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月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卷第期 肠 明代 “ 九边 ”考 述 邓 沛 关键词明史九边 据明史 · 熊廷弼传记载 , 熹宗天启五年 , 在辽东地区率部抗击后金的优秀将 领熊廷弼因遭权阉魏忠贤诬陷而被冤杀 , 死后竟被 “ 传首九边 ”,“ 尸弃漏泽园 ” 那么 , 何 为明朝的 “ 九边,’其设置背景和军事特点如何 “ 九边 ”设置后有何得失 笔者试依据史 料 , 对上述问题略作考述 一 、 明代 “ 九边 ”设置的历史背景 明初 , 元顺帝北逃后屯于 “ 盖里,’开平 , 北平城即过去的元大都 成为元军必欲夺回 的主要 目标 当时 , 明王朝虽然十分天下已得其七 , 毕竟还没有混 于一宇 , 平元都是北控 中原的重要步骤 元都始克时 ,“ 秦 、晋未 定 , 滇 、 夏未平 虽然洪武元年十二月 由 于徐达抄袭太原 , 迫使元将王保保逃窜甘肃 , 粉碎了元主收复北平的最初计划 , 但是元人 并没有甘心 自己的失败 , 元主也一直以不能 “ 收复失地 ” 为恨 , 作歌日 “ 失 我大都兮 , 冬无 宁处 , 失我上都兮 , 夏无以谊署 , 惟予狂惑兮 , 招此大侮⋯⋯ ”。
当时 ,“ 忽答一军驻云州 , 王 保保一军驻沈尔塔 , 纳哈出一军驻金山 , 失喇罕一军驻西 凉 , 引弓之士 , 不下百万众也 , 归 附之部落 , 不下数千里也 , 资装恺甲尚赖而用也 转引自王剑英《萧询故宫遗录考辨》 , 载北 京史研究 第一集 , 燕山出版社年版 , 在这种情况下 , 仅明太祖洪武二年二月和六 月 , 元垂相也速就曾两次进犯通州 为了坚决反击 , 明军集 中优势兵力 一直打到上都 , 将 元顺帝逐至漠北 , 但在是年七月 , 元将孔兴 、 脱列伯又以重兵攻大同 , 欲图恢复 虽然再次 被明军挫败 , 但北部边患都一直使明统治者优心忡忡 , 不得安宁 以致后来不断有残元势 力对明朝多次进犯 , 使朱元璋除了赶杀之外 , 不得不采取 “ 但保障清野 , 使来无所得 ” 皇 明世法录》卷十四 的办法 , 来对付这些进犯 其中包括徙北平山后之民三万五十八百户散 处各卫府的措施 在这种情况下 , 为彻底消除北患 , 廓清残元军事实力 , 明统治者不断向 漠北地区用兵 , 开始采取 “ 以攻 为守 ” 的军事战略 但至洪武五年初 , 明军大将徐 达 、李文忠进击漠北 的军事行动失利 明史 · 徐达传 》 、《 明史 · 李文忠传 , 直接导致明政府确 立了攻守并重 的方略 。
翌年 ,“ 从淮安侯华去龙言 , 自永平 、 蓟州 、 密云迄西二千余 里 , 关隘百二十有九 , 皆置戍守 《明史 · 兵志 洪武九年 , 分兵戍守古北 口 、 居庸 关 、 喜峰口 、 松亭口等处峰垠达一百九十六处 十四年 ,“ 修永宁 、 界岭等三十二关 永 平府志 · 关隘 这些初步的军事设施 , 均是为了对付残元军队南犯的被动措施 , 从军事上来 看 , 还完全谈不上完善 二 、 明代 “ 九边 ”的设置及其军事特点 一一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靖难开始之后 ,“ 凡天下要害之处 , 专设官统兵镇守 ” 大明会典 · 兵志 当时 , “ 总镇一方者 , 日镇守 独守一路者 , 日分守 独守一城一堡者 , 日守备 此时长城沿线 “ 皆 , 峻垣深壕 , 烽猴相接 隘口通车 骑者 , 百户守之 通樵牧者甲士十人守之 《明史 · 兵志 即所谓 “ 一一为乘障 , 一一列戌守 ” 《四镇三关志 并造成 “ 边军皆屯田 , 且战且守 ” 轰辅 人物考 · 宋呐传 的局面 。
