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二首课前预习·基础知识全解目标聚焦项 目内 容 概 要重 点1. 了解闻一多、徐志摩及诗的写作背景;理解诗的主题及诗歌的语言特点2. 掌握诗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赏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难 点1. 体会诗人深沉浓烈的情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体会一位父亲痛失爱女的悲伤2. 感受作者对母校的眷恋之情和如烟似波的离情别绪信息驿站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闻一多《七子之歌》这是1925年我国著名诗人闻一多所作的《七子之歌》的首篇,曾经由一位七岁的女孩在电视纪录片《澳门岁月》中演唱,它所包含的悲愤、孤苦、祈盼之情,是那样感人肺腑,撼人心魄闻一多诗作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于此可见一斑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徐志摩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作者语录个人之于社会等于身体的细胞,要一个人身体健全,不用说必须每个细胞都健全。
——闻一多人格是一个不可错误的实在,荒歉是一件大事,但我们是饿惯了的,只认鸠形与鹄面是人生本来的面目,永远忘却了真健康的颜色与彩泽标准的降低是一种可耻的堕落;我们只是踞坐在井底的青蛙 ——徐志摩作者小传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又名亦多,字益善,号友山,亦号友三,后改名闻多、闻一多湖北浠水县巴河闻家铺人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因投身民主运动,被国民党特务暗杀有诗集《红烛》《死水》及论著多种,作品主要收录在《闻一多全集》中徐志摩(1896~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8年赴美学习银行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开始创作诗歌1922年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平民大学教授1931年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因飞机失事而遇难一生共出版诗集、散文集及译著数十种,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著有诗集《志摩的诗》《云游集》等作品相关知识1、写作背景《也许》是作者用来悼念自己早夭的女儿立瑛的,题目下面的括号里告诉我们这是一首葬歌,最早发表在1925年7月2日的《京报副刊》上,原诗题为《也许(为一个苦命的夭折的少女而作)》。
1926年秋,闻一多只身离开家,到上海吴淞国立政治大学任教不久其妻和女儿立瑛即患重病闻一多得知后,匆匆返回家乡但已经晚了,立瑛因为病情严重,无法挽救,不幸死亡年轻的父亲心情异常悲痛,他安葬了女儿,以最隆重的方式——诗歌来祭奠女儿的亡灵《再别康桥》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但他这次重游康桥的时间,却是在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所谓“康桥”,现在通译“剑桥”,即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徐志摩在此读过书遗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忙,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位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的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他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2、诗歌的创作风格《也许》一诗感情激烈,形式优美这首诗采用迂回的抒情方式,使该诗获得了更为强大的感染力,使伤女之痛的表现更有深度和力度正是通过把爱女的死当做一种解脱,作者才巧妙地在伤女之痛中揉进了自己对黑暗现实的悲愤,从而大大加重了情感的分量,开拓了诗的时代内涵;正是通过把爱女的死当做一次休息这个幻觉,才真实地再现了人在悲痛之极时往往会发生的思想迷乱;通过这种迷乱,才更有力地写出了作者此时面对亡女的悲伤、痛苦、悔恨和愤怒等复杂深沉的感情。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发表于1928年12月《新月》第1卷第10期这首诗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在素朴的诗句中把对康桥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爱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余韵里,读者分明可见到感伤的诗人在一步一回首地向母校告别《再别康桥》代表了徐志摩的艺术成就,也代表了中国新诗的艺术成就3、题目解说题目“也许”是一个副词,有“大约,推测”之意,含有假设、不肯定的意思由于作者深爱女儿,不愿意承认她真的死了,因此作者以“也许”为题,想象女儿死亡的事实,于是多次重复“也许”一词安慰自己,以寄托哀思副标题是“葬歌”,点明诗歌内容题目设下悬念,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再”,第二次别”,分别,离别再别:指的是又一次,别而又别,体现的自然是无限眷恋康桥”,今译“剑桥”,是美国的一个城市,在伦敦北面,靠近康河,著名的剑桥大学就在此城题目点明了诗歌写作的内容4、诵读借鉴诵读诗歌应把握两点:一是停顿,二是情感的起伏变化关键在于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后的感情投入,体会作者的情感,通过声音诠释其情感。
