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从出土文物看汉代长袖折腰舞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93.38KB
约8页
文档ID:271986389
从出土文物看汉代长袖折腰舞_第1页
1/8

          从出土文物看汉代长袖折腰舞                    马静娟 龙 华摘 要: 在中国的战国、秦汉时期,因统治者的欣赏和亲力亲为,发源于楚国的长袖折腰舞最为盛行,影响最为深远汉代陶舞俑、玉舞人、汉画像石将长袖折腰舞中美和难的特点表现无遗关键词: 长袖折腰舞 陶舞俑 玉舞人 汉画像石舞蹈是人们放松精神和宣泄情绪的最好活动,是人们利用身体的各种动作表达情感、进行最原始的交际交流的朴素行为在中国,到了战国、秦汉时期,因统治者的欣赏[来自wwW.lw5U.coM]和亲力亲为,发源于楚国的长袖折腰舞最为盛行,影响最为深远徐州,曾属楚,是汉高祖刘邦的桑梓故里,汉文化发源地汉初,刘邦宠姬戚夫人尤擅长袖折腰舞徐州出土许多表现此类舞蹈的汉代珍贵文物,表现精美,蔚为大观,正所谓:婆娑舒广袖,折腰竞楚舞一、 汉物尽显舞姿美徐州出土汉代长袖折腰舞的形象有陶舞俑、玉舞人、汉画像石等,在国内影响较大,引人注目一)陶舞俑俑,是中国古代丧葬仪礼中由蛮荒的用活人殉葬制度逐渐向人性文明自然转化的一种特殊替代品,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陶俑由于其取材的方便性和烧制的易操作性,在墓葬中出土最具普遍性。

汉代陶舞俑真实地模拟着当时的各种舞蹈形式,可以深度考量当时社会的生活习俗,是研究当时舆服制度和礼仪制度的重要资料在徐州,曲裾衣陶舞俑和绕襟衣陶舞俑,姿态最为优美,舞蹈难度最大,最具特色(图一)1. 曲裾衣陶舞俑(图二)西汉,高49~51厘米,徐州驮蓝山楚王墓及其他墓葬出土,约30余件此类舞俑造型相似,头顶发饰中分,脑后垂髻,身着右衽曳地长袍,一腿微微前屈,上体前倾,一臂自然垂于体侧,一臂高举,长长的衣袖瀑布般垂落曲裾衣陶舞俑恰似一个舞蹈结束后施礼动作的凝固,在舞姿上轻盈舒缓,典雅含蓄;在造型上潇洒飘逸,云舒袖舞;在工艺上体表敷施彩绘(出土时色彩鲜明,现已大部脱落),艳丽生动2. 绕襟衣陶舞俑(图三)西汉,高48~53厘米,徐州驮蓝山楚王墓及其他墓葬出土,约40件此类陶舞俑形制基本一致,身着绕襟长袖深衣,冠髻长发下垂,眉目清秀,身体前倾、扭肢折腰,身姿娇柔,随着舞步的变化体态呈优美的S形,把汉代女子窈窕优美的体形,温婉轻盈的舞蹈动作定格,舞姿变化无穷,动感十足这两类俑虽然是以衣服的样式不同来命名,但其舞蹈动作和姿态也各不相同,现藏于徐州博物馆[1]徐州博物馆所藏的这两种汉代舞俑,在其他地区少见出土,是西汉早期舞蹈形式及造型的实物资料,弥足珍贵。

这种俑均立姿,或弯腰屈身,或呈S形,凸显长袖折腰舞长袖如瀑布飞洒,飘逸安然,舞姿若曲肢折腰,妩媚阿娜的特点舞俑以其高度写真和生动描绘形象地诠释了“翘袖折腰”的真谛此类舞俑应是当时楚王宫内特定舞蹈舞者的形象,并且可以确定这种舞蹈的舞者出现的形式既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多人,舞蹈的形式有独舞也有集体舞,充分体现了长袖折腰楚舞的普及性以及强大的魅力 (二)玉舞人玉舞人是汉代最具时代特征和艺术特色的玉佩饰,在贵族妇女的配饰中极为流行纵观玉舞人,可见其形制惊人地相似,即长裙曳地,长袖飘舞,均作“翘袖折腰”状玉舞人在战国时期已出现,但数量极少两汉的玉舞人直接继承了先秦的传统,并融合了其他民族的优秀形式,形成了独特的专以舞蹈为题材的配饰汉代玉舞人造型别致,最具时代特征,充分体现了汉代长袖折腰舞的典型特点徐州作为汉代的重要封国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其中玉舞人在国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徐州东洞山石桥楚王(后)墓、徐州小龟山楚王墓、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徐州韩山贵族墓等均有出土1. 玉舞人(图四)西汉,徐州小龟山楚王墓出土共出土6片,分为两种样式Ⅰ式4片,为半身舞人形象,舞者着长袖舞衣,一袖高举头顶,一袖横于胸前;Ⅱ式为全身舞人形象,舞者屈身折腰,长袖飘逸过头及至腰间,举手投足,优美异常[2]。

