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论古诗词中“黄昏”意象

gg****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1.50KB
约4页
文档ID:212885614
浅论古诗词中“黄昏”意象_第1页
1/4

浅论古诗词中“黄昏”意象朱光潜先生说过:“情绪的性质一部分由人的素质决定,另一部分由产生这种情绪的环境决定"[1] “黄昏”这个意象是能滋生特殊情绪的一种自然环境古往今来,“黄昏”成为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一种自然意象,古典诗词尤其如此,如“暗香浮动月黄昏”、“日暮乡关何处是”‘黄昏”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频频亮相,它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凝聚着万般情感与生命意识,诗人在大自然的黄昏景色中,陶冶自己的性情,让心灵乘着黄昏的倩影远游古代的诗歌中关于“黄昏”的诗句有很多,“黄昏”在 古诗词中有许多不同的称谓例如,“日暮苍山远,天寒白 屋贫”中的“日暮”,这一时间指示词,为刘长卿这首诗描 摹了一副朦胧的情感背景,类似的句子还有“日暮乡关何处 是” O夕阳还被有的诗人称为“暝色”,李白著名的《菩萨蛮》即有诗云:“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2],李白笔 下的黄昏,仿佛是拥有了充沛的生命力,能够感应到登楼人 的内心情愁黄昏在古典诗词中还被称为"落日”,贾岛以 用词精准著称,他有诗句写到黄昏,“怪禽啼狂野,落日恐 人行” [3],贾岛以一个“恐”字表露了他对于夕阳西下的 独特感伤体验有的诗人直接称呼"黄昏”,李商隐曾借夕 阳表达他那捉摸不定的感受,“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 月中勾”中,“黄昏”是他愁苦无依的情感外化之物。

黄昏”,也算是中国最古老、最经常引起诗人情思的 意象了,往往引起怀人之悲,它以其朦胧晦暗的色泽,夺得 诗人的青睐中国诗歌的源头《诗经》有诗《君子于役》篇:“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珊日之夕矣,羊 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4]暮色黄昏已经不仅仅是作为独立于诗人情感之外的景物存在,这里面的“黄昏” 是浸染了思妇的愁思黄昏”,作为一天当中最祥和、最 宁静、最充满家的味道的时刻,在炊烟袅袅中,家中的妇人 本该盼归自己的夫君而“黄昏”为一天中渐趋归家的时 刻,在外劳作的人纷纷归来,大自然中的小动物也纷纷回到 了自己的巢穴,独有征夫在诗中是空缺的,在万物归于宁静 祥和的安顿时刻,他去干什么了?他为什么在归家的时刻没 有出现?思妇的这份愁绪感染着我们思妇的愁思,在夕阳 西下的意境浸染下,便成为整个大地生命的一种呼唤唐人 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同样是一副黄昏后向往安宁 的图画,“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 归人 [5]苍茫的远山,无尽的白雪覆盖的世界,万籁俱寂,在暮色苍茫夕晖斜照的时刻,那一声充满了居家气息的 犬吠,引起了多少苍凉但却无限温馨的回忆在外的征人又 何尝不想投入这样一幅画面中去。

游子的疲惫与困乏,在那 一豆烛光、一声犬吠之中,生命得以安慰,这个晩归的背影 让人充满了无限的、生命满足的幸福感日暮时刻,在农耕 时代的古老中国,引起了多少思妇、思夫的愁肠,又有谁不 渴望在生命渐趋宁静的黄昏时刻与家人团聚?“黄昏”引起了思妇、征夫的百般愁肠,同样也引起了 远在他乡的游子无限的怀乡柔情李白的《菩萨蛮》以唯美 浪漫的情感体验提升了他对黄昏的体验,“平林漠漠烟如 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髙楼,有人楼上愁玉街空伫 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6]他这首 关于黄昏意象的千古绝唱,“暝色入高楼” 一句,几乎把黄 昏写活,以至于诸多世人频频推敲李白这句诗的出处,有人 说来自孟浩然的“愁因薄暮起”,或者是“向夕千愁起”, 有人说是皇甫冉的“暝色赴高楼”等等诸多的诗人都有过 对黄昏深刻的生命体验,黄昏成了许多诗人心中一种共有的 意境李白的黄昏景色凄凉、黯然,远离故乡的游子登楼伫 望,归家的路漫长无比,夕阳西下的风景,牵动了多少游子 思归的离愁别绪而中国的诗人在漂泊的征程中,无不是在 寻找一个心灵的栖息地,一副可以让灵魂停止漂泊的淡抹的 黄昏归家图,勾起了多少在外游人内心最柔软的乡思之情。

李白《忆秦娥》中的黄昏景象也写的很传神,‘箫声咽,秦 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乐游原上清 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7]诗句末尾“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八个字,将个人的悲欢离 合推入到浩渺的时空之中,一己之悲欢与历史休戚相关,这 里生命的不自由与灵魂的漂泊困顿,道出了无数读书人的心 声崔颖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同样拨动 了多少游子的心弦,里面日暮之下的故乡,已经远远不是地 理位置上的故乡,而是精神家园的意味综上所述,“黄昏”意象无不浸染着诗人的某种特定情 感但是,这些意象个体又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而是根据 诗人传情达意的需要形成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深化 了 “黄昏”原型的审美内涵,显示出中国古典诗词“黄昏” 意象独特的艺术情趣和无穷魅力参考文献:[1] 任海天•论韦庄诗中的“夕阳情绪” [J].北方论丛,1996, (02)・[2] ⑹[7]李白.李白诗歌全集[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 社,1997.[3] 黄鹏.贾岛诗集笺注[M].成都:巴蜀书社,2002.[4] 周振甫•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5] 刘长卿.刘长卿诗集[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 社,2005.(胥小伟江苏省南京市文枢中学210004)。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