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吉林家畜解剖学(主编雷治海等)教案:第六章消化器03(农林类)畜牧兽医) 第三节猪的胃、肠、肝、胰 一胃 猪胃属单室胃,容积很大,约5~8升,呈一端粗、一端细、弯曲成U形的囊状,大部分位于左季肋部,小部分在剑状软骨部,仅幽门部位于右季肋部壁面朝前,与膈、肝相邻;脏面向后,与大网膜、肠、肠系膜和胰等接触凸缘称胃大弯(curvatura ventriculi major),朝向左腹侧;凹缘为胃小弯(curvatura ventriculi minor),朝向右背侧贲门(cardia)为胃的入口,与食管相连,位于小弯左侧,位置较高,约在第11-13胸椎平面幽门(pylorus)为胃的出口,与十二指肠相连,位于小弯右侧,位置较低,在倒数第2~3肋中、下三分之一交界处平面胃以贲门和胃小弯急转处形成的角切迹(incisura angularis)分为四部:贲门周围为贲门部,贲门以上为胃底,贲门与角切迹之间为胃体,角切迹到幽门之间为幽门部胃的左侧部大而圆,与脾上端和胰左叶相邻,胃底近贲门处有扁平的锥形盲突,称胃憩室(diverticulum ventriculi)胃的右侧部(幽门部)较小,急转向上,移行为十二指肠。
幽门小弯侧有一圆枕状隆起,突入幽门管腔,称幽门枕,与对侧的唇形隆起相对,有关闭幽门的作用 猪胃属混合型或食管-肠型胃,其粘膜分为无腺部和腺部无腺部很小,位于贲门周围,与食管粘膜相似,呈白色,被覆复层扁平上皮腺部面积很大,分为贲门腺区、胃底腺区和幽门腺区贲门腺区最大,包括胃憩室、胃底和部分胃体,向下伸达胃中部,粘膜薄、淡灰色,内有贲门腺胃底腺区较小,主要位于胃体远侧部,但不达胃小弯,粘膜较厚,棕红色,有皱褶和胃小凹,内含胃底腺;幽门腺区最小,位于幽门部,粘膜薄,灰白色,内有幽门腺 胃的肌膜由纵行肌、环行肌和斜行纤维组成纵行肌分布于胃大弯、小弯和幽门部浅层环行肌分布于胃体和幽门部,并在幽门处加厚形成幽门括约肌(m. sphincter pylori)斜行纤维分浅、深两层,外斜纤维分布于贲门、胃底和胃体;内斜纤维分布于胃底和胃体,并参与形成贲门括约肌(m. sphincter cardiae)胃的外面被有浆膜 二肠 猪肠为体长的15倍,小肠长约17~21m,大肠长约4~4.5米 (一)小肠 1十二指肠长约40~90cm,位于右季肋部和腰部前部在第10-12肋间隙平面起始于幽门,在肝的脏面向后背侧延伸,在右肾紧前方形成水平位的十二指肠前曲。
降部在右肾腹侧与结肠之间向后伸延,至右肾后端折转向左向前,形成十二指肠后曲升部由此向前,与降结肠并行,两者之间有十二指肠结肠襞相连,在肠系膜前动脉前方折转向右,形成十二指肠空肠曲,延接空肠十二指肠腺分布于幽门向后3~5m处 2空肠长14-19m,形成许多盘曲的肠袢,由长而宽的小肠系膜(长约15~20cm)悬吊于胃后方的腰下部,故空肠的移动范围较大空肠大部分位于腹腔的右半部,小部分位于腹腔左侧后部 3回肠长0.7-1m,肠管较直,管壁较厚在左腹股沟部与空肠相连,走向前上方,末端突入盲肠与结肠的交界处的肠腔内,形成发达的回肠乳头(papillailealis),顶端有回肠口空肠和回肠内有大量的淋巴孤结和淋巴集结,淋巴孤结呈白色,包埋于粘膜内;淋巴集结斑呈长带状隆起,有20-30个,平均长10cm,位于小肠系膜缘对面,表面有无数深而不规则的凹陷回肠口附近的淋巴集结常伸入盲肠内 (二)大肠猪大肠粘膜较厚,无肠绒毛,有肠腺,淋巴孤结较多,结肠起始部常有淋巴集结除直肠后部外均被覆浆膜盲肠和升结肠旋袢有肠带和肠袋 1盲肠呈圆筒状,短而粗,盲端钝圆,长约20~30cm,直径7~10cm,容积1.5-2.2L。
