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时间仓促,后面还没有讲完,还有一个评论常寂光中常摄受这里显示了文殊怙主父子的关系,由于累劫的深缘,形 影不离文殊怙主即是常寂光,就是这个光明 “常”是无生无灭,“寂”是没有动摇,“光”是灵明智慧由于这个光 是遍一切处的,这是指智慧遍照法界, 光明就是智慧,悲愿 随缘的变化就是幻身,所以,文殊怙主就是这样的光明遍一 切处,没有一刹那、一微尘的间隔,称为“周遍”虽然似 乎相隔万里,其实跟对面没有差别,当有信心祈请的时候, 就在光中作加持,而加被了具缘者的识现出幻身、说出法语 这要知道常常护念不离,正如前面偈颂所说,无量生当中在 世问界里作各种利生游戏的时候,都是父子心心相印从不离 开,法王得到了文殊怙主的加被,因此在圣教和众生的事业 方面无碍地开展童年时的净土大愿法王曾经这样说过:我从小时候四五岁起,就起了 “凡是跟我结缘的有情, 能不能都引到极乐净土”的心愿这是在《广传》的后面部分(第二十四章)说到的一句从四五岁就看得出法王是乘愿再来的佛菩萨, 引导众生 去极乐世界这是上帅的一个大愿,也是最大的一个愿,导 引结缘的诸众生去极乐世界,因为那边太殊胜了,乂是这个 时代特别容易往生的就像第一世竹钦仁波切授记的那样, 法王是莲帅的化现,他在这个时代要把结缘的众生带到极乐 世界,而莲帅也就是阿弥陀佛的化现。
像这样,一般世问父母对孩子是好的,但是他只是一生 一世地管现世的事,希望孩子得名利、 得好处,而特别地要 把孩子带到极乐世界的想法没有哪怕是转轮王,能自在地 统御四大部洲,也只是把人类安置在十善业道里 通过对比 来看,凡夫都是爱执自己,四五岁的小孩什么也想不到,但 是法王在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起这个心,自自然然起这个要 引导诸众生去极乐世界成佛的菩提之心 这样子看出来法王 是有大的智慧、大的愿,也可以说是弥陀事业在此段时期里 的一个表现,这将对无量的众生给予最大的利益再者,上万数的人到五台山去发愿,一个根本性的目的 也是以普贤行愿摄持导归极乐世界法王从四五岁的时候就 发愿:以后所有的传法、修法都要以普贤行愿摄持,心中作 愿来求生极乐世界,而且说到,自己在圆寂的时候如果有自 在的话,无问地要去极乐世界,这些都是在引导众生往那个 刹土走再者,开大型的极乐法会,也是让众生跟阿弥陀佛 要结上深的缘,要心往那边去,而且要跟佛的愿海直接地相 连所以,的确就是从四五岁起一直到圆寂之间, 是在这样 一个大的路线上走,也就是由引导我们往生极乐世界这样的 大愿王展开而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悲心事业 那么这的确也是 告诉我们,一生最重要的归宿在极乐世界。
第三个是补充本传的名字里“真实”两个字的涵义:真实光显圣教者圣者法王如意宝广传一一善法堂天鼓 妙音劈头就是“真实”二字,这是与“虚妄”相对真实才 是可贵的,无数个假不如一个真,尤其在末世五浊炽盛、圣 法光明黯淡、群生苦难之际,有一个真实光显圣教者的法王 出世这个“真实”有三个真实:一、真实智慧;二、真实之 愿;三、真实之力真实智慧”,就是彻见光明大圆满的本 性或法性,而且通达引导众生间接、 直接成佛的法道,这样 的真实智慧真实之愿”,就是指普贤大愿,“愿持诸佛微 妙法”等,或《愿海心髓》所说“无垢圣教兴盛常住世,无 偏众生利乐恒吉祥,心中所愿恒时唯有此”愿”是指悲, 由于这样的悲愿,当然示现在这个时代作为群生的怙主宣演 大教真实之力”,正是由于此智悲双运,以明见法道之心, 应着群生的机缘而给他们指明道路,使得一切有缘众生入到 圣教的大道里,得到无量的利益安乐再补充解释一下这一章的名字:色身妙莲开此刹童年游戏真稀奇承接前文所说,法王在无量劫中,就是以普贤行愿力应 着无数刹土圣凡有情的状况,示现种种色身的游戏二十世 纪、二十一世纪,人类正处在一个关键的点上,也就是在一 度圣教衰微、群生苦难的时候,乂将出现一种圣教兴盛、群 生得乐的大因缘。
