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通论(八)叙述句,矣字,焉字,一、叙述句 叙述句是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化的1.双宾语句双宾语是指某些及物动词有时可以带两个宾语一个是指物的直接宾语,一个是指人的间接宾语间接宾语放在动词和直接宾语之间 一般说来,动词如果是“赐”、“予”、“遗”、“语”、“告”等字,大致总有两个宾语 ①表示“赠、告”义的动词带双宾语例如:公赐之食左传隐公元年)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隐公元年),②一般及物动词带双宾语上古汉语能带有双宾语的并不限於上述这一类动词,一般的及物动词也可以带有双宾语例如: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孟子·万章下)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左传襄公十四年),在一般的及物动词中,注意动词“为” ,它在古代的涵义非常广泛,有“作”“做”“造”“治”“处理”“安排”等等古书用“为”字作动词而后面带有双宾语的很多例如:不如早为之所左传隐公元年)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左传宣公二年),2.宾语的位置 一般情况下,宾语是放在动词之后的但古代汉语里,在一定条件下,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主要有三种情况:①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往往前置。
②疑问句中的疑问代词宾语前置③叙述句中用代词复指前置的宾语叙述句中用代词复指前置宾语的情况,有三点注意:有时候为了强调宾语,可以把宾语提前,在宾语后面用“是”字、“实”字或“之”字复指例如: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僖公四年) 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左传僖公五年) 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②有时候还在提前的宾语的前面用“惟”(唯)字,构成“惟(唯)是”“惟(唯)之”的说法例如: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左传·僖公五年) 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传·宣公十二年) 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不务张其义,齐其信,唯利之求荀子·王霸),③如果被提前的宾语是代词,一般就只用“之”字复指例如: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元年)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此之谓也书·太甲中),还有一种宾语前置的情况是不用复指代词,直接把代词宾语放到动词之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只限于“是”,其他代词不多见如: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齐桓公伐楚)维叶莫莫,是刈是濩诗经·周南·葛 覃),此外,介词“以”的宾语往往可以无条件前置。
如: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左传·僖公四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3.表示行为数量的句法①常规句式 在上古汉语里,表示行为数量的句法,一般是把数词直接放在动词的前面,而不用表示动量的量词例如: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宪问)禹八年於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②变化的句式 假如要强调某一行为的数量,可以改变常规句式,把数词从动词前面移到句尾,并在这个数词的前面用代词“者”复指例如:於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战国策·赵策)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史记·项羽本纪),3.被动句被动是就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来说的叙述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有两种情况:A 主语是谓语动词的主动者、施事者,这是主动句B主语是谓语动词的被动者、受事者这是被动句被动句可以按有没有特定的形式标志分为两大类:①意念上的被动句这种句子的特点是没有任何专门用来表示被动的词语,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意思上去理解,并没有形成真正表示被动的句式例如: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隐公元年)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②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A “于”字式一般在动词后面用“於”字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商代已出现,通行于春秋战国例如: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左传成公二年) 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荀子荣辱),注意:①介词“於”字本身不能表示被动,而是动词用於被动的意义,由於用“於”字引进了行为的主动者,被动的意义就更加明显了② 古代用“於”字的被动句的词序和现代汉语不同:大树被风吹倒了东败於齐 B “为”字式在动词前用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春秋时出现“为”字式卒为天下笑同上赵策)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 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史记·项羽本纪)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同上赵策),C “见”字式用助动词“见” 置于动词前表示被动盆成括见杀孟子·尽心下)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D “被”字式现代汉语表示被动的“被”字句,早在战国末期就开始出现,但较少见,到汉代才多一些如: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齐策)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二、矣字 “矣”字是一个表示动态的语气词, 其基本用法是把事物发展的现阶段作为新的情况告诉别人。
它意味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1.“矣”用在叙述句的句尾例如: 余病矣左传·齐晋安之战)平原君曰:“胜已泻之矣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孔子曰:“诺,吾将仕矣论语·阳货)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公闻其期,曰:“可矣!”(左传·隐公元年),2. “矣”用在描写句的句尾例如:国危矣左传僖公三十年)今老矣左传僖公三十年)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左传宣公二年)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战国策·赵策),3.“矣”用在祈使句的句尾例如:先生休矣!(战国策·齐策)君姑高枕为乐矣!(同上) 祈使句用“矣”字,这是祈使者希望对方实现某种行为或完成某种事情4. “矣”用在疑问句的句尾 “矣”字用于疑问句,仍保持原来的语法意义,跟现代汉语语气词“了”(啦)字的语法意义相当,帮助表示疑问语气例如: 年几何矣?(战国策·赵策)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孟子·梁惠王上),三、“焉”字1.“焉”字的性质“焉”字是一个指示代词兼语气词,通常称“兼词”它不仅用来指代某一范围或方面,还经常用於叙述句的句尾表示提示语气 “焉”字所指代的范围或方面,常与处所或人物有关。
例如: 余收尔骨焉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制,岩邑也,虢叔死焉左传·隐公元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如果“焉”字前面是形容词,就指代比较的对象例如:晋国,天下莫强焉孟子·梁惠王上)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2.“之”和“焉”的区别① “焉”字在和动词结合时,“之”字用在及物动词的后面,“焉”字用在不及物动词的后面 如:“非曰能之,愿学焉”. 《论语先进》②同一动词,加“之”或加“焉”,词义不同.如:“虢叔死焉” 《左传隐公元年》“提弥明死之”《左传宣公二年》,3.“焉”字的活用法 ①“焉”和“於”字介宾词组同时出现代词“焉”字经常在句尾,故逐渐有语气词的性质有时和“於”字介宾词组同时出现,语气词性质就更为突出例如: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②“焉”字用作纯粹的语气词“焉”字有时是纯粹的语气词,带有指点引人注意的语气例如: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焉国语·晋语)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4.“焉”用在疑问句的句尾 君何患焉?(左传·隐公元年)既富矣,又何加焉?(论语·子路)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孟子·梁惠王上),5.“焉”用于句中 “焉”字用於句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例如: 命舟牧覆舟,五覆五反,乃告舟备具於天子,天子焉始乘舟吕氏春秋·季春纪)公输子自鲁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墨子·鲁问)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墨子·兼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