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孙子兵法之势

jiups****uk12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84.50KB
约26页
文档ID:56865615
孙子兵法之势_第1页
1/26

势 篇,《孙子兵法》之,,一、解题㊀ 什么是势?㊁ 为什么放在第五篇?,,㊀ 什么是势?势,古字书作“权力、权势”解古写作“勢”,最早是用“藝”的中间部分,读作yi去声表示一个人双手伸出跪地种植的样子,象形为“掌握住力”后来作地位和权力用执是“双手被铐或枷锁扣住的形状”,后来引申为持和掌握、掌管《汉语大字典》说“势,从力,乃是运动之力,力奋发之极曰势”( 但“力奋发之极”是冲发或冲击的力发出了还是待发呢?)是否又如另一种观点所说“高速运动以加强冲击力和能量就是‘势’呢”?江贻灿在《势义探微》中说:势以形为体,形以势为表形是战争力量的外部形态,势是战争能量的释放形态王皙曰:势者,积势之变也善战者,能任势以取胜,不劳力也势是积累多种有利因素而变化的态势不是消耗有生力量盲目斗力,取巧?李靖认为“兵有三势”,即“气势、地势、因势”宋朝兵学家许洞在《虎钤经》中提出“势之任者有五,一曰乘势,二曰气势,三曰假势,四曰随势,五曰地势”郭化若《孙子译注》认为,《形篇》所论之“形”,实质上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运动中的物质”,《势篇》所论之“势”,实质上就是 “物质的运动”也即《形篇》着重讲客观的物质力量,《势篇》主要论述主观指导上的出奇和造势。

《孙子兵法概论》认为:“所谓势,不是战斗中的形式、格式,而是战略的有利态势,战役中的有利布势”,也就是“战势”《孙子校释》认为“势,态势、气势、形势《孙子校译》认为《势篇》主要是论述军队的运动《白话孙子兵法》认为《势篇》是《孙子兵法》的军事指挥学的概说,是《孙子兵法》的“指挥论”冷兵器时代“势”的基本要素:一是力量,二是地位、位置冷兵器时代“势”的意义:释放则形成攻击力,静则是威慑力形以势为表,势以形为体?势隐于形中,形展于势上寓动于静形,化静作动势形是力量的储备,表现为未动之静;势是力量的运用,表现为既动之威前者是运动的物质,后者是物质的运动孙子所论的“势” —— 1、“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计篇》) 2、“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势篇》,以下同,略) 3、“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 4、“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彍弩,节如发机 5、“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6、“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 如转木石 7、“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8、“故兵无成势,(水)无恒(常?)形《虚实》) 9、“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

《地形》) 10、“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 (《地形》)《孙子兵法》全文用15个 “势”,几乎都是比喻手法借物明意,没有前后一致、准确的解释,甚至是以势释势,为什么会这样?不能确定但可以归纳孙子的“势”主要有四个方面,即动势、态势、气势和位势,前三种好比物理学中的“动能”,最后一种好比物理学中的“位能”现代物理学原理说动能等于物体重量与所含势能之积另外,物体的重力势能与物体的重量、高度和重力加速度成正比所以我个人认为孙子的“势”——不是纯物质的“力”(动势、态势、位势 ),也不是纯精神的“气”(气势),而是两者的有机结合,也即“力(能量)与巧(时机)的恰当运用,智(诡道)与勇(实力)的辨证统一”㊁ 为什么放在第五篇? ① 不能割断上下文(孙子兵法本身就是一篇?只有十三篇?还有很多篇?)李筌曰:陈已形成,如决建瓴之势,故以是篇次之高屋建瓴张预曰:兵势已成,然后任势以取胜,故次《形》始计:统筹全局讲的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条件(五事)和战争的辅助因素(因利制权,诡道十二策)作战:战争的物质基础兵贵胜不贵久”、“取用于国”“因粮于敌”谋攻:最根本的战略原则上兵伐谋;谋攻的基本策略;不战而屈人之兵。

以上三篇是立足于战争的全局作总的思考,提出的都是关系战争全局性战略原则,以下开始进入不同形态的战争形式,以及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特殊争斗,有理论原则,也有具体方法军)形、(兵)势 、虚实:主变幻,目的是克敌制胜军争、九变、行军:主要阐述作战中的原则与方略地形、九地:战争中的地理因素火攻、用间:具体的战争手段 ② 《孙子兵法》及孙武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二、正文通读孙子曰:凡治(治:治理,管理)众如治寡,分数(分,编制;数,人员)是也(总体来讲,治理大部队和小部队是一样的,只是组织编制问题 );斗(斗,使人斗,也即指挥战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形,古时战场上眼睛可以看到的信号;名,耳朵能听到的号令,泛指部队的旌旗号令指挥大部队和小部队也是一样的,只是指挥、使用旌旗金鼓号令的问题);三军(虚指众多的部队)之众,可使毕(宋本十一家注译本予以订正“必”为毕,本意是“古时田猎用的长柄网”,后来用为网罗无遗,引申为全、尽,如真相毕露)受敌而无败者(可以使全面承受敌人的进攻而不致于失败),奇正是也(是使用了奇正的方法)兵之所加(加,打击),如以碬(梅尧臣:碬,石也,音遐上海1977年11月版本《辞海》无碬字,只有碫,音段,砺石,即磨刀石。