《也许》的第一诗节要读得舒缓轻柔,仿佛在哄自己的啼哭不停的女儿,有猜测性的劝慰,有商量的感觉第二诗节读出一种坚决,重读“不许”及几个动词第三诗节突出前三句与最后一句的对比,最后则通过似乎淡然的语气读出无比悲痛的情感《再别康桥》也要以舒缓轻柔的语调来读,要用声音营造一种轻轻悄悄的氛围,让人有种感觉:你有一段柔情蜜意要向你最心爱的人倾诉,而他也许此时正沉于美梦之中你不忍打扰,又要向他诉说你的缠绵别意所以要注意读出这种甜蜜中的不舍:第一诗节的潇洒作别,第二诗节的喜悦甜蜜,第三诗节的自由自在,第四诗节的抑制不住的纵情放歌,最后又回到现实的静默,一步一回首的留恋不舍字词积累1、生字庇护(bì) 撑伞(chēng) 咒骂(zhòu) 青荇(xìng) 浮藻(zǎo) 漫溯(sù)2、多音多义字 lèi(劳累) shì(似的)累 lěi(积累) 似 léi(果实累累) sì(相似)3、形似字辨析 拨bō(点拨) 畔pàn(河畔)拔bá(拔河) 衅xìn(挑衅)4、词语释义 咒骂:用恶毒的话骂人。
斑斓:灿烂多彩课堂互动·阅读知识精析圈点课文感受原文 名家批注也 许(葬歌)闻一多也许你真是哭1得太累, 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 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 蛙不要号,蝙蝠不要2飞,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 不许3清风刷上你的眉, 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 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 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 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 也许4你听这般的音乐, 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5; 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 我就让你睡,我让6你睡, 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 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1“哭”字暗示死者是含悲辞世的咳嗽、号、蝙蝠飞起的声音都是缺少美感的噪音,而夜鹰、蛙、蝙蝠这三种动物也都是缺少美感的,是让人爱意难生的小动物,它们的出现只会打破美好与宁静2三个“不要”,是诗人特意为女儿营造的一个非常安静的环境,有很怕惊醒睡着了的女儿的意思,平静的字面中蕴含着巨大的情感3连用两个“不许”表达了诗人殷切的关注之情阳光”传神地反衬出死者在黑暗中平静而沉寂的形态,同时与下文的“清风”相映成趣拟人化的手法,既是对死的逼真描绘,又使死的冰冷隐逸在字面背后,用表面的生机反衬出真实痛苦的死亡境界4连用两个“也许”,设想女儿在地下的欢乐愉悦,诗人宁愿相信女儿在另一个世界的生活是美好的,能聆听自然的声音,会快乐的生活。
5后两句间接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控诉,世上的生活是如此的痛苦,早夭也不失是一种美好的归宿真切地表现了身为人父对女儿血脉相连,难以割舍的悲哀和无奈6连用两个“让”是为了使女儿能够安然长眠而营造的环境诗中大多数笔墨写睡,只有这最后两句隐含着“死”,这种写法叫做虚笔与实笔这种写法避免了痛苦的号啕,避免了一般俗套,可以在轻松、静谧、神往的氛围之中寄托高雅的哀思,可以牵引着读者的思绪,给读者一种温馨的感觉,而不只是痛苦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1, 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2;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3;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4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5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6!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71诗的一开头,就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这是一个非常宁静的夕阳晚照的黄昏,也是一个非常宁静的作别的姿态。
连用三个“轻轻的”,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通过想象自己在康河上“漫溯”,集中描写了康河的美丽与宁静,自己对康河的依恋和柔情2第二节、第四节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揉碎之后,竟变成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作者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只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3“招摇”二字,生动地写出康桥对作者的欢迎态度;而“甘心”两字,也写出作者对康桥的永久依恋4这里的“梦”,是指诗人昔日的理想,它虽已被揉碎,但还没有消失,它沉淀在这里,犹如彩虹般美丽通过眼前美景,可以品味出诗人内心深处的些微苦涩与惆怅5作者迷恋的感情达到了高潮他似乎已经忘记了要离别康桥而去,想象自己撑着长篙,向远方草色深处漫溯,去寻他“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作者情不自禁地要“在星光斑斓里”放声高歌6作者从梦境回到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不禁别情缕缕,但作者不忍心惊扰康桥的宁静,所以“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地吹奏别离的笙箫,在静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将作者静思梦想的心境推向了极致7为了强化“再别”的感情色彩,最后一诗节,又回到诗的开头的告别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作者却强调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作者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温柔情意回忆的感受是幸福温馨的,现实的感受是伤感惆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