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查表民歌调查》

tang****xu5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45.15KB
约6页
文档ID:159887441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查表民歌调查》_第1页
1/6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查表(民间文学)种类:民歌 编号:04— 041项目陇东红色歌谣传承人姓名常佐长性别男出生年月1947、1、25民族汉文化程度初中从艺时间自1964年起健康状况健康详细地址镇原县庙渠乡常磴行政 村堡子自然村7541503历史沿革镇原民歌,是从远古音乐传承而来,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 会时期,原始人群获得猎物后,燃起箸火,欢声笑语,起舞 唱歌历史发展到春秋时代,大约 2500年前,唱民歌是人们 最主要的娱乐活动,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阶段,进入 文明社会,民歌的词曲都形成了一些完整的作品远在我国周代,镇原就产生了吟咏古豳社会和先民生活 的诗篇,如〈〈豳风•七月》、〈〈大雅•公刘》、〈〈豳风•东 山》等等,他们或表现劳作的苦乐,或抒发情怀,或歌颂周 先祖的功德这些歌谣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之中 就有,此后镇原民歌层出不穷,灿若群星至北秦时期小调、 歌曲、指天游、劳动号子等形式广为流传 作为秦陇文化的一部分,镇原民歌的发展和中国历史文 明发展是同步的宋元时期基本成熟,明、清、民国初期是 成熟兴盛期特别是解放初期,人民获新生,民歌以老瓶装 新酒的办法,很多的民歌填上了新词,反映出了劳动者的呼 声、要求和心愿。

历史沿革“文革”开始,民歌、小曲被当做黄色的东西打入禁区 但是,群众的口是封不住的,田间,牧场、赶车、碾场等场 合,还可听到民歌声1979年县文化馆组织〈〈镇原民歌》搜集小组采集整理了 94首民歌编印成册;1981年,文化馆搜集了 150首民歌整理成册;1982年文化馆又搜集了 117首整理成册1986年镇原民歌,〈〈卖樱桃》、〈〈冻冰》参加甘肃省民间音乐调演获三等奖,参加中国民间音乐调演获三等奖2006年镇原民歌〈〈采花》、〈〈看妹子》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民歌盛典”栏 目播放红色歌谣占了极大的部分,有描写国民党黑暗统治 的,有反应解放区热火朝天的革命斗争生活的,有表达黑暗 统治下劳动人民痛苦生活心声的,有传达三权压剥下妇女悲 惨等等命运的 镇原民歌,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曲目庞杂一) 种类:山歌、花儿、劳动号子、小调、洒歌、信天游等基本内容(二) 形式:镇原,有丰富多彩的民歌,是汇成祖国民歌之海洋的 一条涓涓的溪流镇原人民勤劳勇敢、朴实憨厚,温顺善良在黄土中 播下种子,收获着届丁自己的酸甜苦辣的歌镇原人不善舞却能歌放 羊放牛的牧童,割草挖菜的村姑,赶车、耕地、收麦、锄地都唱,逢年 过节唱,葬礼唱,热炕头上唱,飞针走线的媳妇也唱,垂髻小孩也唱, 农闲也唱,山道上,堀昴上、哪里有人,哪里就有歌声,这是镇原民歌 存在的一个主要形式。

当地人称唱“乱谈”,这一形式中唱的内容随意 性很强,天上、地下,人问、仙界、阴阳、五行、无所不有另一种形 式是在“地摊子”社火中存在,晚上打着火把,敲着牛皮鼓,观众围成 圈“唱曲”最值得一提的是,镇原有汉民花儿,当地人叫“和花儿”, 有为数不多的三)内容:爱情婚姻,如“探情郎”、“货郎哥”;叙 事类,〈〈十劝郎》;抒情类,〈〈五更鸟》、〈〈十只雀》;历 史民歌〈〈采花》、〈〈十对花》、〈〈四郎探母》等,革命民歌〈〈当兵要当我红军》、〈〈保卫大西北》;劳动号子〈〈夯歌》、〈〈碾麦场号子》、〈〈吆猪号子》等,体育民歌〈〈踢皮球》、〈〈戏秋千》、信天游〈〈空名声背的我咋活呢》、〈〈干妹子你 睡着了吗醒着呢》酒歌,红白喜事说唱歌,驱鬼赶魔歌,还 有宗教界念经歌等受地方戏曲音乐的影响,还有一些戏剧 曲牌歌如〈〈银扭丝》等 镇原民歌,相关的伴奏有:①打击乐,②弦乐器,③民族管乐器①打击乐:牛皮鼓、大铉、水梆子、大锣 、小锣、边鼓、牙子、碰铃、梆子、木鱼②弦乐类:板胡、二胡、低胡等 ③弹拨类:三弦、扬琴 ④民族管乐:竹笛、颐呐、传统歌曲:《光绪出北京》、《妙善女浇花》、《王祥卧冰》、《绣荷包》、 《十绣》、《卖樱桃》、《卖荷包》、《卖花线》、《卖饺子》、 《织手巾》、《织手帕》、《钉缶工》、《逛会》、《寻店》、《小放牛》。

劳动号子《打夯号子》、《再往高里抬》、《蛾儿闪起来》、《吆猪号子》、《赶牲畜号子》三、花儿《空名声背的我咋活哩》、《墙头上栽花扎不下根》、《■碗_1_ PI.十可可我在外前等着哩》、半碗米》、《表兄哥》、《看妹子》、《我的心在嘴里跳着哩》、《烟雾地里哩撵兔哩》四、红色歌谣《三十里铺》、《送军鞋》、《做军鞋》、《造林歌》、<<种棉花》、 << 封建制度是祸根》、《抗日定成功》、 《妇女绽脚歌》、《上冬学》、《修水利》 传承谱系(一)镇原民歌传承以社会性的、松散型为特征民歌是镇原人民生活中 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伴随着镇原人民的出生、成长、死亡,这其中 仍不之有技艺局超的民间艺人代别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居住地址第一代弟二代第三代第 四 代 相 关 资 料记录稿(贞)录音带或录音 光碟(盒|张)录像带或录像光碟(盒|张)照片(张)调查人姓名文化程度详细居住地址镇原县文化馆调查时间调查地点。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