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 新理念 新教师 新教法温州大学 彭小明 教授 0577—88669932 pxm2141261@一、语文新课改的背景——传 统语文教育的流弊• 1997年,《北京文学》发表王丽《 中学语文教学手记》、邹静之《女 儿的作业》和薛毅《文学教育的悲 哀》三篇文章,掀起了全国语文教 育改革的大讨论• 1998年王丽主编的《中国语文教育 忧思录》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 1999年孔庆东、摩罗、余杰主编的 《审视中学语文教学》由汕头大学 出版社出版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八大弊端 :• 教育体制僵化、教学理念滞后 • 教材内容陈旧、教学程序呆板 • 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 • 教学评价无理、教师素质不高 (一) 语文教育体制的僵化• 现代社会的三大标志:市场经济;民主 精神;法制制度 • 目前的教育体制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 ,这种体制对语文教育影响很大 • 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 要求、统一招生、统一分配…… • 一本课纲、一套教材、一本教参、一种 观念、一次考试、一个标准答案…… “新课程”改革:• 提倡文化多元、国际理解、人文关怀、 回归生活、评价多样。
• 倡导教师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 • 强调“一纲(标准)多本”“多纲(标准)多本” • 推行课程“三级管理”,国家课程、地方 课程、校本课程并重……(二)语文教学理念的滞后• 1、清末:赫尔巴特三中心:以教师为中心 ;以书本为中心;以学校为中心传统主义 教育) • 2、民国:杜威新三中心:以儿童为中心; 以活动为中心;以社会为中心现代主义教 育) • 3、凯洛夫“重基础知识、重书本知识、重课堂 系统讲授” 对我国影响消极新传统主义教 育) 附:“新课改”的五大 理论支柱: • 1、活动课程教育观(杜威) • 2、人本主义教育观(罗杰斯) • 3、建构主义教育观(皮亚杰) • 4、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威廉姆-多尔 ) • 5、多元智能论(加德纳)1、活动课程教育观• 主张以儿童为中心 • 强调从做中学 • 注重在活动中发展 • 主张教育即生活2、 人本主义教育观• 主张以人为本 • 强调人文教育 • 注重精神追求 • 实行“非指示性教学”3、建构主义教育观:• 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 或假说,而不是说明世界的真理( 不确定性) • 学习是知识的建构(同化与顺应) ;是有意义的社会协商;学习者的 建构是主动的、多元的。
• 教学是创设学习环境 • 教学是组建学习共同体 • 教师是伙伴,是合作者4、后现代主义教育观• “去中心” ,否定怀疑一切(无中心论) • 反对同一,推崇差异,张扬个性,强调 不确定性、多元理解(多元论) • 教学“不是传递所知道的而是探索所不知 道的知识”• 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5、多元智能论人有多种差异:(1)性别差异 (2)人格(个性)差异;(3)认知方式差异;(4)智能差异;(八大智能)(三)语文教材内容的陈旧• (1) 是受“左”的思想影响较大,选文 带有很大的时代局限性,像“阶级” 、“人治”、“官本位”等思想时时可见 • (2)是政治化倾向严重,鲁迅、毛泽 东等人的文章比例太重,不利于“百 花齐放”、“百家争鸣” • (3)是古文“儒家”作品太多,而最能 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墨家作品 却一篇也没有,并且其他“诸子”文 章也少的可怜 • (4)是课文观念落后、缺乏时代气息 • (5)是文学作品太少,人文内涵不丰 富、缺少多元文化观念 附:新课程语文教材观• 1、面向时代 • “新课标”提出:“教材编写要以 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面向现代 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教 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 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2、多元文化• “新课标”指出:“教材应体现时 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 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 ”“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 族优秀文化 3、人文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 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 的影响是深广的4、学法指导• “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 习的方法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 练习 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 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5、资源开发• “新课标”指出: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 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开发包括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素材性 资源与条件性资源、学科资源与活动资 源、显性资源与隐性资源在内的所有资 源,走“开放性”教学的道路四)语文教学程序的呆板• “旧五环”:组织教学——复习旧 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 布置作业 • “新八股”:作者介绍——时代背 景——朗读课文——正音释词—— 划分段落——分析课文——归纳中 心——总结特点 附1:我国中小学基本教学模式• 传授式:复习—授新—巩固—应用 • 学导式:自学—质疑—诱导—练习 • 发现式:诱导—提问—研究—解决 • 体验式:设境—活动—体验—感悟 • 师徒式:示范—模仿—练习—迁移附2:语文新课程教学模式• 在启发下接受(接受模式)、在活动中探究( 探究模式)、在网络上搜寻(选择模式); • 重视学科渗透(渗透模式)、重视情感体验( 体验模式)、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模式); • 在合作中学习(合作模式)、在交流中分享( 分享模式)、在互动中深化(互动模式); • 面向社会学习(交往模式)、重视整合方法( 综合模式)、培养对话意识(对话模式)。
附3:温州中小学十种教学模式 :• 1、讲授——演示型 • 2、自主——探究型 • 3、自学——型 • 4、任务——驱动型 • 5、实验——探索型• 6、问题——探讨型 • 7、分工——合作型 • 8、话题——论辩型 • 9、课外——拓展型 • 10、活动——体验型(五)语文教学方法的单一•我国目前中小学教学方法单一, 主要以“讲授法”为主 • 语文教学七大方法:讲授法、阅 读法、对话法、实践法、自学法 、研究法、电教法等讲授法• 方式:讲述法、讲解法、讲评法、 复述法、讲读法、讲演法、讲练法 、说书法 • 优点:传授知识系统性、高效性、 示范性 • 缺点:不讲民主,不能发挥的主动 性,难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总结:• 万法读为本 • 教有法,教无定法 • 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 • 一法为主,多法组合 • 教的法子依据学的法子(六)语文教学手段的落后•一本书一支笔四十五分钟讲到底 • 传统媒体,如卡片、挂图、图表 、标本、模型等 • 现代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 机、电影、电视、电脑等 电教的三大作用:• (1)演示展现 • (2)信息共享 • (3)改变学习方式(七)语文教学评价的无理• 重选拔、轻发展;重知识、轻能力 ; • 重书本、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 ; • 重笔试、轻口试;重量评、轻质评 ; • 重客观、轻主观;重理性、轻情感 ; • 重少数、轻多数;重结果、轻过程 。
