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自然条件及环境质量调查—、地貌风景区所在地区是我国东南闽浙丘陵地带的一部分,境内地形以 丘陵山地为主,这些山地丘陵是戴云山系向东北方向延伸的一部分 脉,其走向多为东北至西南向)地貌类型1、 次高山区:本地区四周山丘岳属此地形,如石竹山、石塔子 山、狮头山、马鼻山、旗山、朱山等,相对高程都在500〜600米之 间,山顶平宽,山形规则,呈北北东或近南北方向分布山体多被子 切割成深谷与陡崖,其组成物皆为火山熔岩流2、 丘陵区:分布在石竹山至宏路之间和东张镇西北、香山等地、 石竹山以东的小山,标高65〜115米,地势有起伏,一般呈浑园小丘, 丘谷相对高差30-50米,坡缓谷平,大部分由火山碎屑岩组成3、 山间凹地,分布于东张至东门,东张至下洋上店的河谷两侧, 以及宏路附近,标高35〜55米,高出当地河西5〜30米,地形较平 坦,很少起伏组成物主要为第四纪冲积层4、 残山:分布于山间凹地中,呈孤形之小丘,互不连接,高出 当地河面30-70米,标高65-115米,面积不大,一般直径300~ 400米,组成物有火碎屑岩,花岗岩,正长岩等)地貌现象1、深谷:可能是由于构造运动,山间常发育着一些深谷,各处 节理发育程度不同,抗侵蚀力也就不同,有的地方常形成“Z “形深 谷,如旗山深谷达200米,两壁坡度40〜50度,石舉屡见在笔架山, 朱山各处均有,切割很深。
2、 陡壁崩解及岩锥:绕各山四周及各深谷两侧,这种现象多不 胜数,个别地方已成悬崖,高程30-70米,常沿岩石节理形成如石 仔垒附近的悬崖深谷,在雨水参入时常造成岩石崩塌,因此在陡壁下 常形成大的岩锥,块径0.5-1. 0米面积不超过0.05平方公里,有 时被洪水冲积搬运形成小洪积锥3、 滑坡:它常出现在覆盖层厚的地方,据原东门钻孔及坑糟控 观察,山麓堆积厚达10〜15米,由于地表水或地下水的作用,发生 滑坡是很有可能的二、地质(-)区域地质史在白垩纪,该区极不稳定,有大规模间断性的火山活动,首先堆 积了凝灰砾岩、凝灰岩、凝灰砂页岩等,这段时间延续较长,此后地 表趋于稳定在形成了较有级序的火山碎屑沉积岩后,火山复活,广 泛的熔岩溢出,覆盖于上述岩层之上该区的山岳几科全为熔岩所占 领从真武殿柱状剖面看,大致岩流的上部为暗灰色、结构致密的熔 岩(英安岩、安山岩),下部为灰色、灰口色熔岩、具流统构造,含 石英、长石班昌(流纹岩、石英斑岩、长石斑岩),其组织成分多呈 不规则状,无明显的界线由于岩体坚硬、抗风化力强,常形成雄伟 陡壁在该岩形成后,该地区地壳又再次活动,多种侵入岩的穿插不 断产生使以前的岩层,尤其是火山碎屑岩,被切错呈不规则状。
据野 外观察,这次侵入岩的先后次序是:首先是花岗岩的侵入,致于长英 岩、闪长岩、辉绿岩等,可能均为同一岩浆分化之较晚期产物,正长 岩为该区最晚的一期侵入岩,该期从口垩纪未一直至新生代为止,以 上升强烈风化侵蚀为主,第三纪岩层缺失,白垩纪岩层亦不完整,第 四纪的各级侵蚀阶地或削平面,亦有痕迹可见,说明地壳过是不断地 上升)地层及岩性本区就地层来说经较简单,除第四纪沉积层外,全为口垩纪火山 岩及中酸性侵入岩,但是这里的岩性却异常复杂,不单岩冇种类繁多, 而且岩性在几十甚至几米内就有很大变化1、口垩纪火山岩系:(1) 正长岩:一般具有拟班状结构,正长石班昌很大,呈肉红 色,基岩为细粒状,细粒成分主要为长石类和角闪石,角闪石呈长柱 状昌体,颜色墨绿,分布于真武殿夹谷、朱山、鲤鱼山、东门南山等 地,呈脉状分布,侵入在火山石系与花岗岩内2) 长英岩:分布在甘厝、经下尾浦下向东北延伸,大至成 NE3OO0 o脉状产出,宽0.5里,长约3公里,暗红色至灰色质地致 密,成分主要为长石、石英其他成分几科不见,长石中止长石与斜 长石近等量,大部分为隐晶质,风化很强,风化后变为含石英砂的红 土3) 闪长岩:分布在朱山东北沟中,成北东50-60脉状产出, 侵入到火山熔岩中,宽300米,长2500米,灰暗色,暗灰绿色,中 粒状,结晶完好,成分主要为角闪石,次为灰白色中性斜长石,角闪 石为长柱状,晶纹明显。
