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武侯祠导游词6篇成都武侯祠导游词6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旅游从业人员,很有必要细心设计一份导游词,借助导游词可以更好地宣扬景点,引导游客观光巡游那么导游词应当怎么写才更有条理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成都武侯祠导游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须要的挚友成都武侯祠导游词1 概况 武侯祠是纪念三国蜀国丞相诸葛亮的祠堂成都武侯祠为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一级博物馆诸葛亮生前封武乡侯,死后溢号忠武侯,后人便尊称他为武侯 从大门左侧简介和平面示意图上看到,武侯祠掩映在森森翠柏中,殿宇坐北向南,布列在一条中轴线上,有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殿五重,西侧为刘备陵园祠内有蜀汉历史人物泥塑像47尊,碑碣50多块,匾联60多幅,鼎、炉、钟、鼓10余件因此,准确地讲,武侯祠应当称作蜀国君臣纪念堂它是探讨蜀汉历史的一座博物馆 三绝碑 三绝碑大门到二门道路的两侧,立有六通高大的石碑其中四通为清代刻建,一通为明代刻建,一通为唐代刻建清碑记载了祠庙重建和修理的状况;明碑着重介绍了祠庙的历史沿革这通唐碑最负盛名,被称为三绝碑,高3.67米,是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剑南西川节度使武元衡率其僚属27人,来武侯祠祭拜诸葛亮后刻建的。
由裴度撰文,文中极力称颂诸葛亮治蜀的文治武功,对他鞠躬尽瘁、力图统一的精神赐予了很高的评价,把他比作前代名臣管仲、曼婴、萧何、张良裴度有文才,曾任三朝宰相柳公绰书法美丽,是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之兄名工匠鲁建镌刻因此,自明代中叶,此碑就因其文章、书法精湛和诸葛亮的盖世功德而被誉为三绝碑 刘备殿 刘备殿二门内是蜀汉皇帝刘备殿殿的正中,供奉着刘备的贴金泥塑坐像,两侧偏殿,分别供奉着关羽、张飞等人,与殿相接的东西两廊,是蜀国的28位文臣武将的彩绘泥塑像刘备像高3米,头戴天平冕冠,身着黄袍,手捧朝天圭玉,宽面大耳,神态静穆左右侍者,一捧玉玺,一捧宝剑成都武侯祠导游词2各位游客挚友们: 大家好,欢迎来到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参观巡游,我是讲解员小周,希望首先让我们来看这幅平面图,成都武侯祠位于成都市区南面,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大约210多亩,这里是最富盛名的诸葛亮、刘备等蜀汉英雄纪念地,全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庙,可以说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影响力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享有“三国圣地”只美誉1961年被国务院评为第一批重点文物爱护单位,1984年正式成立博物馆,于2006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4A级景区,2008年又被国家文物局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依据武侯祠新的规划呢,现在将武侯祠分为三个区域,分别是三国历史遗迹区,锦里民俗区,以及正在打造的西区——三国文化体验区,今日带大家参观的部分是三国历史遗迹区,我们的巡游依次是:从大门进入后,依次参观巡游二门,汉昭烈庙,过厅,武侯祠,以及近几年迁建的进来的三义庙,最终,通过红墙夹道到达惠陵,巡游时间大约1个小时 武侯祠始建于公元223年,距今已经有1788年的历史了,当时因为蜀汉皇帝刘备去世,下葬于惠陵,根据汉朝的陵寝制度,有陵必有庙,所以在惠陵旁边修建了纪念刘备的汉昭烈庙由于诸葛亮和刘备的关系如鱼和水,密不行分,大约在南北朝的时候,又将成都少城内纪念诸葛亮一家的武侯祠迁建到了汉昭烈庙旁边 在明朝初年,朱元璋的第十一个儿子蜀献王朱椿为了突出君权,下令拆掉武侯祠,将武侯祠并入于汉昭烈庙内,使两庙合二为一明朝末年,张献忠兵败四川,对四川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武侯祠祠庙荒废,但只有惠陵保存完好今日我们所看到的这座祠庙,是在清康熙11年既公元1672年在原址上重建的,前殿为纪念刘备及蜀汉文臣武将的汉昭烈庙,后殿才是真正意义上纪念诸葛亮的武侯祠,正是因为这样的建筑格局,是的成都武侯祠成为了全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庙。
