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的故事:王府池子“东更道,西更道,王府池子,二郎庙”,是济南老城区中心老街道的俗称东、西更道,是过去济南府衙的更夫们打更时走的路王府池子街东起西更道街,西连芙蓉街,北抵起凤桥街,南接平泉胡同王府池子街原名魏家胡同,以姓氏得名20 世纪三十年代初,将街南段改名王府池子街1965 年,两街合并,统名王府池子街王府池子街北头有“腾蚊泉”,南有王府池子也叫“灈缨泉”皆为七十二名泉之一,一街得两名泉,街以泉出名从芙蓉街走到东花墙子街,东行到起凤桥街,再走就是王府池子街了脚下踩着光滑的石板路,一路上穿街走巷,窄窄的街道是老城区的特征,走到王府池子街中段,向西一转,一大片碧绿池水呈现眼前,令人顿时豁然开朗布满了老城的风情王府池子本来叫濯缨泉,但这个名字的来源时间却无法考证从金代开始,濯缨泉就开始出现于民间记载中,属于珍珠泉泉群,金、明、清三代都被列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据记载,金元时期这里水势旺盛,与珍珠泉相连,汇水成湖,可以在上面荡舟明代德王是明英宗二儿子的封号,原在德州,后迁至济南,德王因喜爱济南泉湖胜景,建府第时把濯缨泉等都圈到了自家院内,王府池子的称呼得以传开再后来,王府池子被划出来,但王府池子的称谓却没有改变。
后来清军攻占济南后,废德王府为巡抚衙门,将王府池子划了出来,流落到民间,但名字依然气派王府池子属于珍珠泉泉群,珍珠泉现为山东省人大办公地点,王府池子南侧是人们赏泉的地方,树有石碑一座,上写“濯缨泉”,另有凉亭一座东西两侧是民房的背面,西侧高些,是个二层建筑,东侧低些,两间房都是青石到顶,下半截浸在水中,想来屋里应该特别潮湿王府池子北面是一户人家,据说姓张,院内有柳树几株,石桌石凳,常有人在那里饮茶下棋泉水从西北侧流出,基本上在户家穿行,流到曲水亭街,然后汇入大明湖济南老城区的众多泉水中,王府池子是一个颇有贵族气质的名字,在这一区域,“王府”两个字显得有些突兀不过,王府池子弥漫着的是一股浓浓的平民气息在很多人眼里,在众多名泉中,王府池子也许是最普通、最有亲和力的了王府池子形状并不规则,长 30 米,宽 19 米,池岸是用大块青石砌成很久之前,王府池子里有十几处泉眼,池子便是泉水汇集而成现在去看,王府池子的泉水仍然透明清澈,从南往北缓缓流淌旧时王府院中池,流落民间百姓家”,王府池子周围,沿街几十栋民居依池而建,而这些居民则幸运地成了济南真正的泉水人家池子北岸的大院是王府池子街 9 号,据说是泉边历史最悠久的民居。
院子里只有东屋是一栋黑瓦顶老房子,外墙皮已经斑驳脱落,露出了里面的土坯,其余的建筑则是再普通不过的平房,丝毫看不出这是有着百年历史的大院王府池子南侧有一座凉亭,厅内设有石桌、石凳,无论晴雨,市民都可以在这里休息、品茶、观泉池子东西两侧也是平房,西侧是一座二层建筑,地基全由青石砌成,高大而有气势东西平房地基大部分浸在水中,历经多年,池子周围绿树成阴,颇有江南水乡韵味池中有不少人在游泳嬉戏,这也许是王府池子亲近居民的一大特色吧虽然晴日当头,但起伏的水面掀起一层层涟漪,水草在清澈的水中摇曳坐在凉亭内的石凳小憩,听着池内的水花声,清凉的风穿过,心中无不惬意舒畅古人曾用“郭边万户皆临水”来形容王府池子以及周围,可如今,这样的胜景早已消失,但周边老城区仍然受惠于池水王府池子泉水从西北角的水道流出,曲折东流,穿梭于这一片老房子间,从小王府池子到起凤桥,曲折的沟渠里涌动着的都是清泉,沿着街边水道缓缓流淌泉水流经处,沿街不少住户或在泉渠沟洗洗衣,或取水冲洗院落,泉水和居民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在繁华的城市,王府池子怡然自处,连接现代的喧嚣和古老的清幽古老的历史需要仔细保留,但自然的慷慨和馈赠却需要用心体会、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