教育评价的“多元化”:• 教育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 教育评价目的的多元化、 • 教育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 教育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 教育评价功能的多元化八)语文教师素质不高 • 教育观念不新;专业知识不实 • 教学能力不强;科研水平不高 • 信息素养不好;人文底蕴不厚附:语文教师的修养:•1、品德个性修养 •正确的政治方向 •深刻的思想内涵 •高尚的道德品质 •高雅的审美情趣 •健康的人格魅力2、学业知识结构•语文专业知识 •教育专业知识 •文化科学知识3、教育教学能力•备课能力 •施教能力 •考评能力 •课外能力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4、科学研究能力•听课评课能力 •说课能力 •教改能力 •调查研究能力 •实验能力 •撰写论文论著能力5、身体心理素质• 身体健康 • 心理健康6、 风度仪容• 容貌 • 穿着 • 气质二、新课程:• (一)课程的含义: • 在中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唐朝孔 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巧言》 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注疏:“维护课程 ,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 • 宋朝的朱熹在《朱子全书·记学》中亦提及“课 程”,如 “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
朱熹的“课 程”含有学习的范围、进程、计划的程式之义 • 在国外,“课程”一词是从拉丁语 “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马道 ”,指赛马场上的跑道,后转义为“学习 过程”• 1861年,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他的《教育 论》最早使用“课程”一词,他把教育内 容的系统组织统称为“课程”课程的不同含义:• 1、课程作为学科 这是使用最普遍,也是最常识化 的课程定义谈到课程必然要谈到 语文、数学、外语、音乐、美术等 某门学科,课程就是学科,学科就 是课程2、课程作为目标和计划 • 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看做教学过程 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的预期效果或 教学的预先计划如课程论专家塔 巴认为,课程是“学习的计划”,奥 利沃认为,课程是“一组行为目标” ,约翰逊认为,课程是“一系列有组 织的、有意识的学习结果”,等等3、课程是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 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 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 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和体验如 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卡斯威尔和坎 贝尔认为,“课程是儿童在教师指 导下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总结:• 狭义——学科教育所说的课程,通 常是指教学科目及其进程 •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习者在学校教师 的指导下出现的学习活动的总体。
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活 动进程和教育评价等二)三种课程理论:• 1、理性主义的课程理论 • 理性主义的课程理论,也是一种知 识中心的课程理论它重视人类文 化的传递,强调知识的意义和价值 及分科进行教学与训练,在教育思 想史中具有恒久的生命力 •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 、布鲁纳等 • (1)“知识中心”的课程理念; • (2)“学科中心”的课程思想; • (3)“教师中心”的接受教学论 2、经验主义的课程理论• 经验主义的课程理论是20世纪初对 传统课程理论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形 成的,它标志着课程理论从近代到 现代的转变,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 的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他对课程 领域的贡献是空前的• (1)“经验为基础”的课程理念 ; • (2)“儿童为中心”的课程设计 ; • (3)“实践活动为中心”的教学 论3、建构主义的课程理论 • 这是目前成为热点和时尚的课程理 论建构主义有许多流派,其中认 知建构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对教育 产生了重要影响 • (1)“知识建构”的教育和课程理念 ; • (2)创设“学习环境”的教学设计思 想; • (3)倡导“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三)新课改的开始:• 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召开,会后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 育的决定》。
• 2001年6月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召 开,又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 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 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颁布 • 2001年7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颁布 • 同年基础教育课程在全国推行 • 2003年4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颁 发• 2004年秋季,广东、山东、宁夏、 海南四省部分学校开始了普通高中 新课程实验工作 • 2005年秋季江苏开始高中新课程实 验工作 • 2006年秋季浙江、福建、安徽、天 津、辽宁开始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 1、新课程发展趋势:• 新课程重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 新课程重视隐性课程 • 新课程重视活动课程 • 新课程重视综合课程• 新课程重视选修课程 • 新课程重视非学术性课程 • 新课程重视拓展课程 • 新课程重视应然课程(理想课程) 与现实课程(教材—教师课程—学 生课程)的统一2、新课程设计的特点:• 泰勒的课程设计四个基本原理: • 一是了解学生应该掌握哪些经验 • 二是教师如何组织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