盲肠位于左髂部,起始部在左肾后腹侧,由此沿左侧腹壁向后向下并向内侧伸延至结肠旋袢后方,盲端达骨盆前口与脐之间的腹腔底壁盲肠的位置与空肠的位置有关,空肠前甩时,盲肠常转到腹腔右侧盲肠壁有三条盲肠带(teniae ceci)和三列盲肠袋(haustrae ceci) 2结肠长约3~4m,起始部的直径与盲肠相似,以后逐渐变细结肠位于胃后方,主要在腹腔左侧半 升结肠为结肠中最长的一段,分为旋袢和远袢旋袢在结肠系膜中盘曲成螺旋形的结肠圆锥,锥底宽,朝向背侧,附着于腰部和左髂部,锥顶向下向左与腹腔底壁接触结肠旋袢由向心回和离心回组成向心回位于结肠旋袢的外周,管径较粗,表面有两条结肠带(teniae coli)和二列结肠袋(haustrae coli),在第3腰椎平面起始于盲肠,从背侧面观察,以顺时针方向绕中心轴向下盘旋3圈至锥顶,折转方向为离心回,折转处为中央曲离心回位于旋袢内部,管径较细,无结肠带和结肠袋,以逆时针方向绕中心轴向上盘旋3圈至锥顶结肠远袢继承离心回,经十二指肠升部腹侧面,沿肠系膜根右侧向前延伸,移行为横结肠 横结肠在肠系膜根前方由右侧伸至左侧,于胰左叶左端前缘处,折转向后移行为降结肠。
降结肠在胰腹侧和左肾内侧,靠近正中平面向后延伸至骨盆前口,移行为直肠 3直肠位于盆腔内,沿盆腔顶壁后行,周围常有大量的脂肪直肠起始部和降结肠等粗,其后管径逐渐增大,约于直肠全长一半时管径又变小管径大的部分叫直肠壶腹 4肛管和肛门肛管短,肛门位于第3~4尾椎下方,不向外突出 三肝 猪肝相对较大,成年猪重1.0~2.5kg,占体重的1.5~2.5%肝位于腹腔最前部,大部分位于右季肋部,小部分位于左季肋部和剑突软骨部,肝的左侧缘伸达第9肋间隙和第10肋,右侧缘伸达最后肋间隙的上部,腹侧缘伸达剑状软骨后方3-5cm处的腹底壁肝呈红褐色,中央厚而边缘薄壁面隆凸,与膈和腹壁相邻;脏面凹,与胃和十二指肠等接触,并有这些脏器形成的压迹,但无肾压迹肝背侧缘有食管切迹及后腔静脉通过腹侧缘有3个深的切迹,籍此将肝分为数叶圆韧带切迹左侧者为左叶,以叶间切迹(incisura interlobaris)分为左外侧叶和左内侧叶;胆囊窝右侧者为右叶,同样以叶间切迹分为右外侧叶和右内侧叶;圆韧带切迹和胆囊窝之间的部分为中叶,又以肝门分为背侧的尾叶和腹侧的方叶左外叶最 大;方叶呈楔形,不达肝腹侧缘;尾叶无乳头突,尾状突不发达。
胆囊位于肝脏面的胆囊窝内,在方叶与右内侧叶之间胆囊呈长梨形,不达肝腹侧缘,胆囊管较长,在肝门处与肝总管汇成胆总管,开口于距幽门2~5cm处不明显的十二指肠大乳头 猪肝的小叶间结缔组织很发达,因此肝小叶分界清楚,肉眼清晰可见,为1.5~2mm的暗色小粒,肝也不易破裂固定肝的韧带有(左、右)三角韧带、冠状韧带、镰状韧带和圆韧带镰状韧带和圆韧带仅小猪明显 四胰 猪胰略呈三角形,灰黄色或灰红色,位于最后2个胸椎和前2个腰椎的腹侧分为胰体、胰左叶和胰右叶胰体居中,位于胃小弯和十二指肠前部附近,在前部有胰环(anulus pancreatis),供门静脉通过胰左叶从胰体向左延伸,与左肾前端、脾上端和胃左端接触胰右叶较左叶小,沿十二指肠降部向后至右肾前端副胰管由右叶末端走出,开口于距幽门10~12cm处的十二指肠小乳头 五猪的大网膜、小网膜、空肠系膜 猪的大网膜发达,呈花网状,起于胃大弯,向上连接横结肠和脾,形成的网膜囊几乎覆盖整个肠管,向后可达骨盆前口小网膜由胃小弯连向肝门两侧和腹侧空肠系膜较长,系膜内富含脂肪 第四节马的胃、肠、肝、胰 一胃 马胃为单室胃,其容积一般为5~8L,大的可达12~15L,驴胃的容积为3~4L。
