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小议李白文学思想中的羌族文化

汽***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0.58KB
约11页
文档ID:445872236
小议李白文学思想中的羌族文化_第1页
1/11

精品范文模板 可修改删除撰写人:___________日 期:___________小议李白文学思想中的羌族文化李白生长的时代,也是羌族人第二次从西北大迁徒到岷江流域的时期因此,李白先祖客居之地,到最后定居在四川岷山“氐羌之地”[1],都经历过浓厚的羌族文化发展时期,也才有李白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留下很多以描写羌族文化而抒情的文学作品 一、从李氏的起源到陇西走廊上繁衍,李白出生与成长地的羌文化因素 李白在《与韩荆州书》中说:“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又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白本家金陵,世为右姓遭沮渠蒙逊难,奔流咸秦清•王琦注曰:“太白本蜀人,称陇西者,本先世族望而言也又说,“金陵”疑为“金城(即兰州)”之误[2]观《李太白全集》,通篇多处提到李白乃“陇西成纪人”,神龙(唐中宗李显年号,公元705-706年)之始逃归于蜀,指李树而姓后有李白之父名李客者客者,外来人也,非本地之主矣因此,陇西是李白祖居之地,这至少说明李白先祖在陇西有不平凡的经历陇西即甘肃陇山以西的地方,又称陇右,秦穆公时纳入秦国版图公元前280年设陇西郡,是秦三十六郡之一西晋曾设过陇西国,秦汉时陇西郡治在狄道(今甘肃临洮)。

陇西地处黄河最大支流渭河上游,这里有距今四千多年的马家窑文化,约三千多年前的齐家文化和辛店文化,它是华夏民族远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和羌文化有关[3],也是秦文化、唐文化的发源地从《唐书》等许多文献记载表明,唐朝统治者李氏家族起源于陇西,并且其祖上为望族,出自赢姓嬴”姓之出处可上推至三皇五帝时期清人张澍在《姓氏寻源》中考其起源曰:“《说文》嬴,帝少昊之姓又说:“《史记》云:女修生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花,生大费,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至始皇帝改姓《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中记载,李氏出自嬴姓,帝颛顼高阳氏之后,历虞、夏、商,世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商纣时,理徵获罪而死,其妻携子逃到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为“李氏” 考唐李氏来源,《新唐书》记载说,颛顼高阳氏之后有大业、女华、皋陶,皋陶即柏翳,字庭坚,舜赐姓氏嬴历虞、夏、商,世为大理,即掌管司法的官吏,以官命族为理氏,如理徵,其后理利贞改李利贞,开始有李氏之姓;其后李昌祖,陈大夫,居苦县,即春秋楚县,今河南鹿邑东,东晋改为谷县,传老子诞生于此;至李彤德,李硕宗(李彤德之曾孙),李乾(李硕宗之五世孙),李耳(字伯阳,又称聃,即春秋思想家、道家创始人老子),李宗,李同,李兑,李跻,李恪,李洪,李兴族(秦将军),李昙(赵柏人侯,秦御史大夫),李崇(陇西守、南郑公),李瑶(南郑守、狄道侯),李信(大将军、陇西侯),李超,李仲翔(河东太守、征西将军,讨叛羌于素昌即今甘肃临洮,战没,赠太尉,葬陇西狄道东川,因家焉),李伯考(陇西、河东二郡太守),李尚(范阳房始祖),李广(西汉大将军),李敢,李禹,李丞公,李先(蜀郡、北平太守),李宗,李君况,李本,李次公,李轨,李隆,李艾,李雍,李柔,李弇(前凉张骏天水太守、武卫将军、安西亭侯),李昶,李皓(西凉武昭王、兴圣皇帝,李白自认的先祖),李歆(西凉后主),李重耳(汝南太守),李熙(唐献祖宣皇帝、后魏金门镇将),李天赐(唐懿祖光皇帝),李虎(唐太祖),李昺(唐世祖),李渊(唐高祖)[4]。

