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坐请坐请上坐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42.63KB
约4页
文档ID:20784988
坐请坐请上坐_第1页
1/4

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这天,苏东坡乔妆秀才,带一家奴,前去游览江南风景圣地莫干山,见一座道观,便和随从一起进去讨杯茶喝道观主持道人见他衣着简朴,以为是个落第秀才,冷淡地说: “ 坐 ” ,回头对道童说了声 “ 茶! ” 后来见他脱口珠玑,谈吐不凡,料定有些来历老道立刻换了一副面孔说声 “ 请坐 ” ,又叫道童 “ 敬茶 ” 坐了一会儿,老道借沏茶之机,悄悄地向仆人打问,才知道是大名鼎鼎的苏大学士、杭州剌史老爷到了,马上把苏东坡引至客厅,毕恭毕敬地说:“ 请上座 ” ,并回头吩咐道童 “ 敬香茶! ” 苏东坡心想,出家人尚且如此世故,难怪世上人情淡如水不觉暗暗发笑老道人好不容易抓住了这个时机,便请苏东坡留墨题词苏东坡就把眼前发生的事实经过,写了一副对联: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这副对联,诙谐有趣,把老道以衣帽取人,十分世故的形态和嘴脸,勾画得维妙维肖老道人见联自知失礼,满面羞愧4.东坡亭有一年冬天, 苏东坡和他父亲苏洵、 弟苏子由同去嘉兴游湖 转到真如寺, 天下起鹅毛大雪苏东坡手指天井里的积雪说: “ 何不煮雪泡茶? ” 于是便吩咐寺内和尚备炉煮雪, 待雪水煮沸,泡上谷雨前茶,父子三人品茶赏雪。

苏子由提议,请父亲作对苏洵当仁不让,做了一副对子云:东塔寺和尚朝南坐北吃西瓜春水庵尼姑自夏到冬穿秋衣苏子由想了想,也做了副对子:雪落媳房媳扫雪冰冻冰排兵敲冰苏东坡咏了这么一联:雪瑞兆丰年国泰保民安虽然这对联极为平常, 但身为杭州剌史的苏东坡能心想 “ 丰年 ” 、 “ 国泰 ” 与 “ 民安 ” , 也该说难能可贵了这时,从寺外有人高声吟道:大雪纷飞,喜煞富人雪融化冻,冻死穷人原来是个落第秀才知道东坡煮雪泡茶,前来凑趣 三苏邀秀才喝茶,并赠以银两 那秀才感激地作了一句诗:东塔寺东坡亭东坡煮雪,雪瑞年丰下句未对出,后人都称此为东坡亭了大约过了几百年,光绪年间才有人对出下联:西湖边西冷社西冷观书,书奇画异因为西冷印社就在 “ 西湖边 ” ,西冷是否一人,未作考究算是一 “ 得对 ” 吧5.苏东坡密州轶事密州 ,即现在的诸城北宋时的大文豪苏东坡曾在这里任知府两年前不久,我到诸城办公事, 就住在密州宾馆 出宾馆往北走三十余米就是当年苏东坡办公的地方, 即北宋时期密州知府所在地 现在是诸城市政府大院, 这也是我所见到的四五百年始终不变的衙门 说起密州, 当地的老人告诉我: 北宋时的密州比今天的诸城要大得多, 它还包括安丘、 高密、 五莲、胶南一些城镇和地方。

现在的诸城市是县级市,而当年的密州是地区级即州府苏东坡是宋神宗熙宁七年来密州的,也就是公元 1074 年本来他是在杭州任知府的,由于他弟弟苏辙在济南任职, 苏轼想靠他弟弟近一点, 有个说话的伴和相见的机会 便请求朝廷批准,调到密州来做知府当时朝廷批准的官衔是:朝奉郎、尚书祠部员外郎、直史馆、知密州军州事、骑都尉这么一大串职务, 实际上就是现在的市地级一把手, 即市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密州的军政首脑诸城本来就是个名人辈出的好地方, 诸城文化源远流长, 是齐鲁文化的一部分, 如果从舜帝算起,要有五千年历史当地官员提起诸城文化如数家珍,什么孔子的女婿公冶长,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 《金石录》的作者也是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 《续金瓶梅》的作者丁耀亢等众多圣贤名流, 都是诸城人 近代史上还产生了王统照、 臧克家、 王愿坚、 王希坚、陶钝、 崔嵬、李仁堂等一批文化名人诸城还是中共一大代表王烬美的故乡他们还说诸城历史上还产生过三个皇后, 其中就有江青 但是我最关心的还是苏东坡, 他在密州有什么趣闻轶事,留下什么作品,建造了什么建筑?他们告诉我:有啊!超然台,雩泉亭还有诗词文 230 多篇,那首最能代表他豪放风格的《密州出猎》,就在大门口石碑上刻着呢!吃过饭,朋友们随我去看了看,果真如此,一块长方形的大石碑,前面写着 “ 密州宾馆 ” ,背面撰刻着苏轼的《密州出猎》: “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袒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 我知道,这是当时苏轼心灵的写照,他在密州时,正好是盛年,即 39 岁至 41 岁,人生的黄金岁月,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期他的豪放派风格就是在这里形成的 他虽然因为御史台案被贬杭州, 但他为国效劳不坠青云的雄心壮志还在, “ 西北望,射天狼 ” 正表达了他这一想法苏轼刚来密州时,正值当地大旱之年,又有蝗虫灾害苏轼看到老百姓生活十分困难, 饿孚弃儿满地 苏轼的心情十分沉重,他为自己无能为力解救老百姓的疾苦而愧疚,他在《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一诗中写道: “ 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 为救民于水火,他上书朝廷,请求减免税赋同时祈雨抗旱,驱除蝗虫,赈灾捕盗采取这些措施后,密州百姓非常欢迎,社会也稍稍安定对于弃婴,他发动官员去捡,然后分别安排到各家抚养,政府按月给抚养费,两年内救活数十人之多直到现在,诸城人一提起苏东坡,还说那是个大善人哪!他到雩泉祈雨,老天果然下了雨,当地老百姓认为简直神了,半年不落雨,苏轼去求雨,老天就下雨。

