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生态翻译观视域下《生死疲劳》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研究

gg****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1KB
约8页
文档ID:209299033
生态翻译观视域下《生死疲劳》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研究_第1页
1/8

生态翻译观视域下《生死疲劳》中的文 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研究杨静陈亚杰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生死疲劳》这部长篇小说蕴含丰富的文化,由汉学家葛浩文完成的《生死 疲劳》英译本受到了世人的瞩目本研宂拟从英译本中统计出相关文化负载词, 并将其进行分类探讨,从生态翻译观视域下总结出葛浩文在《生死疲劳》英译实 践中对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木研宄有助于翻译研宄者获得更多的关于文学 翻译中文化负载词的知识和经验,以使文学翻译更好的服务于跨文化交际关键词:生态翻译观;《生死疲劳》;文化负载词;作者简介:杨静(1985-),女,硕士,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 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作者简介:陈亚杰(1963-),女(蒙古族),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硕士生导师收稿日期:2016-10-08基金:内蒙古工业大学科学研宄项目“生态翻译观视域下《生死疲劳》英译文化 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研究” (SK201612)Received: 2016-10-08引言2012年10月,莫言因作品“以幻觉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而 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译者葛浩文功不可没莫言作品乡土气息浓烈,《生死疲 劳》是莫言的作品之一,以主人公西门闹的五道轮回为线索,将中国农村地区特 有的文化、习俗和当时政治背景结合,形成了一副栩栩如生的20世纪50年代后 期的农村景象。

文化和语言密不可分,将文化负载词翻译得当是翻译工作荠的重 要任务本文经对文化负载词进行分类讨论,从生态翻译学视域下,总结《生死 疲劳》英译木中葛浩文的翻译策略一、文化负载词研究文化负载词,必须理解“文化” 一词,学者Williams认为“文化是最复杂 JbL最难阐释的英文单词之一” (Williams, 1985) , Harry Triandis认为“文 化”应有客观和主观之分(Triandis, 2000:305) , Nida指出文化是信仰与惯 例的集合(Nida, 2001:78),本文认为,学者Nida将文化定义的更加明晰,将 文化视为某一民族生产劳动的产物,该特征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在理解何为 “文化”之后,我们才能理解文化与语言关系文化和语言密不可分,语言是文 化的载体,具有储存、传播等功能,冋吋,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任何语言的存 在都离不开文化,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文化是人类劳动的产物,但由于地 理位置、气候条件、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等不同,芥地区的文化也千差万别,语 言作为传播文化的工具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文化负载词应运而生,本节探讨文 化负载词的定义和分类、重要地位和翻译策略。

1. 文化负载词的定义和分类英国翻译家Maker Baker指出,文化负载词是指一概念与所在民族的特点、宗教、 社会背景等密切相关,译入语读者可能完全无法理解其内涵(谭林,2009)总 而言之,文化负载词是指某一民族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积累形成的,区别于其 他民族的词汇文化与语言密不可分,文化负载词的分类应以文化分类为基础, 国内外学者对文化负载词有不同的分类,其中Eugene Nida的分类应用最广泛, 本文也将采用学者Nida的分类: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语 言文化(Nida, 1974)基于对文化的分类,可将文化负载词分为/主态文化负 载词、物质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宗教文化负载词、语言文化负载词2. 文化负载词的重要地位和翻译策略自然界的生态与语言中的生态有共通性,一方面,自然生态中物种具有多样性,个体相互包容组成了自然界,同样,语言也具有多样性每种语言中都蕴藏着特有的文化内涵,丰富的民族语言构成了多彩的文化宝库另一方面,自然界受着“适者生存”规律的影响,物种的历时演化在不断进行,例如已经灭绝的恐龙等相对于人类语言,也存在类似的现象,如玛雅文明的消亡随着经济的发展,自然界的物种不仅受“物竞天择”的制约,而II受到人为的影响,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

在全球化语境不,世界各民族间的交流口益密切,我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势在必行,那么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尤为重要孙会军等学者认为大多数翻译理论家研宄的焦点都是原文文本和译本的比较其实我们可以选择一个全新的视角进行研究,即在三元关系:原文 译者 译文中,从译者角度出发,将其作为中枢,协调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关系生态翻译学的提出者胡 庚申先生认为,翻译适应选择论倡导以译者为中心,将生态翻译环境与译者的 关系进行处理,从而达到适应译语文化,符合读者要求的目的(胡庚申, 2014:29)以牛.态翻译学对文化负载词进行翻译是目前翻译界的新视角二、生态翻译学全球化语境中,各国越来越注重生态平衡和保护许多学科领域逐渐采用生态学 途径进行研宄,除了生态美学,生态哲学,生态批评学,生态马克思主义,语 言学科有绿色语法、语言环境学与环境语言学、语言与生态研究、语言习得生态 学,语言多样性与生态多样性研究等(Gabbard, 2000;Fill,1998/2001 ;Muhlhauslcr, 2003)翻译界作为一种跨学科领域,从语言角度出 发,以生态为切入点,开启翻译理论研宄的新视角生态翻译学”从字面的意 思中就可以看出,“生态”这一定语,来修饰翻译,这表明该学科是指基于生 态学视角的翻译学研究,是一项生态学与翻译学的跨学科研究。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基础,该理论来源于达尔文提出的 “适应/选择”原理,经过转喻和隐喻应用到丫翻译学界,主要探讨的是译者与 翻译生态环境的关系所谓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一切影响翻译主体生存发展的外 界条件的总和外界环境指的是源语和译语国家中的文化、社会、经济等背景,主 体不仅指的是译者,也括影响翻译的主体因素,如原文作者、读者、赞助人、 经销商、编辑等有些因素具有不可抗性,如译入和译出中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形 势那么,从原文和译者的关系來讲,影响原文的所有因素即生成一种翻译生态 环境,译者需要对此翻译生态环境适应,也就是说,译者是否具有翻译原文本 的素质和能力,是否能够接受诸多外界因素对“译境”(译者生存环境)的限 制,如翻译典籍,译者除具备过硬的双语能力,也要有扎实的文学基础,了解 双语文化,这样才能适应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如果该过程顺利进行,则译者又 会作为翻译生态环境的代表,主动对译文进行选择,例如根据译入语的文化特 点、受众群体等因素,翻译儿童作品和学术专著是明显不同的可以说,在译荠 与原文的关系是“天择”(翻译生态环境选择译者),而译者与译文的关系是 “人择”(译者选择译木)。

