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结合思想历史探源 摘要:产学研结合思想是现代高等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我国而言,重视实践、学行结合等教育思想构成产学研结合的本土文化基因;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产学研结合思想的萌芽提供了前提条件;西学东渐和近代高等教育的转型催生了产学研结合思想的萌芽;“文化大革命”限制或阻碍了产学研结合思想的实践和发展;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产学研结合的发展和扩张创造了条件就西方而论,劳动教育思想是产学研结合思想的重要源头;赠地学院的建立和威斯康辛思想的产生是产学研结合思想的萌芽;合作教育理念是西方产学研结合思想的直接来源;“特曼式大学”的产生标志着西方产学研结合思想的形成关键词:产学研结合,产教融合,教育思想,历史源流[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青年课题“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的社会分层机理研究”(EIA150401)]产学研结合思想是现代高等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密切相连,是社会经济、科技和教育发展和演进的必然结果探究中外产学研结合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逻辑,总结产学研结合的演化规律,对于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而言,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我国产学研结合思想的历史发展第一,重视实践、学行结合等古代教育思想构成产学研结合的本土文化基因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教育活动发轫于生产劳动,与生俱来具有从实践中来又面向实践的基本属性由于教育内容和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我国古代高等教育并无产学研结合产生的现实土壤,但我国古代文化思想宝库中却蕴含着重视实践、学行结合等思想,构成了我国产学研结合的本土文化基因孔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施“仁政”的“君子”“贤才”,他主张学以致用,学与行结合起来,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在实际中应用,强调多闻多见、学而知之,学行结合荀子也相当重视实践,主张知行一致,闻之、见之、知之,最后都要通过实践才可以成为“圣人”南宋教育家朱熹也十分注重学以致用,提倡躬亲实践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也强调了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的重要性,主张在实践中学习,学与行要紧密结合,反对学而不行清代龚自珍、魏源等人则提倡“经世致用”之学,他们积极主张学术界、教育界应该注意研究社会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传统在我国古代书院教育中就已具雏形许多书院既是教学中心,又是学术研究中心书院的山长大多是著名学者,他们以学术研究促进教学,又以教学带动学术研究。
总之,由于封建农耕社会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特征的经济背景,学校教育内容以儒家经典等人文知识为主,脱离社会生产实践但教育活动又与生俱来与生产实践发生着必然联系,这就为我国古代教育重视实践、知行合一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第二,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产学研结合思想萌芽的重要前提条件晚明时期,我国江南、沿海等地的手工作坊中出现了以雇佣关系为标志的资本主义萌芽,后继的清王朝奉行闭关锁国政策,使这一资本主义萌芽未能得到继续发展和壮大鸦片战争失败以后,我国逐步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所攫取的特权,疯狂地在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开始控制和掌握我国的经济命脉沿海、沿江等地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外国资本主义的扩张进一步加速,传统的自然经济形态开始动摇和逐步瓦解这就为产学研结合思想的萌芽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第三,西学东渐与近代高等教育变革催生了我国产学研结合思想的萌芽清末高等教育变革开启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序幕因应时代变革与现实需要,洋务运动期间官办了众多产业,集中在军工和矿业及交通运输业等行业领域在这一时期,商办企业也开始出现无论是官办还是商办,这些民族工业都有着对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
因应这种社会发展现实需要,洋务派代表性人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创设了众多洋务学堂邀请外国技术人员担任教习,派遣官派留学生赴欧美、日本等地留学,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客观上来说这应算是官府和产业界对学校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若论我国产学研结合思想的萌芽,清末洋务运动期间,政产学结合的办学活动应算是其发轫和具体表现纵观各类洋务学堂,因其目的在于培养外交人才和适应军事和技术变革的实用人才,所以讲求实用,在技术和军事类学堂,几乎所有修完理论课程的学生,均必须到工厂、兵船或军营实习1866年沈葆祯创办的福建马尾船政学堂首创教育与企业、学与用相结合的办学模式该学堂分为前学堂和后学堂,福建船政局同时创办铁厂、船厂与学堂,规划统筹,经费摊分监督兼管学堂与工厂;教习兼具教师与工程师双重角色;学堂学生需参加工厂劳动并承担一定的实际生产任务该学堂“艺局章程”规定学习期限以五年为准,在最后的两年中,制造专业的学生须到工厂中工作,“管轮驾驶”专业的学生必须上轮船实习这种“厂校一体”的办学体制,比现时所提倡推行的产学研联合体或“合作教育”之类,可能更能体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第四,民国时期时局不稳、经济发展受阻,产学研结合思想以“实业救国”和“适应战时需要”为主要特征。
国民政府教育宗旨中包含“实利主义教育”的维度实利主义教育思潮、工读结合教育思潮、实用主义教育思潮以及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潮等的交替出现,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及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更为紧密蔡元培、黄炎培、杜威、陶行知等教育思想家就曾提出教育要与经济、社会生产及个人生存紧密结合的思想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也有产学研结合的案例抗战时期内迁高校也有自发的产学研结合的经典案例,为迁入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受持续性的国内战争以及日本侵华战争的影响,国民经济发展遭到严重破坏,客观上阻断了产学研结合萌芽的继续发展,这一时期的产学研结合停留在学者的自发行为以及地区政府的推动等层面第五,“文革”期间教育事业惨遭重创,产学研结合思想的发展受到了阻碍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社会主义制度尚未建立的情况下,国家的主要任务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旧社会教育的改造成为这一时期重要任务1958年9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指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了实现这个方针,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文革”动乱期间,我国教育方针和“教劳结合”遭到极大歪曲和篡改,教育事业惨遭重创,国民经济也蒙受重大损失而停滞不前。