,曾引起了历代一些医学家的重视和应用,但在科学发展的今 天,其使用范国,已远不如原作者所说的广泛首先吐法对膈上之痰及一些顽痰,确有缓解症狀的作朱丹溪也主张治痰饮以糾顺气为先「分导次之”,他认为由脾虚引起之痰,〃宜补脾气"c还提出*实脾土、燥脾湿”是治痰治本之法并强调洽痰不可多用滑利药物,以免伤脾也说.纟凡治痰用利药过多,致脾气虚,则痰易生而朱丹溪对湿痰、热痰.食痰.风痰、老痰等的用药也提111出了看法他认为“湿痰用苍术加白术;热痰用青黛、黄 连、黄苓〉食痰用神曲、麦芽、山楂:风痰用南星;老痰用 海冇、半夏、瓜萎、香附、五倍子”。
还强调“风痰病必用 风痰药”,如白附子、天麻、雄黄、牛黄、黄苓、殖蚕、猪 牙皂角另外还指出,“痰在胁下”应用白芥子,“皮里膜 外”之痰用竹沥、姜汁,四肢之痰用竹沥这不仅提出了有 关痰证的用药问题,也是对痰证药物加减的说明他还认为 "痰成块,或吐咯不出兼气郁者”比较难治.这实际上是对 郁痰、老痰、顽痰的疗效提出了估价戴思恭也支持治痰顺气的说法他说:“善治痰者,不消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顺气化痰可用“苏子降气汤、导痰汤”各半贴,和煎 :■他还提出,由于•痰饮而变生诸证"者,应以4治饮为先” > 饮消则“诸证自愈”王纶以为通用治痰的二陈汤,只能用于湿痰、寒痰.痰 饮及痰涎;用于痰因于火的郁痰、老痰则不适当王氏并制 化痰丸来治郁痰、老痰,用以“开郁條火,清润肺金,而消结之痰”但久服方可有效化痰丸是由天冬、黄苓、海粉.橘红.桔梗.连翘、香附.青黛、芒硝、瓜萎肉,加姜 汁少许制成的蜜丸可软坚开郁,化痰降火用于气滞、郁 热而生痰者为宜,脾虚中满者不宜用心李根也支持治痰饮以“顺气为先、分导次之”的论点 李氏还对二陈汤进行了论述,他认为二陈汤能使44大便润而 小便长,尤为分导要药”并提出了二陈汤加减之法。
风:加南星、皂角、白附子.竹沥寒*倍半夏、加姜、附片、轴 火t加石膏、青驚湿*加苍术、白术. 燥’加瓜娄、杏仁食积:加山诫、神曲、麦芽A停水:加挨榔痰在胁下2加白芥予以行之. 痰在四肢:加竹•沥Z ・痰在皮里膜外,加白芥子、竹汛 姜汁 老痰、郁痰&加海石.芒硝、瓜萎李中梓认为在治疗中应分淸脾■肺之痰,不可加以混淆区购r肺之痰丫用药有所不同他说f “脾为湿土,喜温燥而恶寒咼 故二术.星*夏为要药,肺为燥金,喜凉润而恶温燥,故二母、二冬、地黄.枯梗为要药"这是说脾喜温燥,苍术、白术、南星、半夏为常用药;肺喜凉涧,知 母、贝母、尺冬、麦冬、地黄、桔梗为常用药李氏还强调,即使润师之药,也不可过于凉润,以免伤脾胃,最好在润肺药中加些理脾药,以保护脾胃他说r“即使肺痰•毋过于凉润,以伤中州,稍用脾药以生肺金, 方为善治"O赵献可并提岀痰病当分“有火、无火之异"肾虚不能制水,水泛为痰者是无火之痰•应用八味丸以 补肾火督阴不足,阴虚火动则水沸为痰,是有火之痰,故 用六味丸补水以制火赵氏挺岀有火、无火Z痰,实际上是 指肾阴虚及肾阳虚所生之痰张介宾对痰证的治疗论述较详首先,他从脾胃■肾 经、风寒、中风等论证了痰证的证治。
其次,淡到了治疗法 则,最后并收集了各家治痰之法以下主要分析其在治疗法 则上的一些论点:匚张氏认为“治痰当分缓急” o其看法如下:(1)对于中凤等证而有“痰涎窕盛,闭塞上焦”,且 “药食不能进”的巫危患者,池认为应该“先治其痰”, “以开清逍” °痰多者川吐法“最妙” O.(2 )中风患者,若“痰气不甚”,“饮食可进”者, 应当从缓以治其本3) 中风患音,虽然昏迷,而“上焦无滞”,“胸喉 之间,气息淸平”,无痰涎壅盛若,不可按痰治疗,以免妄 用“剋伐消痰等剂”而贻误患者4) 至于杂病患者,“喉中痰声漉漉,随息渐甚者”,这是亟危不易治疗的表现张氏的上述看法,除吐法Z外,都是很正确的2•张介宾还强调治痰“当知求本力他认为・(1)“痰因火动宜治火为先;痰因寒生者,•宜温.中为主;风痰宜散之,非辛淤不可也)湿痰宜燥之,非渗利 不除也》旅出了火痰、寒痰、风淡、-湿痰的治疗原则<2)他认为郁痰有虚实,郁而兼怒者,宜鼻抑肝邪” $郁血兼忧者,宜“培肝肺"3)饮食之痰,也有不同他认为“因寒”、“因 热”、“肥廿过度”、“酒湿伤知”都町以生痰,而臥中 “各仃虚实”,由于治疗原则之不环 在旃证上要求“辨之不可不真也”。
强调了仔细辨证的重要性4)张氏还认为“脾虚不能制湿,肾虚不能约水”, 皆可以生痰,属于寒痰的范国脾阴干烁,而液化为胶; 或金水偏枯”,属于热痰九”此种寒痰、热痰,在痰证中最为多见,占“十之八 而且均属于虚痰,不可以攻3•张介宾还收集了各家治痰之法,主要的有以下几点t <1) “痰因表音汗之,因里者下之,因湿者•分利之”(2 ) “膈上”之痰,“胶固稠浊之痰”,“经络”之痰,应该用吐法痰在肠胃间,可下而愈”中气不足之痰”,须用人参、白术内伤挟痰”,必用人参、黄英、白术之类3 )< 4 )(5 )(张氏收集的治痰药物,不再节录)喻昌对痰饮提出了 “虚实分治”之法喻氏认为“少壮新病”痰饮者,其治疗系则;“是湿则 燥之;是火则泻之;湿而生热,则燥湿而兼清热;火而生 痰,则泻火而兼豁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