在这个时候,就在无量的色身幻化游戏里, 应我们善缘众生的因缘,开始出现了一度的色身莲花的开 敷色身”,指从法身以智慧和悲愿的力量,应着众生的 善缘现出化身莲花”是祥瑞的表征,有非常多的微妙之 义,比如花果同时、出淤泥而不染等等的相兆 它的意义是 表示,莲花在因缘和合的时候就会盛开, 而法王智慧、悲愿 的力量,在我们众生善缘成熟之际就会现出殊胜的化身 再者,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在这样的世问界里,从出生到圆寂 之间作各种幻化的游戏,心中毫无染著,就是以无著无碍的 状况行持一切利生的事业,也就是《普贤行愿品》所说“犹 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再者,所谓的“花果同 时”,这是金刚乘的表征,也就是在因位修行的时候就已经 有果了或者从圣者示现在此地的状况来讲, 实际是法身与 色身无别,或者法报化不二,正现在此世界的各种似乎是因 地行持的相其实都是从本地而来,这一切本是这样的佛果示 现的各种因行或者莲花代表祥瑞,由于它的开放,将出现 光明、出现佛身、出现说法等,以这样一度莲花的开敷,它 的芳香将传满世问童年游戏真稀奇”:在这个色身莲花一度地开放,或 者在我们这个地球上须臾问示现的不可思议的游戏里,按照 本文作者的设计,就是以编年史来撰写,从出生到圆寂之间, 圣者法王如意宝的身、语、意、功德、事业五分的德相呈现 在我们面前,首先从童年时说起。
游戏”,指降诞的第一刻 起,整个童年时期都是应着众生的机缘作各种犹如游戏股的 自在显现譬如,刚生下来能念文殊心咒, 或者幼年时期在 每晚入睡之际呈现法性中有的境相, 以及各种开智慧、出力 量、引导众生,无碍的天眼、宿命、工巧明等等的智慧、神 通的相,这些都超出常情,并不是语言、思惟能彻知他的本 地风光,这叫“稀奇”学法王法王在《愿海心髓》里讲到:“祈愿恒为一父智慧藏, 文殊勇士欢喜恒摄持,依于普贤行愿品所说,无量菩提行海 究竟成这里要学的就是法王的大愿,一切生当中都得到 文殊圣尊的摄持而成满一切普贤行愿海法王这一生刚出世就念文殊心咒, 就是不离本尊、不离 智慧,之后,在学文字等上面都一直不离文殊, 这样子开智慧,作广大的弘法利生事业,都是以文殊智作为根本然后, 愿时时都在出现比如,普贤行愿的“一切趣中成宿命” ,这就很明显了,这一世来到这个地球上的时候,从小就能忆 宿命,知道过去在莲帅等善知识前闻法的情形, 从前曾经做 过善财童子、列绕朗巴等的情形,这就是记得宿命然后, 不忘圣教和众生,从小就有大的智慧、 气魄引导众生,这一 切都是由愿而来再者,所有与我结缘者,都在此生的命终 面见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得授记、成满智悲力的大用, 这样的大愿也是从小就开始起的,这就是普贤行愿,所谓“普 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再者,从小就苏醒了取 伏藏的习气、说法度众的习气等等,这一切就是普贤行愿在 