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社会学研究法》讲义-08-实验研究-教学版

第***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7.50KB
约39页
文档ID:30996632
《社会学研究法》讲义-08-实验研究-教学版_第1页
1/39

1第八章 实验研究实验研究的方式起源于自然科学,同时这种方式也更多地在自然科学中应用20世纪开始,社会科学从自然科学那里借鉴来实验的方法,并首先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得到应用第一节 实验的概念与逻辑一、实验及其基本要素由研究者对一个变量的操纵和对结果的有控制的观察和测量所构成的任何研究一种在有控制的条件下可重复的观察;其中一个或更多的独立变量受到控制,以使建立起来的假设或者假说所确定的因果关系有可能在不同情景中受到检验一种经过精心的设计,并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操纵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2判断因果关系的三个条件(相关、时间序列、非虚假关系,不可替代性 ——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第 10 版,P.89) 作为一种特定的研究方式,实验有着三对基本要素:(1)实验组与控制组;(2)前测与后测;(3)自变量与因变量1.自变量与因变量在实验研究中,自变量又称做实验刺激(experimental stimulus),它是研究者对实验组进行前后测之间通过人工操纵引入的变量;因变量则往往是研究所测量的变量(即研究对象的某些特征, ——由于人工操纵的自变量引入而发生了变化) 实验研究的中心目标是探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其基本内容是考察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即考察实验刺激对因变量的影响。

实验中的自变量通常都是二分变量,即3它通常只有两个取值:有和无,即给予实验刺激或不给予实验刺激但有时也可以就自变量(实验刺激)的不同程度的作用情况进行测量,这样的自变量的取值可以采用定距尺度2.前测与后测在一项实验设计中,通常需要对因变量(或结果变量)进行前后两次相同的测量第一次在给予实验刺激之前,称为前测(pretest)第二次则在给予实验刺激之后,称为后测(posttest)研究者通过比较前测和后测的结果,来衡量因变量在给予实验刺激(引入自变量)前后所发生的变化,反映实验刺激对因变量所产生的影响3.实验组与控制组实验组(experimental group)是实验过4程中接受实验刺激的那一组对象控制组(control group)也称为对照组,它是各方面与实验组都相同,但在实验过程中并不给予实验刺激的一组对象二、实验的逻辑实验研究的逻辑基础是形式逻辑中的归纳法: “求因果五法”是其中的经典代表:求同法(契合法) 、求异法(差异法) 、求同求异法(契合差异并用法,同异联合法) 、共变法、剩余法实例 1:广州市孤残儿童寄养家庭,由于社工的介入服务,产生了影响,使家庭养育效果提高单组实验对象:有社工介入的寄养家庭介入前的测量(观察)介入后的测量(观察)5如果我们根据某种理论命题得到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因果联系的假设,或者我们根据经验事实和主观判断,推测现象 X 是造成现象 Y 的原因,即:X—→Y。

为了证明这一假设,我们首先观察 Y 的变化情况即先测量在没有受到 X 的影响之前,Y 的情况如何,然后,通过操纵某些条件,引入被看作自变量和原因的实验刺激,即引入 X,接着再对引入 X 以后 Y 的情况进行测量,并比较前后两次测量的结果如果前后两次的情况发生变化,则可以初步认为 X 是导致 Y 变化的原因,即有 X—→Y这可以说就是实验研究的最基本的分析逻辑最有可能的影响因素之一,是我们第一次对因变量 Y 进行测量的行为本身对因变量就已经产生了影响,即前测的影响正是为了排除这种因素造成结果变化的可能性,我们需要有一个控制组对这个控制组来说,它也接受前后两次对因变量Y 的测量,但却不对其实施实验刺激,即不6引入自变量 X实例 2:广州市孤残儿童寄养家庭由于社工的介入服务产生了影响控制组和实验组相对照的实验对象:一是有社工介入的寄养家庭介入前的测量介入后的测量二是没有社工介入的寄养家庭介入前的测量介入后的测量实验组和控制组的自变量与因变量测量及其结果的形式化:Ys1(实验组因变量的前测)———X(引入人工控制的自变量【必要时可以进行程度调控】———Ys2(实验组后测)Yk1(控制组因变量的前测)——无 X(不引入人工控制的自变量)——Yk2(控制组后测)7因果关系的检验:X 对 Y 的影响 = [(Ys2)-(Ys1)自变量 X 对 Y 的影响] - [(Yk2)-(Yk1)-实验的时间影响]一项实验必须满足的几个基本条件:(1)必须建立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假设。