初游武侯祠的挚友经常会问小周这样一个问题,这刚才进来时,大门上明明悬挂着“汉昭烈庙”的牌匾,汉,是刘备见过时的国号,史称“蜀汉”昭烈,是刘备死后的溢号顾名思义,这里是祭祀蜀国皇帝刘备的庙宇既然如此,人们为什么又称之为武侯祠呢?民国年间的邹鲁写的一首诗,道出了其中的缘由:“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由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由此可知,是世人对诸葛亮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精神非常崇敬,总是习惯了把这个地方叫做武侯祠 从唐代起先,碑刻艺术就成为了武侯祠的一大文化特色,武侯祠现存碑碣50余通,分别镌刻于唐代,明代、清代以及近现代,其中以我们前方的这通唐碑最具代表性,它是选用石质较为坚硬细腻的硖石所凿刻而成,碑身高3.67米,宽0.95米,全名为《蜀臣相诸葛武侯祠堂碑》碑文分为铭和序,正楷22行,每行大约50个字 唐碑立于唐宪宗元和四年,也就是公园809年,剑南西川节度使武元衡率领27位僚属来到武侯祠拜谒,令节度府掌书记裴度撰写碑文,裴度,字中立,是一位特别有才华的人,先后辅佐了唐代的四个皇帝也是唐代中后期的中兴名相他在碑文部分表达了自己对诸葛亮的崇仰慕慕之情,文章序文部分起先便写到:度常读旧史,详求往哲,或秉事君之节,无开国之才,得立身之道,无治人之术,四者备矣,兼而行之,则蜀丞相诸葛公其人也。
意思是说我裴度读前代的史书,详尽的搜罗了前贤先哲的行事,有的具备臣子对待君主的气节,但是没有开创国家的实力,有的深得立身处世的道理,但是没有治理民众管理官吏的方法,假如说有谁兼备这四种美德,并能运用它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那么就只有蜀国丞相诸葛亮了成都武侯祠导游词3 20xx年12月,原成都市南郊公园合并为武侯祠园林区南郊公园原系民国时期四川省主席、抗战时期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刘湘墓园始建于1938年至1942年,400米的中轴线纵贯南北,石牌坊大门、三洞门、四方亭、荐馨堂、墓室等,是西南地区惟一一座北方陵园建筑群在武侯祠的发展规划中,西区将打造成三国文化的传播体验中心 1953年经修整辟为公园,依次建有浮雕式石牌坊大门、旌忠门、碑亭、荐馨堂、刘湘墓等建筑武侯祠东侧的锦里由武侯祠博物馆复原修建,锦里为清末民初建筑风格的古街它依托武侯祠,扩展了三国文化的外延,并融入川西民风、民俗,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成为成都文化旅游的新亮点 现紧邻武侯祠的“锦里”古街由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斥资复建,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锦里作为武侯祠博物馆(三国历史遗迹区、锦里民俗区、西区)的一部分,占地3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0余平方米,街道全长550米。
建筑以清末民初四川民居风格为基础,内容以三国文化和四川传统民俗文化为内涵锦里于20xx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其延长段于20xx年1月开肆,锦里延长段大胆将活水引入循环,形成“水岸锦里”的新景观拜武侯,泡锦里”已成为成都旅游最具号召力的洪亮口号之一 传闻锦里曾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著名全国今日的锦里依托成都武侯祠,以秦汉、三国精神为灵魂,明、清风貌作外表,川西民风、民俗作内容,扩大了三国文化的外延在这条街上,浓缩了成都生活的精华:有茶楼、客栈、酒楼、酒吧、戏台、风味小吃、工艺品、土特产,充分呈现了四川民风民俗的独特魅力 匾额为“汉昭烈庙”大门内浓荫丛中,耸立着六通石碑,两侧各有一碑廊,其中最大的一通在东侧碑廊内,唐代“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立,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为国家一级文物,因文章、书法、刻技俱精被称为“三绝碑”唐朝闻名宰相裴度撰碑文,书法家柳公绰(柳公权之兄)书写,名匠鲁建刻字,都出自名家,因此被后世称为三绝碑碑文对诸葛亮的一生,作了重点褒评;竭力赞颂诸葛亮的高风亮节,文治武功,并以此激励唐代的执政者碑文特殊褒奖诸葛亮的法治思想,马谡因失街亭被诸葛亮依法处斩,临刑,马谡哭着表示自己死而无怨。