4) 辉绿岩:分布在香山西南及骆驼峰北面,呈岩脉状侵入, 绿色,等粒结构,矿物成分主要为辉石、斜长石等5) 花岗斑岩:露头少,分布在石竹山东坡洋中厝河对面,香 山等地,均呈脉状产出,宽3~5米,长10余米,斑晶为石英、长石, 石英呈微晶质6) 花岗岩:本区所见只在大埔山和塔仔山山公路旁两处,大 埔山呈孤立园形残山,全部由花岗岩组成,面积约0. 5平方公里,褐 红色,中粗粒结构主要成分为灰白色石英和肉红色长石,昌形完整, 粒径为2〜3毫米,暗色矿物有黑云母,角闪石等3、第四纪覆盖层:(1)残积层:分布在小山丘或山顶处,以灰色或灰黄色粘土为 主,致密可塑,灰粘性,向下为风化或半风化的岩层,过渡到基岩, 两者元明显界线2 )坡积层:分布在山坡地形较高地带及山谷出口处,成分以 灰黄色砂粒土为主,含碎石,大小不等,上部粘土成分多,而下部碎 石较多,与基石接触,有明显界线,厚1.5-2米3) 洪积坡积层:分布在山脚下和山谷岀咒骂处,而积不大, 成分复杂,以具角状的岩石和大小不同的碎块为主,夹杂粘土质,砂 质等,孔很大,厚度不等,一般2〜3米4) 冲积层:在龙江两岸及支流,宽约1公里,岩性垂直方向 变化很大。
此外,在河流凸岸即河漫部分,常有卵石堆积,成分以流纹岩为 主,粒径3〜5厘米,未胶结,孔隙率40%以上,可作建筑材料三)构造1、 褶皱本地区因多次的火成岩侵入和后来的剥蚀风化作用,岩层产状出 露不全,故褶皱不很明显在石竹山、马坝塔仔山西坡下白垩纪凝灰 岩,走向为北西10余度,倾向北东,倾角15〜20度,在旗山、芹寿 山,凝灰岩走向北东,倾向西北,倾角10〜15度,从岩层的新老及 部分岩层的层位要素推测,该区存在由西向北,平之短轴倾伏背斜 由于构造的剥蚀风化形成洼地,覆盖层亦厚,新鲜基岩出露少见2、 断裂(1)真武殿断层:该断层位于石竹山东坡,石竹山由火山熔岩 组成,沿NE1O-2O0方向,火山熔岩形成一排陡壁,在真武殿峡谷 上游,火山凝灰岩在标高130米出露,倾向东北而在出峡处凝灰岩在 200米多标高重复出露,与熔岩形成断层接角,上盘上升了,相反下 盘下降成一道正断层,断层走向NE10〜20倾向正东,倾角65 断层延长约10公里在真武殿东另一峡谷处见有一系列错动裂隙,其性质与前者一 样,为前者之派生构造3、 节理、裂隙:从整个区域裂隙看,北东走向裂隙最多,大致与海岸线或主耍构 造线方向平行,从成因看,在火山熔岩中,大部分为构造节理;从节 理形态上看,多为张节理,宽1〜2厘米,被风化物质充填。
1) 熔岩流中节理有三组:平行流纹走向北北东,呈高角度直立,张节理完整垂直于流纹方向,近东西向,近科直立北北东向,近乎水平2) 正长岩中节理,亦有三组北东70-80 ,倾向北西,倾角60-70 ;北东10-15,倾向西北,倾角70-80 ;北东10-15,倾向南东,倾角10-20 o物理地质理象:1、 大坝左岸扇形腰部沿河方向的风化破碎带:英安坊岩与长英岩脉二度沿正长岩横节理(张节理)方向侵入, 大坝处正长岩NE60及NM3O0的节理方向为其接触线风化破碎带的 宽度不等,峡谷上游宽度较大,风化的英安坊岩及长英岩共达8米, 其中全风化带宽度总共达10米有余,方向近科东西向,与英安坊岩 脉走向相吻合2、 石岩山包止长岩的球状风化:真武村正长岩班晶特别大,间距密,为典型侵入岩,原生节理发 育,呈球状风化,球状岩石四周为厚层高岭土及粘土,随着不同地形 的球状分化而有所不同,一般下游较强,上游较轻三、地農据中国地震年表,福建省地震记录于886年,迄于1936年,即 在1051年间共有地震359次,其中破坏性地震23次每次地震较重的 地点,多半是靠近海边的一面,福清县至今为止无较大的破坏性记录从全球范围上看,本地区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 地震带的双重控制下,从区域角度看,该区又位于福建沿海断裂带与 台湾褶皱带的边缘,本区内石竹山东侧的真武殿断裂是福建沿海长乐 ——头大断裂的一条分支。