为表达对上苍的谢意,苏轼在此建了一个小亭子,起名叫 “ 雩泉亭 ” 在这里,苏轼还写了《密州常山雩泉记》和六首诗记曰: “ 常山在东武郡治之南二十里,不甚高大,而下临城中,如在山下,雉堞楼观,仿佛可数 ...... 东武滨海多风,而沟渎不留,故率常苦旱祷于兹山,未尝不应民以其可信而恃,盖有常德者,故谓之常山熙宁八年春夏旱,轼再祷焉,皆应如响乃新其庙 ”两年后,苏轼离开时,还为此泉写了一首诗: “ 举酒属雩泉,白发日夜新何日泉中天,复照泉上人二年饮泉水,鱼鸟亦相亲还将弄泉手,遮日向西秦 ” 苏东坡在密州, 正值王安石推行新法 他是反对新法的, 但他又不是保守的, 他也主张改革,只不过是侧重点不同 他对王安石的新法采取现实主义态度, 对当地老百姓有好处的就推行,没好处的就抵制或不去实行 “ 给田募役法 ” 对老百姓有利,他就积极推广;而 “ 手实法 ” 是不利的,就抵制密州老百姓非常喜欢他这种务实的做法在诸城人民路口,当地的官员告诉我: “ 这里就是苏轼当年建造的 ,超然台 ?!在北宋时,是我们这里的标志性建筑,可惜后来被战火焚毁我们市政府已经列入城建规划,要重建 ,超然台 ? ” 我回来后翻阅了苏轼全集,知道苏轼写有《超然台记》: “ 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 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 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我站在超然台废墟上, 遥想当年苏轼苦中求乐的样子, 他想超然世外或物外, 寻求内心的那份宁静,可是他做不到啊!他任期不满就又调到山西永济去当太守,而且还没走到山西,在半路上朝廷又来命令改派徐州做太守 仕途险恶, 官场不自由啊! 苏轼作为封建社会的士大夫,也象李白一样,虽然胸怀大志,却与官场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这也许是文人的宿命,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而那些碌碌无为的小人、坏人、俗人却如鱼得水,八面玲珑,节节高升 多少年过去了, 中国社会又有多少改变呢?他弟弟苏辙在济南, 听说哥哥在密州修建了一个台子,就从老子《道德经》中 “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 句取了此名,是要哥哥想得开,超然于物外,不要计较官场那些得失苏轼在密州最突出的成就还是文学创作他在这里共计写了 230 多篇诗、词、文他的那首代表作《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就是在这里写就的我在中学时就会背这首词,乃至后来学写词, 也可能是受他的影响 苏轼把有唐以来词的艺术美发展到了极致, 也可以说是李白之后浪漫主义作品的高峰。

诗人的想象力得到痛快淋漓的发挥,从天上的明月、宫阙, 到人间的朱阁、 绮户、 生离死别、 悲欢离合, 都作了表达 这是与他弟弟苏辙唱合的一首词,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 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 “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 就是说这首词,是写中秋节怀念故友亲朋最好的一首,再也没人能超过他的苏轼在密州,走遍了密州的山山水水这里的马耳山、九仙山、常山等,还有楚汉相争时,韩信与龙且大战潍水的潍河他所到达的地方,都留有他的诗词 一些较平常的山水, 一经他题咏,便有了文化含义他在超然台上写的那首《望江南》把密州写得很美: “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 还有一首词,他写了三个密州景物: “ 前瞻马耳九仙山,碧连天,晚云间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 ” 直到现在,当地的文人墨客、达官贵人, 谈起苏轼这首词, 无不为诸城的美景而骄傲诸城真是个人见人爱的地方, 它的现代化程度不亚于沿海地区任何一个城市, 它的各项经济指标都比西部一个地级市多, 就是说它一个县级市创造的材富比西部一个地级市还要多。

诸城市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 创造了许多在全国叫好的先进经验,如商品经济大合唱、 贸工农一体化、 中小企业改制等现在全国百强县中排第 61 位诸城人民再也不是当年苏轼在这里时那种饿孚遍地的贫穷模样了,富裕起来的诸城市人民还创造了新郎希努尔、 得利斯、昊宝、 桑莎等名牌产品他们近些年接待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就有二十四位 这座龙城正在腾飞 如果苏轼地下有知, 也当十分欣慰的, 因为他离任时还给下任交待拯民于水火的想法, 他是带着很多没实现的理想而离开密州的苏轼在密州,还经常深入村落,广泛交友 “ 城里田员外,城西贺秀才 ” 都是他的好朋友他的《蝶恋花、密州上元》写道: “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 昏昏雪意云垂野 ” 他弟弟苏辙也来看他, 写下了 “ 至今东鲁遗风在, 十万人家尽读书 ”这个名句苏轼在密州对教育事业的推动也是有口皆碑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