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认同研究综述 1身份认同概念的起源与研究视角身份认同一词源于拉丁文idem(为相同、同一之意),后来发展为英语中的identity一词,有多重含义:一是使等同于、认为与……一致,二是同一性、认同,三是身份、正身学者们普遍认为认同有“同一”和“独特”两个含义,揭示了“相似”和“相异”两层关系个人与他人或其他群体的相异、相似的比较构成了个人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从而确定了身份,认同也就融合了身份认同的意思由此,构成identity的第四层含义为身份认同身份认同概念早期研究是以哲学范式为主,在哲学上按其主体论的发展将身份认同分为三种研究模式:一是以主体为中心的启蒙身份认同,二是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身份认同,三是后现代去中心化身份认同[1]按照这个思路,身份认同涉及到对自我的确认所以身份认同概念的渊源包含于认同概念的同时,也建构在自我概念的发展基础之上上个世纪60年代,随着同性恋者、少数族群和女权主义者等群体的争权运动风靡欧洲国家,不少学者意识到,各种文化群体要求对他们各自的身份进行认可至此,身份认同的概念被理解为个体对所属群体身份的认可这也拉开了关于身份认同问题研究的另一个时期的序幕,学者在社会学、心理学层面对身份认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在社会学领域,研究者们关心不同人群的身份认同现状,对影响身份认同的政治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如Philip对黑白人种的身份认同和其社交边缘状态进行了研究,指出黑白人种在人际关系和社交关系上存在不同类型,并对此现象加以解释和说明[2]心理学的研究丰富着有关身份认同的自我理论和认同理论如Gordon Allport论述了一个人是如何生成自我的,Mead也对自我进行了主体“I”和客体“me”的区分另一些心理学家进行了相关的实证研究,如Rachel Kaiser用文化理论和关于性别、种族方面的心理分析框架分析了临床医生的身份认同问题[3]可见,身份认同概念的研究跨越了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不同的学科对身份认同有不同的理解概括而言,哲学研究者认为身份认同是一种对价值和意义的承诺和确认现在,哲学研究者们超越了哲学思辨的方式,来思考身份认同与文化的关联社会学领域中的身份认同意味着,主体对其身份或角色的合法性的确认,对身份或角色的共识及这种共识对社会关系的影响心理学则称身份认同的本质是心灵意义上的归属,更关注的是人心理上的健康和心理层面的身份认同归属总之,从身份认同的起源与发展来看,身份认同的研究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了。
而且身份认同的理论构建离不开自我理论和认同理论的支撑,它是在两者基础上演变而来的2身份认同的含义与相关概念“身份”一词对我们来说,是古老而熟悉的,它有不同的表述在汉语中也有多种意思:一是指出身和社会地位,二是指身价,三是指姿态、架势总结起来,我们把身份看成是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及地位的标识和称谓但身份认同的含义是错综复杂的,不同时空、地点和不同群体所指的身份认同都是不一身份认同研究综述张淑华1李海莹2刘芳2(1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沈阳110034;2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沈阳110034)摘要:身份认同是个体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和对所归属群体的认知以及所伴随的情感体验及行为模式进行整合的心理历程本文对身份认同概念和研究框架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从心理学视角界定了身份认同的概念;对身份认同的结构、测量、理论、影响因素等内容进行了综述;最后提出了未来关于身份认同研究的几点思考关键词:身份认同;哲学;社会学;心理学通讯作者:张淑华,女,教授,博士Email:zhangshuhua2000@ 心理研究Psychological Research2012,5(1):21-2721心理研究样的,所以对身份认同的含义和与其有关的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和区分,对我们更深层次地理解身份认同至关重要。
在此,我们用表格形式列出其相关概念,以方便进行比较如前文所述,身份是指一种出身或社会位置的标识,而认同旨在表达与他人相似或相异的归属感和行为模式本文从心理学角度把身份认同定义为,个体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和对所归属群体的认知以及所伴随的情感体验和对行为模式进行整合的心理历程它回答了两个问题:我是谁,我归属于哪个阶层同时也表征了身份认同结构的三个方面:认知、相伴随的情感和相应的行为表现身份认同具有以下特征:(1)身份认同是由主观认同和客观认同组成的,它包括人们在主观上意识到的认同,和体现并显示人的社会认同的某些客观的特征、标识码和符号(如身份证、护照等)2)身份认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结构,在表层上是人们显而易见的行为模式,在中层上是个体对与同类群体的共同性的认知和对自我身份的觉察,在深层上是有关身份所带来的情感体验3)身份认同是对自己所归属群体的共同性和与其他群体的差异性的认知4)身份认同具有社会属性身份认同是社会的产物,一方面社会赋予个体身份的意义,另一方面身份认同需在社会中逐渐建构、完善5)身份认同具有交融性同一时期,个体可以在不同场合产生不同的身份认同关于身份认同与角色认同和众多种类身份认同的关系,本研究认为身份认同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角色认同,但角色认同更突出的是对角色所给予的行为准则的遵守和义务的承担,而身份认同强调身份的归属却不一定要有相应义务的承担。