胃大部分位于左季肋部,小部分位于右季肋部,在膈和肝的后方,大结肠背侧形态略呈J 形,凸缘为胃大弯,朝向左下方,凹缘为胃小弯,朝向右上方,形成深而窄的角切迹胃小弯左端有贲门,与食管相连;右端有幽门,连接十二指肠壁面朝向左前上方,与肝、膈相贴,脏面朝向右后下方,邻接大网膜、右背侧结肠、胰左叶、空肠和小结肠马胃分为四部:贲门周围为贲门部;贲门以上为胃底,向左后上方膨大形成胃盲囊(Saccus cecus ventriculi);贲门与角切迹之间为胃体;角切迹至幽门为幽门部幽门部内腔又分为二部,左侧部分宽大,为幽门窦,右侧部分短狭,为幽门管,二者无明显分界 马胃为混合型胃,其粘膜被一明显的褶缘分为两部分褶缘以上粘膜厚而苍白,与食管粘膜相似,衬以复层扁平上皮,无消化腺,称无腺部;褶缘以下和幽门部的粘膜软而光滑,衬以单层柱状上皮,内含腺体,称腺部腺部又可分为界线不清的三区:沿褶缘的狭带粘膜呈灰黄色,为贲门腺区,内含贲门腺;贲门腺区腹侧的大片区域粘膜呈棕红色,为胃底腺区,内含胃底腺;胃底腺区右侧的粘膜呈灰红或灰黄色,为幽门腺区,内含幽门腺粘膜下组织 为疏松结缔组织肌膜与猪胃相似,由纵行肌、环行肌和斜行纤维组成。
纵行肌为最外层,很薄,分布于胃大弯、胃小弯和幽门窦;环行肌分布于腺部,在幽门处增厚形成幽门括约肌;斜肌纤维排成内、外两层,分布于胃盲囊,并围绕贲门形成发达的贲门括约肌浆膜被覆于肌膜之外 胃借胃膈韧带、胃脾韧带、胃胰皱褶、大网膜和小网膜等腹膜襞与附近的脏器相连 二肠 马肠为体长的10倍 (一)小肠全长约22m(驴13~14m),直径7~10cm(驴5~8cm)小肠粘膜呈黄红色,形成许多环形襞,表面密布肠绒毛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粘膜中有肠腺、淋巴孤结和淋巴集结小肠前段约6~7m,其粘膜下组织中分布有十二指肠腺肌膜由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组成,外面有浆膜被覆 1十二指肠长约1m(驴约0.5m),位于右季肋部和腰部十二指肠前部短而粗,自幽门起向右行,在肝脏面形成乙状袢,第一曲凸向背侧,呈壶腹状,第二曲为十二指肠前曲,凸向腹侧前曲的凹面与胰体接触降部在肝右叶脏面和右背侧结肠之间向后背侧伸延,经右肾外侧缘及盲肠基部,约于第3~4腰椎处折转向左,绕过盲肠基及肠系膜根后方,越过正中矢面折转向前,形成十二指肠后曲升部很短,以短的十二指肠结肠襞与横结肠、降结肠起始部相连,在左肾腹侧,以十二指肠空肠曲移行为空肠。
2空肠长约20m(驴12~13m),蟠曲成许多肠袢位于左髂部、左腹股沟部和耻骨部,借宽大的空肠系膜悬吊于第1~2腰椎腹侧由于肠系膜宽大,空肠移动范围较大,常和小结肠相混 3回肠长约70cm,与空肠无明显界限在左髂部起自空肠,向右向上,末端开口于盲肠基小弯偏内侧的回肠口,周围的环形粘膜襞形成稍突出盲肠腔的回肠乳头回肠的特点是肠管较直,肠壁较厚,且系膜变窄 (二) 大肠马大肠与其它家畜的主要区别是:庞大的体积,在腹腔内的特殊位置,盲肠的形态及降结肠的长度盲肠和结肠具有肠带和肠袋大肠粘膜厚,色暗,表面光滑,无肠绒毛;盲肠和结肠壁形成许多大小不一的盲肠、结肠半月襞;粘膜内肠腺丰富,淋巴孤结很多,淋巴集结见于盲肠尖、升结肠盆曲及左背侧结肠起始部直肠部粘膜下组织发达 1盲肠长约1.25m(驴不到1m),容积达25~30L(驴约12L),位于腹腔右侧,从右髂部和腰部斜向前下方,伸达剑突软骨部外形略似逗点状,分为盲肠基、体和尖三部 盲肠基(basis ceci) 为盲肠后上端最弯曲的部分,位于腹腔右后上部(包括右髂部、腰部和右季肋部)背侧缘凸,为盲肠大弯(curvatrua ceci major);腹侧缘凹,称盲肠小弯(curvatura ceci minor),有回肠口和盲结口(ostium cecocolicum);盲结口位于回肠口右侧,相距约5cm,两者以粘膜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