李氏一脉祖上来源清楚,都是显赫家族、官宦人家,为五帝之后,先祖中有道家创始人老子,有西汉大将军李广等先祖之一的李仲翔曾在今甘肃临洮被羌人所杀,葬于陇西,其后择其地定居,从此开创陇西李氏家业,也成就了后来的李唐文化而甘肃临洮历史悠久,远古时期为戎、狄、羌之地《新唐书》等史书就记载李仲翔讨叛羌于狄道,因寡不敌众,临阵战殁其子李伯考奔父丧,将仲翔葬于狄道东川,又把子孙安置在狄道东川槐里,也就是现在临洮龙门镇槐树里庄《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三十九之《陇右道》上记载:时之《渭州》(陇西)、《武州》(武都)、《兰州》(金城)、《河州》(安乐)、《廓州》(宁塞)、《岷州》(和政)、《洮州》(临洮)、《叠州》(合川)、《芳州》(甘松防)、《宕州》(怀道)等,皆“古西羌地也”[5]李氏家族一直生活在羌文化浓厚的地方,和羌族文化的关系从李仲翔一代就开始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即使到了唐朝时期,古羌遗裔之一支的党项羌,仍活跃在甘肃、宁夏、陕西、四川交界地区同时在四川岷江上游也基本形成羌人定居之地,所以唐时对羌人居住区有了“西山八国”之称李白在《书怀重寄张相公》一诗中记:“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李白叔父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记:“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皓九世孙。

[2] 虽然李白祖上有“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李白为兴圣皇帝九世孙,以李广为祖,算起来,应该是李渊之孙辈,与唐高宗李治同辈,辈份比唐玄宗李隆基还高李白祖上“遭沮渠蒙逊难”,其“难”为何,不可考李白祖宗是否就是李氏一脉,也没有更充分的资料加以论证,然在“神龙”初“逃归于蜀”,这一点许多历史资料有明证这个“蜀”就是今天的江油市青莲乡李白家族因有李唐这棵大树而在蜀安居下来,或者说因有了“国姓”和“显赫的先祖宗系”而安居乐业以避难自古阴平蜀道过江油关,翻青泥岭到陇西是一条大道,李白就曾“常往返陇蜀间”,这是氐羌之地《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三十三,剑南道下:绵州,西南至汉州,东南至梓州,西至茂州,北至龙州属县有昌明,本汉汉昌县,“后魏废帝改汉昌为昌隆县,先天元年(唐玄宗年号,公元712年)改为昌明县古为梁州之域,周为羌蜀地,属雍州五代后改为彰明,其后多次并合,1958年与江油合并然“江油”属“龙州”,《禹贡》记“梁州之域”,周、秦属氐羌之地,汉为广汉郡刚氐道唐设江油郡,明设县,清归属川西松茂道和成绵龙茂道1958年江油与彰明两县合并为江彰县,后复名江油县[1]。

江油、昌明在古史中记载为氐羌之地,划属少数民族最多的羁縻州管辖范围,至明清时期,氐羌民族在此活动频繁《四川通志》和《龙安府志》均记载,明宣德年间,氐羌民族攻破江油城,将知县夫妇杀死;而《三凤堂薛氏宗谱》记载,明成化11年(公元1475年),氐羌民族烧毁江油县城可见当时当地的氐羌民族人数不少,力量强大[6]因此,从有史记载的夏商周开始,到隋唐时期,陇西至蜀地江油一带,都是氐羌人的活动地域,具有浓厚的羌文化氛围而从李氏先祖起源到隋唐鼎盛时期,李氏一脉都生活在羌人活动区域,和羌人有密切关系李白是在羌文化浓厚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也算得上半个羌人了 二、李白生活时代的羌族历史与文化背景 李白生活在唐朝鼎盛时期,其时,作为“根的民族”的羌人,在经过两汉时期频繁战争,其力量已经削弱,人口与部落大大减少,虽对唐朝政权不构成威胁,但其活动范围仍然很广羌族人性格豪放,不拘小节,与人和善日常生活中“对酒当歌”,“歌中起舞”这种特性在李白的性格中多有体现李白生长的绵州昌明地区,即整个岷江上游羌族活动区域有“西山八国”之称据两《唐书》记载,唐朝时期,茂州都督府下属有维、涂、炎、彻、向、冉、穹、笮等羌族州;松州都督府下设有羁縻州104个,皆为生羌等所居之地。

