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芣苢插秧歌课后篇 一起巩固一、夯实基础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 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芣苢(f )襭之(xi )唤渠(q)半霎(sh )B.薄言(bo)掇之(chu)兜鍪(mu)蓑衣(su )C.捋之(lu )肩胛(xi )雏鸭(ch )乳臭(ch u)D.袺之(xi )莳秧(sh )折腰(zh )未匝(z )答案 A 解析 B项, “薄”应读“ b”, “掇”应读“ du”;C 项, “胛”应读“ ji ”, “臭”应读“xi ”;D项, “袺”应读“ ji ”2.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薄言掇之掇: 拾取 ,摘取B.薄言袺之袺: 提起衣襟兜东西C.唤渠朝餐歇半霎半霎 : 极短的时间D.秧根未牢莳未匝莳: 按时答案 D 解析莳 : 移栽、种植3. 下列对有关诗句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采芣苢 , 薄言采之 : 茂盛的芣苢啊 , 采呀采B.薄言袺之 : 用一只手提起衣襟, 把采下的芣苢兜起来C.低头折腰只不答: 农夫低头弯腰 , 努力插秧 ,没有答应农妇“歇半霎”的请求D.照管鹅儿与雏鸭: 农夫嘱咐妻子回家照看好小鹅小鸭, 不要让它们丢失或死亡。
答案 D 解析农夫嘱咐妻子一定要照看好小鹅小鸭, 不要让它们来破坏秧苗 2 - 4. 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芣苢一诗采用重章叠唱的手法, 在不断重叠中, 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B.芣苢一诗以其明快的节奏、表现妇女劳动欢快的场面与热烈的情绪,受到读者的喜爱C.插秧歌生动地表现了农村插秧劳作的情景, 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D.插秧歌一诗用语严谨, 如“渠”“莳”“雏鸭”等, 书面语体色彩浓重, 诗歌显得庄重严肃答案 D 解析插秧歌通篇用口语、俗语连缀成句, 浅显而真实5. 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B.国风周南芣苢是诗经中的一篇, 为先秦时代华夏族民歌它是当时人们采芣苢( 即车前草 ) 时所唱的歌谣C.周南是国风中编次在最先的, 其产生地、产生年代说法很多, 今人多认为可能是平王东迁前后的诗 , 产生地范围包括洛阳( 其北限在黄河 ) 以南 , 直到江汉一带地区, 具体地方包括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D.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 且以此见长 , 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
此外也有不少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答案 A 解析“浪漫主义”有误, 应该是“现实主义”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芣苢一诗中体现妇女提起衣襟兜芣苢的诗句是“”, 体现妇女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芣苢的诗句是“”2) 插秧歌表现插秧的繁忙, 男女老少齐上阵的句子是: “, 3) 插秧歌一诗中农夫嘱咐妻子的诗句是: “, 答案 (1) 薄言袺之薄言襭之(2)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3)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二、拓展阅读- 3 - ( 一) 阅读下面的诗歌, 完成 78 题杳杳寒山道寒山 注杳杳寒山道 , 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 , 寂寂更无人淅淅风吹面 , 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 , 岁岁不知春注寒山 : 贞观时代的诗僧他长期住在天台山寒岩, 诗就刻写在山石竹木之上7.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寒山”“冷涧”, 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一个冷森森的境界, 顿觉寒气逼人B.颔联以动衬静 , 即以轻细的鸟鸣声反衬四周的幽静冷寂C.颈联写山中气候, 用风雪的凛冽写出环境的冷峻D.尾联与唐代诗人太上隐者答人的“山中无历日, 寒尽不知年”有异曲同工之妙, 流露出诗人超然物外的热情如火的心境。