永乐十三年 , 因明成祖朱棣已定下迁都北京的决策 , 而 此 地三面临塞 , 故边防犹重 当时明朝的北部边防 , 东起鸭绿江 , 西抵嘉峪关 , 绵亘万里 , 为 防备盘踞漠北地区的蒙古诸部南下侵扰 , 威胁京师北京的安全 , 明政府开始正式决定采取 分地防御的办法 初设辽东 、 宣府 、 大同 、延绥 榆林 四镇继设宁夏 、 甘肃 、 蓟州三镇又 以山西镇巡统驭偏头三关 , 陕西镇巡统驭固原 , 亦称二镇 以上各军镇因其均设在长城沿 边地区 , 故被称为 “ 九边 ” 见《明史 》 卷九十一明会要》卷六十三及明人魏焕撰《 九边考》 其战 略地位 十分重要 , 为明代北部边防最重要的九处军事重镇 各镇设置非常险要 , 构筑十分 坚固 , 特别是长城饯上的营堡更是林立密布 , 如大 同镇约公里 的管辖段 内 , 就有 个营堡 , 几乎达到了每公里两堡的密度 它们可容兵百万 , 宜于 长期坚守 至终明之世 , 明政府均在九边地区委 良将率重兵屯守按后期 “ 九边 ” 东段主要是对付崛起于东北地区 的后金军事力量 如公元年勾引清军人关 的 明朝辽东镇总兵吴 三桂即驻 防山海 关 , 以期达到其战略防御功能 。
值得一提的是 , 明穆宗隆庆三年 , 一代抗楼名将戚 继光经 当时的蓟辽保定总督谭纶推荐 , 就任蓟州镇总兵后 , 始于延裹二千里 的蓟镇边垣 , 跨墙筑 台一千二百座 万历初又增筑蓟镇 , 昌平敌 台二百座 ,“ 每台设百总一名 , 专管调度 攻打 台头 、 台副二名 , 专管 台内军器辐重 两旁主 、 客军士三 、 五十名 不等 五台一把 总 、 十台一千总 , 节节而之,’ “ 尽将通人马处堵塞 戚继光撰《 练兵杂记 卷六在此期 间 , 戚 继光还增建了类似瓮城的挡马墙与每座敌楼的战台相配合 , 使长城开始摆脱一线式防御 的被动局面 , 这比恩格斯称道为开辟了筑城新纪元的蒙塔朗贝尔 法国人的堡垒体系 , 要 早两个多世纪就这样 , 戚继光率兵镇守蓟州镇前后达十五年 , 其防守地段竟成了蒙古人 欲南侵而无法逾越的铁壁铜墙 难怪当朝首辅张居正在写给戚继光信中称赞道 “ 贼不得 人 , 即为上功 蓟门无事 , 则足下之事已毕 张居正书犊卷五 笔者认为 , 明代 “ 九边 ”设置 的最大军事特点, 是以 “ 九边 ” 正式设置前的大宁 今 内蒙 古自治区宁城县 、 开平今内蒙古的自治区多伦县 、 东胜今 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三 卫 , 然后辅之以 “ 九边 ”重镇, 并且分别以居庸 、 紫荆 、 倒马 “ 内三关 ” 和雁门 、 宁武 、 偏关 “ 外 三关 ” 为枢纽 , 构成两道 长城防线 。
占燕山 、 军都山 、 太行山及恒山 、 管滓山 、 吕梁山之地 利 , 加大了除御纵深 , 瞰制了主要战场 这种 防御布势 , 不但考虑了敌军从正面即蓟州 、 宣府 、 大同诸镇发起 的进攻 , 而且充分考虑了敌军取甘 、 陕 、 晋组织战略迂回的可能 , 其军 事考虑是相 当填密的 , 战略眼光是独到的 , 充分体现了环形防御的军事战略思想 故有的 历史学家和军事史家认为 , 以 “ 九边 ” 为主体的明朝长城体系为历代中最称完善的军事防 御体系 , 此说不无道理 三 、 明代 “ 九边 ”设置得失评价 对明代 “ 九边 ”设置 的得失 , 臾学界历史历来争议颇大 有人以明英宗正统 之后 , 蒙古瓦刺部与糙靶部相继强盛 , 不断南进 , 最终 , 突破 “ 九边 ” 防线 , 先后酿成 “ 土木之变 ” 与 “ 庚戌之变 ”为依据, 彻底否定 “ 九边 ” 的战略防御功能 , 认为 “ 九边 ”的设置不 一一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过是明朝国力衰竭聊保边安的被动举措 。