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培养的是国家干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是用人的主体这一时期高等学校作为政府的附属单位,接受中央和政府指令也承担了一些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例如“两弹一星”项目研发以及历次五年计划中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等这些行动更多的是政学研之间的合作,甚至谈不上合作,因为这一时期高等学校在某种意义上是政府的附属机构第六,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产学研结合的发展和扩张创造了条件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推动和经济体制的变革,我国经济获得了快速增长高等学校的教学秩序也已经恢复体制的突破解放了整个社会的生产力,也使教育与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1986年国家经贸委、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教委提出“产学研联合”的主张,旨在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1991年,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首钢、宝钢等80个高校和企业集团在上海成立了“中国产学合作教育协会”,这是一个国家教委指导下研究、推进产学合作的全国性学术团体1992年国家经贸委、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教委共同组织实施“产学研联合工程”,这被国内学者认为是我国产学研合作的肇始。
2 外国产学研结合思想的历史演进第一,“劳动教育思想”是西方产学研结合思想的重要来源由于欧洲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以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发起了旨在传播资产阶级文化思想的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资产阶级文化和思想的传播和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在教育上逐步突破教会和经院哲学的束缚,自然科学开始逐步进入教育的内容这一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者托马斯莫尔(Sir Thomas More)在其著作《乌托邦》(Utopia)中最早提出了劳动教育的主张此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在1648年发表的《就知识的某些特殊部分的进展致哈特利布先生的建议》中提出了建立“劳动学校”即“科学工厂”和“机械中学”计划这一改革方案已具有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基本形态此后英国经济学家贝勒斯(John Beliers)在《关于创办一所一切有用于手工业和农业的劳动学院的建议》一文中提出劳动学院就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合作体,学院中的教育实行学习与劳动相结合洛克(John Locke)、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裴斯塔洛齐(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等启蒙思想家都提出了各自的劳动教育的主张,倡导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第二,“赠地学院”的建立与“威斯康星思想”的产生是产学研结合思想之萌芽19世纪中期,第二次科技革命正在发生,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很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资本的逐利性迫切需要开辟新的市场和获取原材料,兼有领土扩张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传播的西进运动使工农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巨大在此背景下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莫里尔法案》(Morrill Act),规定各州凡有国会议员一人,联邦政府就拨给三万英亩土地,用其作为开办农工学院的基金在此法案的推动下,为地方工农业发展服务的大批“赠地学院”(Land-grant Colleges)得以迅速建立起来它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培养了大批面向地方的工农业技术人才,为地方工农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使得高等教育更为有效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在此影响下,传统的古典知识和课程由于远离社会实际而逐渐退居次席,社会实用性课程成为大学教育的时尚,高等教育的职业性质和社会服务特征逐渐形成1904年著名的“威斯康星计划”(Wisconsin Plan)诞生,该计划赋予威斯康星大学两项重要使命,即帮助威斯康辛州政府在各领域开展和推广函授教育来推动发展经济,在高等教育史上正式确立了高等学校的服务社会职能。
在此影响下,高等学校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地卷入“为国家服务”的领域,科学研究进入了工农业生产以及由于工农业发展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中第三,合作教育理念是西方产学研结合思想的直接来源一般认为,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教授赫尔曼施奈德(Herman Schneider)是现代合作教育思想的创始人施奈德教授根据自己多年的求学经历,以及考察自己学生的就业情况,发现了两个有意思的问题:一是工程领域的每个专业都有许多在教室里教师教不了、学生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并且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大学的教学和实验室里难以提供,只有亲临现场在实际工作中才能学到;二是许多经济条件差的学生渴望在学习期间做一些兼职工作,或者在假期做一些临时工,从而获得报酬以支付学费,但这些工作与学生的学习科目和职业选择其实并没有联系因此,施奈德教授设计了“工读课程计划”(Work study course),主张将学习和工作结合起来,并使这些工作成为课程的一部分将在课程中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后来施奈德成功实现了他的“工读课程计划”,创造了对现代高等教育影响深远的合作教育理念第四,以斯坦福大学为典范的“特曼式大学”的产生,标志着产学研结合思想的形成。
20世纪中期,人类历史上的以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空间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使得教育与科技、经济的关系更为紧密,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已然离不开教育的发展这在客观上为“特曼式大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美国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院长特曼(Frederick Terman)教授首先提出了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