答案 D 解析 D项, 尾联应是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冷淡心情8. 本诗在遣词方面极具妙处, 请作简要赏析参考答案使用叠音, 富于变化既使诗歌结构整齐, 又增强了诗歌语言的节奏感、韵律美, 更衬托出了诗人超然物外的感情解析此诗通篇句首都用叠音词,都带有一种幽冷寂寥的感情色彩, 接连使用 , 使诗笼罩着一层浓烈的气氛再如 , “朝”“岁” , 单个的名词, 本来不带感情色彩, 但一经叠用 , 出现在上述特定的气氛中 , 就显得时间的无限延长, 心情的守一、执着, 也就增强了诗意, 富有感情色彩了 二) 阅读下面的诗歌, 完成 910 题始闻秋风刘禹锡昔看黄菊与君别, 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飗枕前觉, 一年颜状镜中来马思边草拳毛动, 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 为君扶病上高台9.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4 - A.首联中的“我”可理解为有情的秋风, 当她重返人间 , 就去寻找一年未见的“君”, 也就是诗人 , 形象塑造可谓别出心裁B.“看黄菊”“听玄蝉” , 诗人用秋日特有的风物点出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 也借助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C.颔联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 五更听到风声醒来, 对镜感叹自己容貌之变化, 和首联相接 , 仿佛是在畅叙别情。
D.尾联中的“君”指秋风, 而“扶病”二字则解释了“一年颜状镜中来”的原因, 脉络清晰 ,结构严谨答案 B 解析 B项, “借助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理解有误, 诗人并无此意10. 本诗颈联历来为人称道, 请赏析其妙处 , 分析其作用参考答案“动”和“开”两词极为传神地刻画出骏马、鸷雕那种“聆朔风而心动、眄天籁而神惊”的形象这不仅反映了它们内心的“思”与“盼”, 还显示出一种潜藏的力量, 似乎让人们感到 , 只要时机一到 , 骏马就可以一展骥足, 奔驰疆场 ; 鸷雕就可以展翅蓝天, 搏击长空又从侧面渲染了秋风秋色的魅力用了比兴的手法, 以“马思边草”“雕眄青云”起兴,为下文抒情蓄势, 写诗人豪情不减, 扶病上高台 , 表达了诗人对秋的喜爱, 更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 三) 阅读下面的诗歌, 完成 1112 题回车驾言迈回车驾言迈, 悠悠涉长道四顾何茫茫 , 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 , 焉得不速老 ? 盛衰各有时 , 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 , 岂能长寿考? 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注驾言迈 : 驾车远行寿考: 寿命奄忽: 很快随物化: 指死亡11.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开头“悠悠”“茫茫”等叠词渲染出苍凉凄清的氛围。
B.“四顾”二句运用比拟手法, 意在表现小草顽强的生命力C.“盛衰”二句前后存在因果关系, 表达出作者的人生感悟 5 - D.这首诗语言质朴流畅, 不事雕琢 , 情景交融 ,富于哲理答案 B 解析 B项, 并未运用比拟手法, 也不是“表现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诗句意思是: 回车远行 , 长路漫漫 , 回望但见旷野茫茫, 阵阵东风吹动百草12. 从情景关系的角度, 简析诗歌前四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参考答案已用“悠悠”修饰“道”, 又添“长”字,更显其前路漫漫, 强化了诗人的迷茫、怅惘之感 ; 东风拂草本是春季之景, 但着一“摇”字, 写百草飘摇之态, 感觉衰飒如秋, 暗示年华易逝、人生无常, 显示出诗人内心的紧张、焦灼与悲哀 意思对即可 ) 三、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315 题关于诗经的注释、注解、翻译、解读的作品, 周振甫先生的译注 , 就是我们古典诗词爱好者熟知常用的一本周振甫先生有不少著作, 在学术界颇有声望 , 且作为中华书局的老编审, 他一生勤苦校书, , 在典籍译注上也有较大成就 )译注是他较有代表性的译注作品, 成书于周老晚年 此书 2002年由中华书局推出后, 至今已重印四次。