投卵者(以碫投卵就是以实击虚打击对方就要象用磨刀石投进蛋筐中一样),虚实(虚指没有实力,没有准备;实指实力所在,有充分准备)是也(这是虚实的形势把握得好)本篇第一次提出“虚实”,是自然推进?还是为在下一篇专门探讨埋下伏笔?在下篇有专门探讨,本节略过凡战者,以正合(合,回合?交战正面交战),以奇胜(奇兵取胜)故善出奇者(所以善于出奇制胜的人),无穷如天地(象天地一样变化无穷),不竭如江河(象江河一样滔滔不绝)终而复始(结束了又开始),日月是也(仿佛日月的运行);死而复生(死去了又重新生长),四时是也(是四季的变化)声不过五(乐声不过五个音阶,即宫商角徵羽,近似于简谱中的1、2、3、5、6),五声之变不可胜(音升,尽)听也(五音的节律变化,听不胜听);色不过五(颜色不过五种,即青黄赤白黑,古代以此五色为正色,其它为间jian色,也叫第二色,红黄青三原色相互混合的颜色,如红黄混为橙,黄青混为绿,青红混为紫间色与间色的混合称再间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五种颜色的混合变化,看也看不够);味不过五(味道不过五种,即酸咸辛苦甘) ,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五种味道的调配变化,尝也尝不够)战势不过奇正(战势不过奇正两种),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的变化却无穷尽)。

奇正相生(奇正互相变化),如环之无端(就象圆环一样没有端点),孰能穷之(怎么能够使它穷尽呢)?,,激水之疾(激,湍急;疾,快,急速湍急的流水飞快地奔泻),至于漂石者(柔弱的水的流动-以致于漂动巨石),势也(是因为水势);鸷鸟之击/疾(鸷鸟,凶猛的鸟击,袭击,攻击疾,迅猛),至于毁折者(能够捕捉住猎物,使猎物毁折),节也(是因为节奏控制恰到好处)是故善战者(根据这个原因,善于作战的人),其势险(他所掌握的兵势是险峻的),其节短(时机稍纵即逝他所控制的出击节奏是短促的)势如彍(音kuo去声,张满弩弓弩(兵势的积蓄就象拉满的弓),节如发机(节奏的控制就象等待扣动扳机)纷纷纭纭(杂乱的场面,可能的干扰因素?),斗乱而不可乱也(在混乱的战场指挥战斗却能使自己不陷入混乱有“形”作指挥);混混沌沌(混迷不清),形圆(形圆,指无向背难以兼顾之难圆,最能随遇而安)而不可败也(有“名”作号令)乱生于治(迷乱产生于严整),怯生于勇(怯懦产生于勇敢),弱生于强(软弱产生于强大)治乱(治理混乱的军心),数也(要依靠严整的组织);,,勇怯(要使怯懦变得勇敢),势也(取决于战势有利);强弱(要使虚弱变得强大),形也(依靠军形的实力调适)。

故善动敌者(所以善于调动敌人的将领):形之(示形于敌人),敌必从之(敌人一定听从、追随);予之(给敌人好处、利益),敌必取之(敌人会夺取)以此动之(用这样的方法调动敌人),以卒(伏兵的以逸待劳?还是通猝?出其不意,突然袭击?)待之(用伏兵来等待敌人)故善战者,求之于势(在蓄势和造势上追求胜算),不责于人(人是别人比如手下、部属还是敌人?责是什么?是责备还是别的?责,说文解字说是用带刺的木头扎取螺蚌内的肉而不苛求部属),故能择人而任势(所以能够选择人而且尽量利用形势)任势者(利用形势),其战人也(在率领部队作战时) ,如转木石(就象转动木头和石头一样[听从指挥]);木石之性(木头和石头的特点):安则静(安稳就静止),危则动(不平就滚动),方则止(方形就停止),圆则行(圆形就滚动)故善战人之势(所以善于指挥打仗的人为自己营造的形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就象在千仞高山上转动圆形石头[往下攻击]一样),势也(这才是真正的兵势)三、本节提要 1、势能要素:分数(合理编制与分工)、形名(有效的指挥)、奇正(一般方法与非常方法,灵活机动地掌握作战态势)、虚实(如何以实击虚克敌致胜) 2、奇正变化:奇正作用——奇正变化 3、用势要求:势险——节短 4、整顿自己:纷纭不乱、混沌不败——治乱——勇怯——强弱 5、调动敌人:形之——予之 6、利用条件:择人——任势 7、“势”例——要离之刺庆忌,,1、势能要素:分数——形名——奇正——虚实(略)分、数:分数,指部队的组织编制。