2. 玉舞人(2件)西汉,青玉质,长3.8,宽1.9厘米;白玉质,长4.0、宽2.1厘米,徐州石桥东洞山楚王后墓出土青玉舞人形为长方形,上为圆弧,以阴线雕出舞女形象,部分轮廓透雕,舞人着长袖衣,作翘首折腰甩袖状;白玉舞人舞姿也为翘首折腰甩袖状舞姿优美高雅[3]上述玉舞人均藏于徐州博物馆此类表现长袖折腰舞的玉舞人,在江苏省徐州狮子山楚王墓、骆驼山段翘墓及其他地区如河北省满城汉墓、河南永城汉墓等也有出土长袖折腰舞能够在王室贵族女子的玉佩饰中专一表现,说明这种舞蹈深入人心,影响较大,是王室贵族女子的喜爱之物,并随之陪葬三)汉画像石汉画像石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植根于汉代的社会生活,是汉代现实艺术的具体体现,是中华艺术的延展汉画像石内容丰富,形象具体,是研究汉代舞蹈特别是长袖折腰舞的最珍贵的画面资料1. 阙门乐舞图(图五)东汉,纵80、横265、厚14厘米,沛县栖山汉墓出土画面以阙门分两类内容,门左及门右下部分为车骑祭拜,右上为乐舞庖厨,乐舞的中心内容为两人对舞长袖折腰舞,舞姿飘逸潇洒,旁有抚琴吹笙者伴奏,意境悠扬深邃[4]2. 乐舞图(图六)东汉,纵56、横100、厚14厘米,凤凰山汉墓出土。

阙内有一建筑物,内二人端坐;阙外有人表演长袖舞,有人抚琴、吹排萧伴奏,一派歌舞升平景象[5]3. 庖厨乐舞图 东汉,纵78、横74、厚26厘米,汉王乡东沿村汉墓出土画面分两格,下格刻乐舞杂技表演,有建鼓舞、弄丸表演等,最主要的位置即下格右上角一人表演长袖折腰舞,另有拨鼓、吹竽等伴奏,场面活泼,生趣盎然[6]4. 六博乐舞图(图七) 东汉,纵108、横58、厚60厘米,沛县古泗水出土画面分三格,上格为乐舞表演,一人长袖起舞,一人倒立,两人伴奏中格刻二人对搏下格刻车马[7]以上汉画像石均为徐州汉画像石馆收藏汉画像石表现了汉代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由于其多出土于乡绅贵族墓葬或阙门、桥梁等,应属社会中低层所用相应理解,汉画像石所表现的长袖折腰舞应为在百姓中常见并盛行的舞蹈二、 长袖折腰舞综观以上三类文物,可知汉代长袖折腰舞的主要特点有二由于长袖折腰舞的特殊性,舞者以舞动长袖为特征,手无所持,全以飘袖为威仪,凭借长袖如水一般地舞动舞者那扬举的长袖在空中摆动,飘曳的长裾曳地游走,柔软如丝的肢体S形扭动,感觉飘若浮云,婀娜多姿舞者必须使全身肢体得到充分活动,翘肢、扭腰、摆胯、抬腿、踮脚等幅度均呈最大值,无不用其极致,身体几乎成S形。

两袖形成一个弧度很大的S形,身躯也同时形成一个弧度较小的S形,两个S形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极优美的造型,难度之大令人难以想象此外,汉代的舞者常将一般的水袖延长,这样更是难上加难长袖折腰舞要求舞者在力度与优美度的把握上和谐适度,要求舞者长袖与身体躯干和曳地长裾有机配合、飘逸而舞,其难度亦可见一二总之,长袖折腰舞舞者用千姿百态的长袖飞舞和惟妙惟肖的肢体动作来表达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陶舞俑、玉舞人以及汉画像石中的舞蹈造型则为这种舞蹈的凝固,是对汉代舞者长袖善舞的传神写照 中国在五千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舞蹈长袖折腰舞则是古代舞蹈中最具影响力的舞种之一长袖折腰舞始于战国,巅峰在汉此舞曾是战国时期楚国宫廷主导风尚的舞蹈,汉代继承楚人艺术得以发展,上从皇室贵族,下至乡黎百姓均为之倾倒折服,长袖折腰舞于汉代四百余年盛行不衰徐州博物馆陶舞俑、玉舞人、汉画像石中的长袖折腰舞蹈造型以及国内其他地区出土的此类汉代文物将这一名垂千史的舞姿实物化凝固,得以真实地再现,难能可贵三、 小 结陶舞俑,玉舞人、汉画像石以及其他有关涉及长袖折腰舞的文物及画面在汉代墓葬中出土或发现,可以给予墓葬研究、考量墓主人的性别、喜好以及身份地位提供第一手资料,具有较高的价值。

长袖折腰舞是我国目前存留时间最长,历史渊源最清晰的舞蹈,直至今日仍在我国最受欢迎,最有影响,最有代表性[来自www.lW5U.com][1] 《1990年中国考古学年鉴》,徐州博物馆、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2] 《铜山小龟山西汉崖洞墓》,《文物》1973年第4期[3] 《徐州石桥东洞山西汉楚王陵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第11期[4] 江苏艺术出版社《徐州汉画像石》图十三[5] 线装书局版《徐州汉画像石》图五[6] 线装书局版《徐州汉画像石》图十六[7] 线装书局版《徐州汉画像石》图八十九作者工作单位:徐州博物馆)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