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1(3659字) 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隐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俺们介绍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络绎不绝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b.而“京口”不只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之地.许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持久,千里共婵娟”,(if-件展示诗句.)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读题. 3.过渡:为什么人们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 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同学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俺还”.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指名交流.(俺觉得诗写得很关,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诗,(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俺还”.)俺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5.指数名同学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俺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 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协助的. 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0.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 )的小草( )的柳树,远处( )的树林( )高山.(同学口述) 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12.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里的“绿”有着层次关,远近各不相同;“绿”还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4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5.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__!引导阅读“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6.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17.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修改十多次,难道俺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8.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俺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俺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置解. 3.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 4.同学上台指明.(老师点击课件,显示“钟山”的位置.) 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6.引导同学从“一水间”“只隔数重山”“又”“何时照俺还”这些词句理解.(指名答.) 7.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俺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练习背诵. 3.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身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更让俺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 第二课时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听!来自远离家乡游子们的声声呐喊.故乡的云总是那样的白,故乡的人总是无比的亲!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干荣归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读入情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同学读,正音.(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3.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指名答.) 4.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5.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说.(指数名答.) 品悟情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默读,画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同学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难过、心事重重的感觉. 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 7.你能用自身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 8.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9.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过程,让俺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 10.就让俺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齐读.) 11.王安石见明月而难过,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议深情 1.同学任选一首配乐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 3.总结: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俺们不可能到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俺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得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括着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俺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感人的诗词吧. 记生字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说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指名答.) 3.指导书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 4.同学练写.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2(5345字) 1、窃读记 学习目标: 1、认识“窃、腋”等7个生字,会写“窃、炒”等14个生字,正确书写“支撑、倾盆大雨、饥肠辘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热爱读书的思想感情 3、重点感悟描写“我”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名言 2、自学生字新词 3、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奔“窃读”.整体感知 1、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知道“窃读”可以换成一个什么词?(偷读),你知道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2、整体感知课文 a.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b.认读生字词 c.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d.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我”因无钱买书而偷偷躲在书店看书.) 二、品味“窃读”,感受渴望 1、边默读课文边用“_____”划出描写“我”是怎样“窃读”的语句.读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文中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 a.“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1)画出句中表示动作的词 (2)感悟形象:从这一系列的动作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1)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 (2)“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象,可“我”却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贪婪地读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出作者如饥似渴地读书) (3)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说一说 (4)结合生活体验,相机指导朗读 c.“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1)读了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一般人物的神态和内心是一致的,从神态描写可以看出心理活动,可这句话中,神态和内心是不一致的)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突出了作者酷爱读书已经达到了入魔的程度) d.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窃读”的理解与感悟读出来吗?生读,师评:同学们的朗读,把一个渴望读书、热爱读书的孩子展现在我们的面前.那大家知 道,“窃读”时,“我”的心理有一种怎样的感受吗? 3、自主品读“窃读”的滋味 a.课件出示句子:“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b.从课文中找到有关语句,自主交流:“我”为何快乐,又惧怕什么? c.相机指导朗读 三、深悟“窃读”,回归整体 观察课文插图,刚才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书店“窃读”,在你的眼里,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生答.)确实是这样,她为了读书可以忍受饥肠辘辘、腿酸脚木,为了读书可以连跑几家书店才看完一本书,为了读书可以克服任何的困难!让我们再次读好课文,共同品味“窃读”的“快乐”与“惧怕”。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导人: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是怎样“窃读”的,请同学们把印象深刻的句子再读一读 2、学生自由读文 3、这节课我们要探究是什么原因鼓励“我”窃读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1、合作小组研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要求(课件显示) a.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b.交流课前搜集的读书名言,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汇报交流 3、总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人如果放弃了读书,那是多么可怕的事!让我们时刻铭记这句至理名言——“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4、诵读句子 三、回归整体,理清层次 1、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大家明白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记叙这件事的吗? 2、尝试分段,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四、积累内化,课外拓展 1、自选感兴趣的、最欣赏的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进行美读积累,并摘抄在作业本上 2、根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自选活动,感受阅读的快乐 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让学生熟练地掌握一篇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