分是编制,数是人员服部千春《孙子兵法校解》的解释是,一般而言,指挥少数容易,指挥多数较难要使多数的指挥也象少数那样,就要以分数来统治指挥十个指挥者,让每个指挥者指挥一百人,这就能达到指挥一千人象指挥十个人的效果,这就是分也就是为什么好的将军能够训练好自己的队伍不怕人数多,而说“多多益善”古代的部队,其实就是逐级管理负责制,所有指令逐级传达所以有师、旅、卒、什、伍,关键在于各级指挥者的统属管理,也即纲举目张形、名:有三种解释一是“形”指旌旗,“名”指金鼓曹操注:旌旗曰形,金鼓曰名形”就是以视觉信号传达命令,用旌旗等各种颜色表示;“名”就是以音响信号传达命令,用金鼓等表示二是“形”指阵形、队形,“名”指旌旗及其上面的名号,杜牧持这样的观点;三是“形”指旌旗金鼓之制度,“名”指各自的名号 形,古时战场上眼睛可以看到的旌、旗、麾、帜,通常是在耳朵不能听到时,比如噪声喧天、隔山隔水等,特例如狼烟;名,是耳朵能听到的铎、鼓、锣、号,比如林间、夜里、雾天作战等见《军争》“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奇正 《孙子兵法》十三篇找不到“奇正”的定义,只有孙子对奇正的“不可言传的意会”阐发。

现有的各家之言,归纳起来大约可以有: 1、按出兵先后,先发制人为正,后发制人为奇《尉缭子》:正兵贵先,奇兵贵后曹操《孙子注》:先出合战为正,后出为奇 2、按当敌位置分,正面强攻为正,侧翼迂回为奇李筌:“当敌为正,傍出为奇傍,依傍,临近通旁) 3、按动静分,静为正,动为奇梅尧臣说:“动为奇,静为正” 4、按时际分,以义举为正,临敌合变者为奇 5、按进退分,以进为正,以退为奇唐代李靖:兵以前向为正,后却为奇 6、按战法分,常规战法为正,特殊战法为奇《老子》: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7、按明暗分,明战为正,暗袭为奇日本北村佳逸说:“防备得使敌人不能胜我为正,乘敌人败形袭击为奇” 8、按攻守分,担任警戒、守备为正,机动为奇;担任箝制为正,突击为奇;按一般原则作战为正,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特殊的作战方法为奇 9、服部千春《孙子兵法注解》:“奇正”的正是形,是体;奇是势,是用由以上看来,这是否孙子“兵者,诡道”思想的体现?是否可以把它和“虚实”一并理解为“诡道”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诸如“诡道十二法”不过是举例呢?真正的诡道应该是随机应变,不胜变幻(方式就是奇正和虚实结合)2、奇正变化:奇正作用——奇正变化奇,字书上的解释是“骑”的本字,象形字是“一人跨在马背上”。

后来引申为怪异、奇特,并取代了本义正,字书上解作“征”的本字,甲骨文正字的上半部为方框,代表“四面围墙的城邑”,下从“止”,表“举趾向城邑进发征行”尤其指部队进发引申为中正、平直,与偏、斜相对,又指正面 “止”字“象人的脚形”,本义为“人的脚”,“脚不前行为止”本篇中,孙子先论“奇正”,然后再专论“奇”,目的是什么?是否想要表明战胜敌人必须善用奇兵?为什么孙子不说“善用奇”,而用“善出奇”?因为奇兵不是孤立、单一的用,“奇”出自“正”,奇(兵或策略)是以正(兵或策略)为根本的只有出自正的奇,也即有正兵为根本依仗的奇,才可能临危不乱、随机应变,也才更能自如地变化,从而出奇制胜(诸葛亮的空城计正是反其道而行之,不失危险,所以奇险也相伴)这样,孙子更能把他对奇正的变化要求充分地表现出来借天地、江河、日月、四时的更替和声、色、味的直观感觉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把显在的五声、五色、无味呈现给我们,却把变幻莫测的无穷的声、色、味留待没个人去自由发挥,这也是诡道?孙子论述奇正有两个层次,一是通则,即“以正合,以奇胜”,揭示了正反、显隐和常规与特殊、主动与被动等;第二个层次是变则,也就是“奇正相生”相生究竟是什么?基于前面的“变幻”分析,所以不仅是产生、生长,更要理解为“互相转化”。

这有利于我们领悟奇正的真谛——无时无处不是正,也无时无处不是奇,奇也是正,正也是奇,这才是奇正的辨证精髓和实质。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