2)自变量必须能够很好地被“孤立” 3)自变量(实验刺激)必须是可以改变的,同时也是容易操纵的4)实验程序和操作必须能够重复进行5)必须具有高度的控制条件和能力三、实验的特点与意义(1)严格的因果推断逻辑2)人工化的研究背景3)受到政治的、伦理的、道德的等方面的限制很大第二节 实验的程序与类型8一、实验研究的程序进行一项实验的步骤:9二、寻找两组相同的对象研究者为了创造出两组相同的对象,往往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匹配;二是随机指派1.匹配匹配(matching)指的是依据各种标准或特征,找出两个完全相同或几乎完全相同的实验对象进行配对,并将其中一个对象分到实验组,而将另一个对象分到控制组的方法 (类似于配额抽样)2.随机指派随机指派(randomization)的方法是研究者用来解决实验中两组对象相同性问题的另一种办法 (类似于简单随机抽样)具体的操作方法可以有如下三种:(1)抛硬币10(2)简单地按单双号来决定(3)按照排列的顺序或实际抽取实验对象时的先后顺序来决定3.配对方法与随机指派方法的比较配对方法的实质是尽可能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成员相互之间在许多重要的背景因素、个人特征因素上完全一样。

随机化方法的实质则是依据与随机抽样完全一样的原理,用概率论来控制各种干扰变量的出现使用后者所进行的实验在准确性和精确性上将超过前者三、对自变量的操纵实验中对自变量的操纵关键在于如何恰当地“制造出”这个自变量自变量 1:“紧张”——用“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份数量大、难度大并且占学期总成绩 80%的数学考试”来对一组学生“制造” 11(假设:“在紧张情景中,吸烟者会吸更多的烟” )自变量 2:“群体竞争”——通过篮球赛、橄榄球赛、拔河比赛、寻宝比赛等一系列竞赛制造出来的假设:“群体之间的竞争能增加群体之间的敌意” )自变量 3:“愉快接触”——通过一同看电影、放爆竹、在同一个大厅里吃晚饭等活动制造出来的假设:“愉快接触有助于降低群体之间的敌意” )自变量 4:“共同需要”——通过设计一些十分自然的紧急情况,比如故意切断公共水源、无钱购买电影片等等制造出来假设:共同需要有助于增强群体之间的联合)自变量 5:“合作成功”则是由公共水源修复成功、能够观看电影等等制造出来的假设:合作成功能增强群体之间的友12好)自变量 6:“群体的一致性规范”——通过设计一个小团体让实验对象参与进来,但这个团体事先已经形成了一些规范(或由研究者“故意”安排) 。

假设:“群体一致性规范能使成员压抑自己的真实看法,屈从于团体意见” )四、实验的分类1.实验室实验与实地实验实验室实验(1aboratory experiment)——严格的实验研究通常在实验室内进行;实地实验(field experiment)——有些实验也可以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进行例如,研究者希望探讨“群体的一致性规范”对人们的行为所形成的压力和影响实验在一个专门的实验室进行每次安排四名实验对象进人实验室研究者首先告诉实验对象他们正在参加一项有关观察和判断的实验(实验的表面目的)黑板上共画有四条直线上面的三条竖线由短到长,差别明显下面的一条横线与三条竖线中长短居中的那条相等研究者逐个询问实验对象, “三条竖线中哪13一条与横线相等?”第一个回答:“与最长的那条竖线相等 ”第二个、第三个实验对象也作出了相同的回答这时,研究者又问第四个实验对象这位实验对象从一开始就觉得横线与中间那条竖线等长,可随着前面一个个回答者的回答,他开始出现动摇,并最终在轮到自己回答时,也违心地作出了与前面三个实验对象一致的回答:“与最长的那条竖线相等 ”实际上,前三个实验对象都是研究者的同谋,他们故意作出与事实不一致的回答。