李严与廖立,两人都是被诸葛亮削职流放的罪人,但他们也自甘服罪当他们得知诸葛亮病逝,“闻之痛之,或泣或绝”这些均属史实,裴度据史褒评,令人信服碑文通篇辞句甚切,文笔酣畅,使人百读不厌诸葛亮之所以为后人所仰慕,还因为他有着高尚的思想和作风,不利用职权谋私 二门之后是刘备殿,又名昭烈庙入武侯祠正门,即可见到气概恢宏的昭烈庙昭烈庙为单檐歇山式建筑正中有刘备贴金塑像,高3米,仪容丰满庄重,耳大垂肩左侧陪祀的是他的孙子北地王刘谌像刘备像侧原有其子蜀汉后主刘禅像,因刘禅昏庸无能,不能守基业,丧权辱国,宋真宗时被四川地方官撤除,后来就没有再塑在蜀汉后主刘禅降魏时其子刘谌到刘备墓前哭拜,杀掉家人后自杀身亡两侧偏殿,东有关羽父子和周仓塑像,西有张飞祖孙三代塑像,表现了关、张两人的不同外貌和不同性格,又反映了他俩武艺超群、威猛过人的共同特征两侧东、西廊房分别塑有蜀汉文臣、武将坐像各十四尊东侧文臣廊坊以庞统为首,西侧武将廊房以赵云领衔每个塑像如真人大小,像前立有一通小石碑,刊其姓名、生平,便于游人了解这些塑像,个个气宇轩昂,形神兼备,反映了我国清代民间艺人的超群泥塑技艺昭烈庙正殿西壁挂有据说为岳飞所书《出师表》木刻,东壁为现代书法家沈尹默书《隆中对》木刻。
诸葛亮殿西侧是刘备墓,史称“惠陵”由诸葛亮亲选宝地,葬刘备于此《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八月,葬惠陵”据《谥法》,“爱民好与,曰‘惠’”,故名刘备墓称“惠陵”陵墓中还合葬有刘备的甘、吴二位夫人刘备墓前有清乾隆年间所立“汉昭烈皇帝之陵”石碑,陵墓建筑由照壁、栅栏门、神道、寝殿等组成陵前有规模较小的神道为清代所建惠陵与武侯祠主要建筑一样亦为坐北朝南,紧邻在汉昭烈庙与武侯祠西侧与武侯祠之间有红墙夹道相连 成都武侯祠的字画、对联甚多,其中的现代书法家沈尹默书写的《隆中对》最引人注目武侯祠还有岳飞手书的诸葛亮《出师表》刻石(历来对此的真伪存有争议,有一种说法,此前、后两表事实上是明代士人白麟伪托岳飞之名所书) 刘备殿后,下数节台阶(武侯祠低于汉昭烈庙,象征古代君臣关系),是一座过厅,挂有“武侯祠”匾额武侯祠是纪念三国时蜀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的祠堂,诸葛亮生前封“武乡侯”,死后谥号“忠武”,故纪念他的祠堂称作“武侯祠”诸葛亮殿悬“名垂宇宙”匾额,两侧为清人赵藩撰书“攻心”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的联文,是享有盛名的一副对联,借对诸葛亮、蜀汉政权及刘璋政权的成败得失的分析总结,提示后人在治蜀、治国时借鉴前人的阅历教训,要特殊留意“攻心”和“审势”。
正殿中供奉着诸葛亮祖孙三代的塑像殿内正中有诸葛亮头戴纶巾、手执羽扇的贴金塑像,像前的三面铜鼓相传是诸葛亮带兵南征时制作,人称“诸葛鼓”鼓上有精致的图案花纹,为宝贵的历史文物大殿顶梁由乌木制成,上书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诫子书》中“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以致远”(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安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志向)诸葛瞻及其子尚在绵竹抗击魏将邓艾的战斗中不幸身亡 惠陵,武侯祠里,蜀国的重要人物都有塑像其中,刘备、诸葛亮、关羽和张飞,都有专殿,其余的重要文官与武将,则分别塑在文武廊东边是文官廊,西边是武将廊 左右两廊各有文臣武将十四员,合计共二十八名文武东府文官廊以庞统为首,其次为简雍、吕凯、傅肜、费祎、董和、邓芝、陈震、蒋琬、董允、秦宓、杨洪、马良及程畿;西府武将廊则以赵云为首,依次为孙乾、张翼、马超、王平、姜维、黄忠、廖化、向宠、傅佥、马忠、张嶷、张南及冯习 三义庙现,初名三义祠,清康熙初年由四川提督郑蛟麟始建乾隆四十九年(1784)因焚香引起大火被毁,乾隆四十九年(1787)重建,道光二十二年(1842)又曾全面修葺现在所见建筑和匾联主要是道光年间的遗存其建筑为混合结构,面积569㎡,四造五殿,规模宏大。
后渐坍圮,仅存少量建筑尚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