也有人撰文批评了防御为主不是高明战略的说 法 , 认为 “ 九边 ”重镇据险制塞, 总比没有任何设防工程的原始阵地更利防守 , 并认为 , 某些 段落的长城长期基本上没有派上用场 , 恰恰说明那些方向使来犯进视为畏途 笔者同意后说 , 依据是 , 明代长城 “ 九边 ”防线重 点经 营的战略枢纽 , 敌人几乎是 未曾 越雷池一步 如辽东镇所在的山海关 ,“ 内拱神京 , 外捍夷虏 ”, 是后金和满清从东北进人 华北的咽喉 , 明代后期 , 倾力经略 , 形成了纵深梯次的设防部署 , 大清的开创者努尔哈赤损 兵折将 , 至死也没有突破山海关 皇太极上台后 , 也几无建树 , 后来他从血的教训 中悟出 “ 山海关 、锦州防守甚坚, 徒劳我师 , 攻之何益惟 当深八内地 , 攻其无备城邑可也 清 太宗实录》卷十二他后来假道蒙古迂回 , 从 “ 九边 ”防线 中比较薄弱的洪山 口取道遵化人关 , 占领了中原的一些城邑 , 俘掠大量人口 、 财物 , 但终因有山海关挠其后路 , 仍退回关外 一 直到吴三桂降清 , 他们也未能涉足 山海关门 , 这怎么能够说 , 明代 “ 九边 ”重镇从不没有 发 挥过防御作用呢 至于对明英宗正统年间之后 , 发生的 “ 土木之变 ” 与 “ 庚戌之变 ”, 笔者认为应作具体分 析 。
因为任何军事筑城都不是万能的 , 要想把长城的潜能最大限度调动出来 , 还需要正确 的战争指导 正如《读史方舆纪要》的作者顾祖禹所指出的 “ 金城汤池 , 不得其人以守之 , 曾不及培娄之丘 ,” “ 得其人 , 即枯木朽株 , 皆可以为敌难 ”,“ 故设险以得人 为本 , 保险以智 计为先 “ 土木之变 ” 中明军惨败 , 长城防线被瓦刺军队突破的原因 , 主要是随处分兵 , 过 分地依赖 “ 九边 ”重 镇 , 忘了从机 动 中汲取力 量 其时 , 瓦刺军攻大 同镇防区 , 兵氛正恶 全然不懂军事的太监王振挟持英宗 “ 亲征 ”, 然而当万明军浩浩荡荡从京师开到前线 , 尚未稳住战局便又仓皇班师 , 结果被敌军追踪包围于土木堡 , 以至全军覆没 , 死伤无算 , 英 宗朱祁镇也被掳往塞外 倘若当时这万大军不去作徒劳无益 的远征 , 而是在大同 、 宣 府或宣府 、 居庸之间的有利战场隐蔽待机 , 利用 内外长城形成关 门打狗之势 , 纵不能全歼 来犯之敌 , 也足以赢得从容 当时有人便看到这种消极 防御的危害 , 提出 “ 把守之兵不可 废 , 而策应之兵犹不可缺也 ” 的正确建议 , 但未被统治者所采纳 , 故酿成大祸 。
这场大祸的 恶果 , 正如 高文襄公文集 》 卷一所记载蒙古人 “ 或在宣大 , 或在山西 , 或在蓟昌 , 甚或直 抵京钱 , 三十余年迄无宁日 , 遂使边境之民肝脑涂地 , 父子夫妻不能相保 , 膏腆之地 , 弃而 不耕 ,”使长城沿边地 区的汉族人民陷人水深火热之 中 但此后百余年 中 , 明统治者吸取 教训 , 加强和完善 “ 九边 ”地 区的军事设防 如前所述戚继光在蓟镇里长城防线上增 设的各种军事设施 , 从此彻底阻止了蒙古诸部的南下 , 赢得了 “ 九边 ”地 区沿线 “ 数千里军 民乐业 , 不用兵革 ” 的安定景象 , 这说明 , 在明代 “ 九边 ” 设置 的绝大多数时间内 , 仍是充分 地发挥了其巨大的战略防御功能 , 对此作用绝不能低估 ’ 责任编辑蒋志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