此实验研究的实际目的是,考察最后回答问题的那些实验对象是否会屈从于群体的规范实验室实验的优点和缺点:优点:在实验室实验中,实验背景和变量都相对容易控制,实验环境可以较好地“封闭” ,实验者能够比较清楚确切地观察到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这是实验室实验的主要优点缺点 1:实验室实验在实验内容上局限性比较大,即许多社会研究者感兴趣的内容常常无法在小小的实验室中人工地制造出来缺点 2:实验室实验的结果在推广性、普遍性和概括性上往往较差(原因之一是较多的实验室实验都是以大(中)学生为实验对象,而他们与社会中的普通居民之间14存在着许多差别原因之二是实验室的环境与现实的社会生活环境之间的差别也很大实地实验的优点和缺点:优点:实地实验中,研究者可以在真实的社会生活背景中观察到人们自然的反应缺点:研究者常常难以对众多有可能影响因变量的实验背景、实验条件进行控制,难以孤立出自变量的独立影响2.标准实验与准实验缺乏实验设计中一个或多个“条件”或“部分”的实验,就被称做“准实验设计”(quasi-experimental designs)这一概念是 D.T.坎贝尔和 J.C 斯坦利于 1966年首创的 “准”是“类似于” 、 “接近于” 、“几乎是”或者“半”的意思(有的著作中直接将其译为半实验)。

D.T.坎贝尔和J.C 斯坦利指出,通过仔细地选择被试群体和测量方法,我们可以建立“在产生正15确因果推论的能力上与真实实验相近的研究设计” 准实验设计是在更好的实验设计无法实行的时候所使用的有实用价值的设计准实验设计可以说是处在以相关分析为特征的调查研究与以因果分析为特征的实验研究之间准实验设计的常见类型:(1)具有不等同组的仅有后测的设计2)有前测和后测的单组设计3)仅有后测的单组设计3.双盲实验所谓双盲实验(double-blind experiments),指的是在一项实验中,实验刺激对于实验对象和参与实验的观察人员来说都是未知的即究竟是实验组还是控制组被给予了实验刺激,参与实验的双方(指实验对象和实验人员)都不知道,实验刺激是由实验人员和实验对象以外的第三者任意分派和给16定的为什么要采用双盲实验呢?先让我们来看看这样一个例子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为了研究教师的期待对学生表现的影响,在一所小学一至五年级的学生中进行了一项实验他先对全体学生进行了语言能力和思维推理能力的测验,以了解学生的基础然后,他随机地从每个年级的学生中抽出 20%的学生作为教师期待的对象他告诉教师说,这20%的学生有可能比其他学生 学得更好(即更有发展潜力)。

其实,这 20%的学生与其他 80%的学生的能力和发展潜力相当当教师对全体学生进行了八个月的教学之后,研究者又对全体学生进行了一次测验结果发现,被教师期待的这 20%的学生,其成绩全都显著地提高,教师对他们的评语也比其他学生好这一实验表明了教师的期待对学生 发展所具有的作用和效果再来看看另一个例子在新药的早期实验中,研究者虽然可以按经典实验设计的方式,采取用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比较的17方法来控制和排除偏误,即对实验组给予新药,而对控制组则不给予新药通过将两组病人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可以得出这种新药的效果来但是,即使采用这种控制和比较,仍然有产生偏误 的可能因为它没有控制住某种心理因素的影响研究者发现,被给予新药这种心理影响(宽慰效果)对病人的影响经常是非常积极的,它导致要评价新药本身的效果十分困难病人病情好转既有可能是吃了新药的结果,也有可能是由于病人知道吃了新药而感觉有效,自己心理因素起了作用,精。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