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四 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1、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2、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3、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4、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5、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一、商品 (一)为什么从商品谈起? 1、符合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现实 ,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前提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2、商品这种经济现象所蕴含的矛盾是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体现把握了商品自身蕴含的矛盾就把握了资本社会中一切的矛盾 3、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特殊性 “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结果是商品,不过是孕育着剩余价值的商品 因此,我们要回到我们的出发点商品上来, 并且同它一道进入流通领域 不过,我们要在下一册中考察的不再是简单商品流通,而是资本的流通过程 商品不仅是厘清资本主义经济的钥匙, 而且是理解以资本主义经济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总体历史的钥匙二)商品的两因素 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二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 ——物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范畴),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一切有用物品的共性。
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生产关系范畴),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个性),是一个历史范畴二者是商品的两因素或两种属性,是对立统一体二者相互排斥,不可兼得;二者统一,作为商品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问: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的存在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问: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2)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商 品 二 因 素,,,,,使用价值,价 值,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3)交换价值及其与价值的关系,不同商品能够相互交换,说明存在共同的东西,这就是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 “1只绵羊=20尺布”,则20尺布就是1只绵羊的交换价值,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交换价值是由价值决定的,,(4)商品的二因素理解: 从现象形态看,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从本 质内涵看,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3、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1)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具体劳动是生产目的、操作方式、劳动对象、劳动手段和生产结果都各不相同的劳动。
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具有永久性,形成商品的价值,社会属性,历史范畴2)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 统一性,二者是生产商品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两因素的关系: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3)对商品二重性与劳动二重性的小结:,劳动的二重性,,(4)劳动二重性学说的重要意义,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 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 为马克思其它一系列经济理论奠定了基础,,,,,1、价值量 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劳动时间,劳动时间,价值量,劳动量,(三)商品价值量的决定,(三)价值量,2、影响价值量的因素,① 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成正比,② 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成反比,③ 与劳动复杂程度的关系-----成正比,,商品价值量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量的决定,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甲,乙,丙,8小时,10小时,12小时,,,,10小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多盈利,正常补偿,亏损,,,资 料:商品拜物教,概念:拜物教比喻对某种事物的迷信和崇拜。
商品拜物教指在商品生产条件下,生产者之间的关系的物化,个人被抽象的物(资本、货币)所统治 产生根源:是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是物,具有价值体现人与人的关系----物的人格化 商品体现人与人的关系(价值),通过物(使用价值)体现----人格的物化 商品体现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不是人与物的关系,但采取了一种物的形式,把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被商品(物)所掩盖二、价值规律及其作用,(一)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1)商品价值决定规律: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商品交换规律: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市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经常背离价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 价格以价值为基础,总是围绕价值这个中心进行,(还受其他因素影响) 从短暂和个别现象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但从整个社会看,总价格和总价值仍是基本一致的 它是价格、 竞争、 供求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求,市场价格,价值,,供=求,价格,供,,,价格,供,,,求,,,,,,,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的市场价格围绕其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则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3、价值规律的作用,一般作用: 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 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调节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分配。
价值规律产生的一些消极后果,第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第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第三,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 费三、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在商品生产条件下,一方面,由于商品生产者独立进行生产并拥有自己的生产结果,故其生产具有私人的性质——它被称为私人劳动; 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分工,商品生产者又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因而,其生产又具有社会的性质——它被称为社会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商品经济产生条件,社会分工,私有制,劳动是生产者的私事,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社会劳动,私人劳动,,,,,,,,,,,,,矛 盾,,,,交换成功,解决的途径是交换成功,四、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一)劳动力成为商品条件 劳动力:人的劳动能力,是人体的脑力和体力的总和劳动者有人身自由,劳动者须一无所有,,劳动力成为商品条件,,有了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决不是就具备了资本存在的历史条件只有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占有者在市场上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的时候,资本才产生;而单是这一历史条件就包含着一部世界史。
因此,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货币”之 “转化”为 “资本”,是以 “劳动”转化为“雇佣劳动”为前提的———只有在 “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中, “货币”才是 “资本”,同时 “劳动”也才是“雇佣劳动”二)劳动力商品的特点,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1、劳动力价值包括的三个部分: ⑴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⑵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⑶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2、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特殊性,劳动力商品:,一般商品,,苹果,使用价值 ,价值也 ;,布,使用价值 ,价值 .,——这就是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消失,消失,消失,转移到衣服上,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三)货币转化为资本 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价值增殖,货币也就变为了资本,新增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为什么以资本为研究对象?,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它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特有的社会性质 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一定的生产决定其他一切生产 的地位和影响,因而它的关系也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地位和影响。
这是一种普照的光,它掩盖了一切其他色彩,改变着它们的特点这是一种特殊的以太,它决定着它里面显露出来的一切存在 的比重资本是资产阶级社会的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它必须成为起点又成为终点 “资本”是决定生产关系以及由此构成的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普照的光”、“特殊的以太”和“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并因而成为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对象五、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关键在理解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由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剩余价值实现理论和剩余价值分配理论三部分组成一)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一般商品生产过程,,,劳动过程:生产使用价值,价值形成过程:商品价值的形成,,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1.在资本家监督下为资本家劳动 2.劳动产品为资本家所有 价值形成过程:生产过程既转移了旧价值又包含了劳动者新创造的劳动力价值,没有剩余价值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商品生产过程(价值形成过程)详解,设:生产1件产品需生产资料价值24元,劳动力价值3元,劳动3小时。
预付价值,生产资料 价值(24元),劳动力 价值 (3元),,劳动,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转移生产资料的旧价值,(24元),( 27元),,,,,,( 27元),创造新价值(3元),,,价值形成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价值增殖过程)详解,设:生产2件产品需生产资料价值242元,劳动力价值3元, 劳动6小时预付资本价值,生产资料 价值(48元),劳动力 价值 (3元),,劳动,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转移生产资料的旧价值,(48元),( 51元),,,,,,( 54元),创造新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3+3元),劳动力价值+剩余价值,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劳动过程,价值增殖过程,,,,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就能够生产出剩余价值 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2、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不变资本C:是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变换了它的物质存在形式,转移原有的旧价值,并没有改变自身的价值量。
划分意义:揭露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划分标准:价值增殖中作用可变资本V: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对劳动力的使用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发生了价值量的增殖自动化条件下的价值源泉:,1、自动化机器仍是机器,是不变资本2、自动化机器代替不了人的劳动3、制造和使用自动化机器的工人劳动是复杂劳动4、率先使用自动化机器的企业获得是超额价值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资本,生产资料,劳动力,可变资本,不变资本,依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原有价值 ,价值量 k,使原有价值 , 产生,增殖,,剩余价值,转移,没有变化,区分的意义,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可变资本,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来源: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程度:,(,),),剩余价值率 =,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3、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