幼时的表现既然是善财童子再来,此生就是行持普贤行愿; 既然普贤行愿海的心髓就摄在《愿海心髓》里,因此,从小 的时候就有这种表现这是我们应该体会、随学的地方学习《法王广传》,关键就是在《愿海心髓》上法王 一生的示现都是愿轮转动,刚诞生的时候就念文殊心咒,表 示不离一切生世的唯一父亲一一智慧藏文殊勇士, 心咒就是 文殊的智慧之后,示现的任何处根本都是文殊比如,不 按照一般读书的路线,他就是要与文殊相亲,得文殊欢喜摄 持,自然就出现了轻易通达的智慧再者, 也是由于文殊摄 持,心一下子从悲哀当中出来,将来出现非常光明的前景,能够真正地行持普贤行愿再者,信心、悲心这两大善心所摄的功德, 由于得文殊 怙主的加持自然就流出来那么有了信心和悲心,以此为能 见之眼、能行之足,无量的普贤行愿海就都能度越再者, 法王八七年的时候去五台山,假使没有对文殊那么大的信 心,没有普贤行愿那么勇猛的心力,一般人是达不到这种状 况的;而法王就算再遥远、再辛苦,都率领上万的出家在家 的大众,一往直前地要到文殊怙主的圣地去这就是善财童 子的行愿,要亲自见文殊、开智慧,亲自在光明中流出对此 期众生极有利益的大法。
再者,也是万众一心同修《普贤行 愿品》,这就是为了摄持无量的众生往生极乐世界,以及总 体上要成办佛教和众生的利益,这些都是《愿海心髓》实际 在此世的表现那么,我们对传记要从头看到尾,要知道贯 穿在其中的主线,就是这个文殊普贤的大愿再详细来讲的话,这个传记是非常精彩的,我们一般性 地都能够看到,这的确是佛菩萨再来,因为他跟一般的小孩 根本不一样出世的时候就能念文殊心咒,每晚入睡之际现 前法性中有所有的境相读书也不是常规路线,他都是游戏, 常常不离文殊,与文殊怙主一相连,加持一下来智慧就开了, 自然地就通达了万法的真相,流出无尽的道歌,这些行为都 是不假造作,非常天然而且,自然地成为孩童们的领袖, 有无等的智慧力,出现自然的工巧明的智慧、说法的智慧, 有无碍的天眼、法眼等等,这些方面给我们看起来的确不同 凡响那么这是外层的一些看法内层就要知道,实际这就是由普贤行愿而来的法王在 这一世一降生的时候就开始念文殊心咒我们要学的就是:“原来这个就是法王的大愿,这也要成为我的愿!如果我这 样修道,将来也是在一切生中都能识得宿命,知道过去曾经 是这样的菩提愿,不会忘失,一直依止文殊怙主,不会忘失 这个就是我们要学的《愿海心髓》的发愿。
然后,法王在四、 五岁的时候,自然就运转起摄众往生的净土大愿 常常就会 想:这个世界的众生很可怜,要以一个非常简易的方便,即 生就能够生到那么殊胜的国土,那只有弥陀愿海法门然后 就开始起这样的愿:“能不能把所有跟我结缘的众生带到极 乐世界去? ”这些就是普贤行愿的表现,我们就应该这样来 学这是活生生的弥陀愿海的使者,是活生生的普贤行愿的 行者,这就告诉我们,就应该这样走,这种愿从一生下来的 第一刹那就要开始因此,我们懂了这些德相以后,就要猛 利地在自心上按照《普贤行愿品》和《愿海心髓》来发愿那么,按照《愿海心髓》所说,普贤行愿怎么来成就? 就是一个文殊、一个普贤再者,怎么来作弘法利生的大事 业呢?就是一个圣教、一个众生再者,怎么在这个时期里对于普遍的众生达成殊胜利益呢?就是一个摄众往生的净 土愿这三个要点都是我们要学的《法王广传》第二章终思考题1、 法王被欺辱后祈祷文殊得到了安慰,这体现了法王 的何种德相?2、 法王四、五岁时发了怎样的净土大愿?3、 了解了第二章所讲的法王种种德相后,我们应该如 何学法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