译注是诗经的全译本, 周振甫先生逐一介绍了每一诗句中重要词语的读音、释义而且, 书中每首诗下面都有题解, 阐明了诗作的时代背景、诗旨, 并给出了鉴赏和翻译细读可以发现, 其译文内容在信、达的基础上力求其雅, 还地以现代民歌译古代民歌, 每句对译 , 附有原文 , 便于读者比照读本在书中 , 周振甫先生善于采纳古今诗经注家之长,并无论是解题还是注释 , 他都表述得简明而精致, 还被收入了十三经译注丛书,是古典文学爱好者不可不备的基本读本13.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 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恒河沙数乐此不疲独树一帜水乳交融B.铺天盖地津津乐道独树一帜融会贯通C.恒河沙数乐此不疲独出心裁融会贯通D.铺天盖地津津乐道独出心裁水乳交融答案 C 解析恒河沙数: 形容数量极多 , 像恒河里的沙子一样难以计算铺天盖地: 形容声势极大 , 到处都是语段中说的是关于注释、注解、翻译、解读诗经的作品很多, 并没有“声势极大,到处都是”之意, 使用“恒河沙数”更合适乐此不疲: 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形容- 6 - 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津津乐道: 饶有兴味地谈论语段中说的是周振甫十分热爱编审工作并沉浸其中, 应用“乐此不疲”。
独出心裁: 原指诗文的构思有独到的地方, 后来指想出来的办法与众不同独树一帜: 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 指自成一家语段中形容的是“以现代民歌译古代民歌”这一与众不同的做法, 应用“独出心裁”融会贯通: 参考并综合多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领悟水乳交融: 像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 形容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语段中说的是吸收融合各家之长, 应用“融会贯通”14.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 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译注的文心雕龙诗品洛阳伽蓝记等古籍, 为学界广泛赞誉B.学界广泛赞誉他译注的文心雕龙诗品洛阳伽蓝记等古籍C.文心雕龙诗品洛阳伽蓝记等古籍因他译著, 为学界广泛赞誉D.他因译著文心雕龙诗品洛阳伽蓝记等古籍, 为学界广泛赞誉答案 A 解析括号前的内容提到了周振甫的译注成就, 括号内的内容应是对这一成就的具体介绍根据陈述对象一致的原则, 补写的语句应该用“他”承接,由此排除B、C两项根据整个文段的意思可知 , 补写语句的主语用“古籍”最合适, 这样就可以直接引出后面的译注 , 语句衔接更紧密故选A项15.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 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无论是解题还是注释, 他都表述得简明而精致。
这本书还被收入了十三经译注丛书, 是古典文学爱好者不可不备的基本读本B.无论是解题还是注释, 他都表述得简明而精当, 还被收入了十三经译注丛书, 是古典文学爱好者不可不备的基本读本C.无论是解题还是注释, 这本书都表述得简明而精致,还被收入了十三经译注丛书, 是古典文学爱好者不可不备的基本读本D.无论是解题还是注释, 他都表述得简明而精当这本书还被收入了十三经译注丛书, 是古典文学爱好者不可不备的基本读本答案 D 解析画横线的句子存在两处语病: 句子形式上的主语是“他”, 但从意思上看 , “被收入”和“是基本读本”的主语应为译注这本书, 主语被暗换 , 应在“还被收入”前添加主语 ; “表述”和“精致”不搭配, 应将“精致”改为“精准”“精当”之类的词语A- 7 - 项, “表述得简明而精致”没有修改;B 项, “还被收入”前没有添加主语;C 项, “他”改为“这本书” , 主语暗换虽不存在, 但“表述得简明而精致”依然没有修改16.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 ,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 个字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在这漫长的历史中, 产生过无数杰出的诗人, 。
从诗经楚辞到乐府民歌, 从魏晋诗歌到唐诗、宋词、元曲, 它们一脉相承 , 而又风格迥异, 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欣赏这些诗篇对我们陶冶性情, 提高审美品位 , 具有积极的作用我们一般认为 , 诗歌是文学作品的一大样式, 是饱含着强烈感情和丰富想象, 运用比兴、象征、拟人、反复、重叠等表现手法, 更集中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