因此,工程上考虑防震是很有必耍的根据“中国地震区域划分图” 1956年李善邦等非正式资料,福 清县区地震裂度为7度以上石竹山地区地片我国中亚带南部,其气侯属于南中亚热带季风性 气候,同时,由于海洋的影响而表现出明显的海洋性气候特点:海洋性季风明显,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温暖湿润; 夏长冬短,夏无严寒,无霜期长,冰雪罕见;夏季台风频繁,易受风 害—)日照平均太阳辐射:110千卡/cm2月平均光照辐射最高值(7月):14.5千卡/cm\月平均光照辐射最低值(12月):6.4千卡/cnT’日照年总量:1934-2034小时(山区多阴雨日照量少) ) 温度福清市平均气温垂直递减:o. 54C/100米升高月12345679101112全年气温平均值10. 710.813.418.222. 225. 22& 227. 926. 121.917.813. 319. 7#气温 平均值10.810. 713.418.222. 125. 32& 327.925.821.917.613. 5地面均 温12. 112.815.620.925.22& 834.432.730.224.919.614.722. 7积温332.2441.61058.81607.02294. 63051. 43925. 14789. 35571. 16252. 56184. 17192. 17192. 1年霜期初霜1月9 口,终霜1月19日,无霜期2907344天。
注以上为60〜79年城关资料统计,#为大坝记录三)降雨和蒸发本地区降雨年内分配不均,一般多集中在4〜10月,1〜6月降 雨量逐月增加,7月突降,8月多增6月为降水最多的月份,11〜 12月为最少降雨特点:3〜4月为春雨,5~6月为梅雨,7~9月为台风雷阵 雨,10月至次年2月少雨全县平均蒸发量为1963mm, 一般4〜6月及8月降水量大于蒸发 量,9〜3月及7月蒸发大于降水四) 风季风明显,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偏南风,春秋季为南,北风的 过渡期,一般冬季风比夏季风强城关年平均风速:3.7米/秒全年风速最大月(11月)份平均风速:4. 3米/秒五) 台风暴雨60〜79年,对本地区有影响的台风共72次,每年平均3. 6次,台风多集中在7~9月(占90%),在珠江口至福州之间登陆的台风, 影响本区次数最多,达一半以上,风力都在8级以上,随台风而来的 暴雨常出现在5~9月,由于东张水库流域位于本市西北部山区,因 此风力有所减弱,但暴雨强度却大大增强五、土壤本地区位于福清西北部,属于山地丘陵地区在丘陵山地的上部 以次生林为主,分布有酸性岩土壤,下部坡地梯山为灰黄泥山,其中 东张和三星一带为主要分布区;大坝到真武殿沿东江两岸河谷地区为 酸性岩赤红壤。
土壤性态概述1、 酸性岩赤红壤:母质为花岗岩等酸性岩,含硅质较多,土层 中有许多细小的石英颗粒,有铁胶膜,有红黄相间网纹,质地较轻呈 赤红色,土层深厚由于植被稀疏,蓄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