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第7课 偶戏 ▏人美版

乱石****奔波...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2.41KB
约3页
文档ID:614422327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第7课 偶戏 ▏人美版_第1页
1/3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第7课 偶戏 ▏人美版1. 教学目标• 了解偶戏的定义、历史渊源,理解偶戏在文化传承和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观察、分析中国古代人物形象和音乐舞蹈曲艺,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掌握基本的造型、线条、色彩表现技法,表现出设定场景和人物的特点;• 良好的团队合作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形成独立思考和艺术创作的能力2. 教学内容2.1 知识传授• 什么是偶戏?• 偶戏的历史渊源和流派分类;• 偶戏在文化传承和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偶戏与中国传统音乐、舞蹈、曲艺等文化的联系2.2 教学活动• 观看和欣赏优秀偶戏表演,介绍各种偶的种类、特点和功能;• 整理收集影响力较大的各类偶艺术家和偶戏作品;• 团队合作,根据各自的特长,分别负责选定一个故事片段或人物场景,并搜集相关的人物、造型等素材;• 自主设计、制作、创作偶和布景,表现场景和角色特色;• 进行小组展示和交流,互相欣赏和评价,总结经验和分析问题;• 对课堂活动和自己的作品进行总结和评价,反思自己的不足和提出改进意见2.3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偶、造型和色彩表现技法,准确地表现和定位角色的形象和意境;• 做好组织和协调工作,在短时间内充分发挥个人、小组的潜力和创造力;• 提高审美判断和批评能力,分析和评价他人的创作和自己的作品,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3. 教学过程3.1 整体设计本课以偶戏为主题,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和项目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体验偶戏文化的独特魅力3.2 具体步骤1. 教师介绍偶戏的起源、流派和发展历程,并向学生展示和演示各种偶的形态和功能2. 教师让学生自行收集和整理一部偶戏作品的历史、剧情、人物和意义等资料,并在下一节课上口头汇报3. 分组活动教师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分组,各组选定一段故事情节或场景,并担任角色设定、故事类别、偶制作、布景设计等不同的任务4. 各组成员在课后自行收集相关的资料、素材和设计意见,准备于一周后集体讨论和选定方案5. 各组自主设计和制作偶和布景,力求细致入微和逼真,体现出偶戏的独特魅力和人文精神6. 每组向全班进行作品展示和阐述,展示各宗教制作的偶的场景、人物特点和情感表现;7. 全班同学和教师进行点评和评价,包括动作表现、形态特点、色彩搭配以及主题表达等方面,以及对制作过程和团队合作的成果和不足的评价8. 总结课,让学生再次回顾和反思这个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思考如何进一步提高偶艺术的创造力和创新力4. 教学反思本课之所以选择偶戏作为主题,是因为偶戏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很好地表达中国文化和国情。

学生在课堂活动和实践项目中,不仅可以了解到偶戏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地位,还可以提高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尤其是创造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时,通过本课的活动,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远离网络泡沫和低俗文化的干扰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得以很好地实现,各项教学活动也比较生动、富有创意和互动性同时,我们也需要反思课堂教学设计的不足之处,比如教学内容有些过于抽象和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课堂过程有时难以掌控和调节,极易出现出现不合理的分工、任务和分配不均等组织问题,往往会造成不必要的冲突和摩擦因此,课程设计者和教学者需要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教育目标。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