可以说,其时在整个岷江上游地区,都是羌族人生存、活动、繁衍区域,都是羌族文化氛围浓厚之地《唐书》卷四十二《地理志•剑南道•维州维川郡》载:“(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以白狗羌户于姜维故城置,并置金川定廉二县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以羌叛州废,县亦省,二年复置麟德二年(公元664年)自羁縻州为正州,仪凤二年(公元677年)以羌叛复降为羁縻州,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复正州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没吐蕃,太和五年(公元831年)收复,寻弃其地,大中三年(公元849年)首领以州内附《当州江源郡》中记载:“贞观二十一年以羌首领董和那蓬固守松州功,析松州之通轨县置《悉州归城郡》中记载:“显庆元年以当州之左封置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徙治左封仪凤二年羌叛,侨治当州,俄徙治左封《绵州巴西郡》中记载:“本金山郡,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更名县八,巴西、昌明、龙安……”《龙州应灵郡》中记载:“本平武郡西龙州,(隋)义宁二年(公元618年)曰龙门郡,又曰西龙门郡贞观元年曰龙门州,初为羁縻,属茂州,垂拱中为正州,天宝元年曰江油郡县二,江油,清川[4]《旧唐书》卷四十一《地理志•剑南道》载,茂州(管汶山、汶川、石泉、通化等九县)、翼州、维州、涂州、炎州、彻州、向州、冉州、穹州、笮州、松州、文州、扶州、当州、悉州、保州、霸州、序州等,都是羌人之地[7]。

此外,在甘肃、宁夏、青海、陕西、四川等地,还活跃着一支非常强大的羌人部落———党项羌,后在宋朝时建立西夏政权所以,唐朝时期的羌人活动非常频繁,其文化非常繁盛,且《新唐书》、《旧唐书》、《元和郡县图志》等都对其作了大量的记载李白生活在这种浓厚的羌民族文化氛围中,必定深受其影响李白在自己的诗、传、序、文中,只说自己乃陇西人,并无具体出生地的记述生于公元701年,卒于公元762年,这是众多学者比较认同的然而,李白是生于陇西,还是江油,史学界众说纷纭虽然生于武后长安元年已成定论,但“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又无法解释,前后相差四年按理说,李白叔父李阳冰的记述是准确无误的,这样,李白应当出生在神龙(公元705年)之后,其寿为57岁减清•李元《蜀水经》卷之十五《涪江》———《辨李太白生处》载:“漫坡渡即蛮婆渡,在清廉乡,亦名青莲坝,蜜溪入涪之口俗称蜜溪为廉水,以此也世传唐李太白生处考太白生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卒于肃宗宝应元年十一月(公元762年),寿六十二神龙初(唐中宗李显年号,公元705年),太白父客自西域潜还广汉,则太白之生五岁矣青莲乡是其故居,非生处也石泉县故广柔地也,晋废于尧,后周置北部郡北川县,隋废郡以县属茂州。

[8]李元之述,历代学者也有如此说法清代学者王琦在注释《李太白全集》时,对此问题作了解释,他认为,“神龙”当为“神功”之误这样,李家逃归于蜀的时间是神功初(公元697年),4年之后(公元701元)李白出生这也符合李阳冰“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之说不管李白出生于何地,李白先祖是何姓氏,但他在绵州昌明生活了20多年,自称本家陇西成纪或金城,是否靠陇西李氏贵族而姓,以李唐大树而氏,也是有可能的陇西是羌人生活区域之一,李家也因羌人而在陇西定根而居陇西有浓厚的羌文化因素,这是不争的事实同时代诗人王之涣(688—742)曾有《凉州词》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之千古名句传世,反映了当时羌族文化的繁荣,而以李白的狂傲浪漫性格,不可能不受此影响后来,李白生活的绵州昌明青莲地区,也是羌人生活的地方,而李白曾往返于青莲与陇西之间游学,在这些地区接触的也大多是羌人也就是说,李白从出生到25岁出川之间,都是生活在羌族地区,接触的也是羌人,感受的也是羌文化就是在现代,江油之侧的平武、北川、茂汶、松潘、青川、宁强(陕西)等地,仍然是羌族人生活的区域李白生活在羌人中间,耳闻目睹、耳濡目染,就是半个羌人了,他吸收到的羌文化因素,对其一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才有其文学作品中自然表现出浓厚的羌文化因素。

三、李白诗词中的羌族文化 在唐诗中领略羌族文化,首先想到的是王之涣的《凉州词》,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诗中“羌笛何须怨杨柳”是说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而产生离愁别恨为什么兵卒要吹奏羌笛曲《折杨柳》,而不是《塞上春》、《春江花月夜》以抒发个人情怀,这说明当时羌族文化的浓郁和影响太广泛深入了我们在研究《李太白全集》时,不难看出李白已经在多篇文章中提到自己二十五岁之前都生活在羌族地区,或者说是羌族文化浓郁的地方从李白生长地历史沿革记载,古今都是羌人生存的地方,已经形成浓厚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