翻译过程实质上就是“天择”与“人择”的交替过 程(胡庚申,2004:119-127)基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理论根基,“多维转换”是生态翻译学的方法,主 要从三个维度出发(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译者从这三个角度对文本进行 移植从语言维的角度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可行性自不待言(胡庚中, 2004:134-135),在语言层面中的词汇、语法和句式方面进行转换文化维实际 上强调的是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冇文化意识,要清楚翻译实质上是跨文化交 际的一种形式所谓交际维,即是指译者是否将原文的作者意图传递给译文读 者从而达到保护交际生态的意阁要注意的是,翻译生态环境是由多维度、多 层次构成的,当我们在描述某一维度的时候,其他元素、维度依旧在翻译中起作 用语言、文化、交际等因素是相互影响,无法分开的在《生死疲劳》的英译本中,葛浩文做到了与翻译生态环境适应和选择的交互过 程,在第一阶段的以原文本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中,所选译者一方面必 定是对中国文化有很深造诣的,同时也应深知英美国家读者对用词、文字的偏好, 葛浩文被誉为美国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首席翻译家”,他曾获得印第安纳大 学中国文学博士学位,是中英小说翻译的最佳人选,第二个在以译者为典型要 件的翻译生态环境中,葛浩文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对译者进行选择,从语 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角度成功地完成了第二阶段的翻译过程。

葛浩文对莫言 小说的译作可谓是平衡了各方面的生态要素,成功将中国文化生态移植到四方 文学生态中的范例三、《生死疲劳》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生态翻译策略葛浩文深谙中国文化,在翻译的过程中能够准确地将中国文化传递出去,那么 如何处理小说中丰富的文化负载词则是翻译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根据Nida对文 化的分类,可将文化负载词分为五类:生态文化负载词、物质文化负载词、社会 文化负载词、宗教文化负载词和语言文化负载词本文将从生态翻译学角度,采 用“三维”转换的翻译方法探讨葛浩文在翻译《生死疲劳》文化负载词时的翻译 策略1.生态文化负载词受地理条件的影响,各个国家处在不同的位置,地理特征各不相同,一些词汇 的形成跟地理、气候、生态环境、植物、动物、水、空气、森林、矿产等因素息 息和关,不同地区的人可能完全不理解非本地区的词汇,这些因生态环境不同 而形成的不同词汇则需要译者具备足够的能力,适应以原文木为典型要件的翻 译生态环境,也要注重在以自身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本的选择,要 考虑是否符合读者的喜好和认知能力葛浩文对《生死疲劳》中生态文化负载词 “适应”进而在翻译过程中进行“选择”例(1)刁小三眼睛放出绿光,牙齿咬的咯咯响,它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 河丙!阳光轮着转,不会永远照着你的窝! ”。

Diao Xiaosan’ s eyes flashed green;his teeth ground noisily. “The river flows east for thirty years and west for thirty years!The sun’ s rays arc on the move.They won? t always shine down on your nest!”在我国历史上,黄河屡次改道,原本在黄河东岸的村庄多年后因黄河改道而变 为在黄河丙岸从此“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两”作为广泛流传的谚语,用来形 容世事盛衰兴替,感叹世事变化无常从语言维角度来看,葛浩文将其进行直译, 以语言的表达方式直接翻译成英语,试图适应源语文化,并在可接受的范 围内对翻译策略进行选择;从文化维的角度来看,葛浩文通过直译的翻译方法, 将中国的文化传统,地理特征传达的栩栩如生,恰到好处,有利于中国文化 “走出去”;从交际维的角度,因为丙方国家多为临海国家,深知水流的变化规 律,小说原文本用水流向的变化来揭示凡事变化无常的特点,对于西方读者来 讲同样也是可以理解的,在达到共识的基础上实现顺畅交流。

2.物质文化负载词Newmark (1988:95)认为物质文化是源自于人们的生产劳动,如建筑、服装、房 屋、食品、劳动工具、交通工具等《生死疲劳》中有很多物质文化负载词,葛 浩文通过适应源语文化和选择译本,来平衡生态翻译环境例(2)我听到威严的命令在正房里下达,下达命令的人,也许就坐在我平时所 坐的那把红木太师椅子上,椅子旁边,是八仙桌,桌上摆着文房四宝I heard a man in the main house threaten, someone who was probably sitting in the mahogany armchair I used to sit in. Next to that chair was an octagonal table on which T kept my writing bush, ink stick, ink stab, and paper.(1)太师椅是古家具中唯一用官职来命名的椅子,它最早使用于宋代,坐太师 椅的人往往社会地位比较高,椅子的形状受当时封建礼教的影响,外型较为保 守,太师椅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和老百姓,共同的美好愿望。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