职业身份认同、性别身份认同和种族身份认同等可隶属于角色认同,同样也是身份认同的一部分3身份认同的相关理论3.1自我身份认同理论3.1.1奥尔波特的自我发展理论奥尔波特的自我发展理论在身份认同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认为自我状态是逐步发展的,其发展过程是从生理的自我到社会的自我,再到心理的自我因此,自我意识最原始的状态是生理自我,此时自我关注的是对自己身躯的认识,包括占有感、支配感和爱护感从三岁到青春期前是社会自我的阶段,该阶段的游戏和学习是建立自我意识的手段,个体会表现出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自我从青春期到成年是心理的自我的发展阶段,这时的自我意识趋向于成熟3.1.2自我同一性理论埃里克森是自我同一性理论的创始人,也是将认同理论引入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关键性人物他认为人的一生有八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不同认同Weeks J认为,认同即你和一些人有何共同之处,以及你和他者有何区别之处从本质上来讲,认同给人一种存在感,它涉及个体的社会关系,包含你和他者的复杂牵连[4]Jenkin R认为,认同的过程就是追求与他人相似或者与他人相区别的过程[5]曼纽尔·卡斯特认为,认同是人们获得其生活意义和经验的来源,它是个人对自我身份、地位、利益和归属的一致性体验[6]。
个体认同Tajfel和Turner认为,个体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独特性的意识,由此,个体认同使个体在时空上确立自己是同一个人而不是其他人[7]社会认同Tajfel将社会认同定义为,个体认识到自己所在群体的成员所具备的资格,以及这种资格在价值上和情感上的重要性[8]种族身份认同Sellers,Smith,Shelton,Rowley&Chavous认为,种族身份认同是对关于种族意义和其重要性等方面产生的态度和信念[9]角色身份认同Ashforth认为,角色身份认同提供了一个自我在角色中的定义,它包括和角色有关的目标、价值观、信念、规范、时空和角色间相互作用模式的认知[10]职业身份认同Samia C,Bernie W&Bob H认为,职业身份认同是个人作为职业中的成员的自我定义,它和职业角色的制定有关[10]身份认同Deaux认为,身份认同是一个人对自己归属哪个群体的认知,这是自我概念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11]黄铃指出,身份认同是个人对所属群体的角色及其特征的认可程度和接纳态度[12]邹英认为,身份认同是有关个人在情感和价值意义上视自己为某个群体成员以及隶属某个群体的认知,而这种认知最终是通过个体的自我心理认同来完成的,也就是说,它是通过认同实现的[13]。
何洪涛认为,身份认同是人们对自我身份的确认[14]身份认同的含义及其相关概念22的发展任务而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是青春期的核心任务在心理社会延缓期,青少年面临着自我定义具体化的任务,也就是个体对过去连续性的主观感知依照埃里克森所说,自我认同作为人格的本质,包含对意识形态、角色和价值观的承诺如果在孩提时代没有充分考虑自我的定义,那么,或者会导致不成熟的承诺,或者会导致自我同一性的弥散,结果都是没有能力认识“我是谁”Marcia根据个体应对自我同一性形成任务的策略和结果,以探索和承诺为变量对自我同一性进行了操作性定义,并提出了四种同一性状态:(1)成就型同一性,是指经历了一段可能性选择的探索或同一性危机后呈现出的相对固定的承诺;(2)延缓型同一性,是指正处于可能选择的探索过程中并积极考虑各种可能的选择,但没有形成生活的最后承诺;(3)排他型同一性,是指从未经历同一性危机(探索)的过程,在童年期的认同的基础上,对一定的目标、价值观和信念作出了承诺;(4)弥散型同一性,是指没有经过探索也没有固定的承诺的一种状态[15]3.1.3米德的符号互动论的自我观点米德指出,自我的产生是群体内部相互作用的结果。
个体是社会的,个体脱离他人就不可能形成自我分析自我的产生,要从分析人际交往过程着手他把自我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准备阶段,主要是无意识地模仿他人,对符号和意义缺乏理解2)模仿阶段,儿童学会了扮演他曾模仿过的某个“重要他人”,并从对方的角度来看待自己3)社会角色扮演阶段或称竞赛阶段,个体把自己扮演为某个角色,能从几个“重要他人”的角度来看待自己,并把他们概括为一个“泛化他人”泛化他人”可以看作是群体的期待或社会的期望,使社会群体的规范、态度、价值和目标内化于个体,形成自我,使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被社会认可、接受3.2社会身份认同理论3.2.1社会认同理论关于社会身份认同理论,应首推社会认同理论它的理论创始人Tajfel认为,一个人的社会群体成员身份和群体类别是一个人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主张人们努力地获得和维持积极的社会认同,从而提升自尊这种积极的认同很大程度上来自内群体和相关外群体的比较该理论还指出社会认同由三个过程组成,它包括社会类化、社会比较和积极区分社会类化(categorization)是指将对象、事件和人进行归类,找出内群体和外群体的群别;社会比较(comparison)是指将自己所在群体和其他群体在社会地位方面进行比较;积极区分(positive distinc-tiveness)是指在比较的基础上找到自己群体的优势,然后与其他群体积极地进行区分,进而提升自尊水平[16]。
3.2.2Phinney的种族身份认同理论Phinney在前人的自我同一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种族身份认同模型她认为,来自少数民族群体的个人经历着与种族探索和承诺有关的四种身份认同状态种族身份认同探索被理解为个人花费多少时间去从事旨在帮助确定他们族群认同方式的活动Phinney的模型参照自我同一性存在的四种状态,它将种族身份认同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弥散、排他、延期补偿和接受第一阶段表现为,缺乏对独特的种族身份认同的探索或承诺个人还未对自己作为一个特定族群的成员意味着什么,做过充分的考虑,以认同多数人的文化为特点第二阶段表现为,没有个人的任何探索就对特定身份有着强有力的承诺第三阶段是个体将自身的认同拓展到群体中,对群体的认同进行探索同时个体在该阶段会产生一股文化热情,开始从事许多的活动也正是通过这一过程,个人可能达到种族身份认同获得阶段,即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