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音符成就“大”乐章:音乐活动实施中的细节幼儿音乐活动是一种有声音、有情趣的艺术活动,它有别于其他教学活动,需要幼儿掌 握一定的技艺和技能集体活动倡导要注重环节的设计、把握过程的实施、捕捉有效的互动, 一个优质的音乐集体活动还应聚焦灵动的细节细节决定成败,更有着润色、点睛的功效 以《青蛙唱歌》这一音乐活动为例,展开自己在把握细节、实践音乐活动过程中的一些感受 和体会细节一:材料的再加工“青蛙唱歌”这首歌曲的旋律来源于电影《河东狮吼》的插曲,“来来,我是一颗菠菜, 来来来……”,节选自“康康舞曲”由于这首曲子欢快诙谐,让人听了有一种不由自主想 要跟着哼唱的渲染力,于是便有了翻唱的想法可是,好听的曲子拿来就能用吗?幼儿喜欢 的歌曲就一定适宜他们歌唱吗?怎样的曲子才能让幼儿又喜欢又易唱呢?带着这些问题我 重新审视这些这首歌曲,发现最后一小节的连续快速的十六分节奏和八度音域跨度对于中班 幼儿来讲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对它进行了一些改动,使它变得更为规整,以适应中班幼儿 的歌唱特点一个小节对于一首完整的曲子来说可能太过细小,可是它的细微变化却可以让 每一位幼儿在顺畅地哼唱中获得歌唱的成功感细节二:环节的承上启下一个有效的音乐活动,我们不能单一地把某一音乐技能要素割裂地通过一个环节传授给 孩子,音乐是一个丰富的整体,它应渗透在每一个环节之中。
在这个活动中重点是让孩子们 学会歌曲并尝试用高低不同的声音进行歌唱,可能这一目标的达成应落实于第二个环节之 中但是,第一环节“荷叶和风”看似一个韵律游戏,但它的背景音乐运用的正是歌曲的旋 律,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熟悉旋律,从而为后面的歌唱埋下伏笔,这是一个显性目标而 隐含其背后的目标则在于聆听高音区轻柔舒缓的音乐和低音区快速强劲的音乐,感受音乐的 高低变化,通过多通道感官的共同参与,让幼儿体验音乐的高低和身体动作之间的联系,从 而为活动第二环节中用高低不同的两种声音表现小青蛙和老青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细节三:技能的生活化《青蛙唱歌》这首歌曲的旋律不难,但歌词中连续的“呱呱呱……”对于中班幼儿来说 在歌唱的咬字和吐字方面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出现歌曲前先让幼儿想象青蛙不同的叫 声,在富有变化的叫声中不仅使孩子们的咬字清晰,更提升了幼儿节奏这一艺术技能更重 要的是,将青蛙有节奏的叫声与我们人类有节奏的说话结合起来,使两者之间产生互动联想 (真高 兴一一!;哎呀,今天真热呀!;我一,长高!……),这些童趣的语言不仅赋予了 节奏以活力,更使那些原本超越中班幼儿能力所能接受的节奏型现在变得生活化、简单化。
细节四:活动的长效性对于一个音乐活动来说,它的意义并不在于教给孩子一首歌曲,或者一个节奏,而是让 孩子真正体验和感受歌唱的快乐、歌唱的魅力因此,在歌唱的过程中,我尝试着出现多样 化的歌唱游戏:用不同的声音(小青蛙、老青蛙)进行变化歌唱;快快慢慢唱(小青蛙逗老 青蛙开心欢快跳跃地唱;老青蛙哄小青蛙睡觉慢慢柔柔的唱);变换歌词的编编唱唱(最后 一个环节的“编编唱唱”一一《蛤蟆下水》,这首歌曲幼儿原木就会唱“一只蛤蟆一张 嘴……”,现在需要幼儿即兴地在游戏中改编成《青蛙下水》一一“一只青蛙一张嘴”,往 往受习惯性歌唱的影响,幼儿会一如既往地唱“蛤蟆”,当反应过来时会顿时被自己逗乐, 哈哈大笑……),将这些有趣的歌唱游戏在一个活动中进行联结,让孩子们在学会歌曲的同 时更体会着歌唱所特有的愉悦感想要歌唱,喜欢歌唱!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有着长远的发展 意义这些看似随意的歌唱其实都来源于老师反复斟酌后的精心安排细节”是什么?是预设!是基于对幼儿个体已有的经验、个体收集的信息或资料充分 了解基础上的精心预设然而,音乐活动的类别丰富、形式各异,如:歌唱活动、韵律活动、 欣赏活动、演奏活动……不同的活动,会反映出不同的细节要素:一、在细节中促经验迁移要激发幼儿更主动、顺利地学习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探求新知的活动,我认为老 师可以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借助迁移的方式,引导幼儿步步深入地习得、发展甚至重组音乐的 作品或材料,并籍此培养幼儿自我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这种迁移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活动模式 与传统的、以模仿练习为主的音乐活动模式相比较,有其特殊的价值价值一:在教师启发 引导下的幼儿的自学活动,不仅能为幼儿提供用旧有经验来自己解决新问题的机会,使幼儿 对新的知识、技能吸收得更为主动、自觉和积极,从而更有助于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自主性 价值二:幼儿在教师设计的充分、细致、层层深入式的问题情境中迁移已有经验进行自我教 育,也能为幼儿创造意识、探索精神及自学习惯的习得和养成奠定长远的基础欣赏活动《狮王进行曲》,它的主体部分一共有三段,其中A段明显地表现了狮王的脚 步这一形象特征,因此,我就有目的地截取了这段音乐投放到区域活动的演奏角中,让幼儿 根据节奏图谱进行敲击,在饶有兴趣的听听敲敲中幼儿对乐曲的曲风和乐性有了一定的认识 和了解随即,在集体活动中,基于乐曲的规整性和在演奏角中对乐曲已有所熟悉的积淀, 自然而然地引发幼儿倾听乐句体会乐句的含义,并试着听辩每一乐句的开始,幼儿就用拍 手、跺脚、眨眼等富有创意的动作示意这是第一迁移:完整倾听一分辨乐句的迁移单一的听辩是枯燥的,更是表面性的,如何支持幼儿听的兴趣,丰富幼儿听的能力呢? 动画剧《狮子王》中有着这样四只狮子:木法沙、沙拉必、辛巴、娜娜,这四只狮子有着它 们各自明显的特征。
于是,我就将A段四个非常雷同的乐句进行了一些小小的改动,运用音 高、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变化地弹奏四个乐句如:“木法沙”一一低沉雄壮;“沙拉 必”一温柔舒缓;“辛巴”一欢快跳跃;“娜娜”一轻细柔美让幼儿根据每个乐句 不同的曲风选择相应的狮子形象与之匹配,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充分感受音乐性质的丰富性 和多样性,细微的弹奏上的变化使抽象的音乐与具体的形象之间建立联系,产生类比联想 这是第二迁移:抽象听赏一具象认知的迁移我们对音乐的理解往往是一种内在的感受,常常在描述这种感受时会觉得无法用言语涵 盖,更何况是刚刚才会说连贯句的幼儿如何挖掘幼儿对作品内在的理解,将听赏活动推向 再一个高度呢?即兴变化的乐句暗示着不同的音乐形象,在每次不同顺序的听辩、选择中, 引发幼儿用动作创造性的装扮角色,用不同的身体、表情姿态表现形象各异的狮子们这个 装扮过程不但让幼儿清晰地感受乐句的开始与结束,区分了不同乐句的音乐性质,更使平面 的音乐作品变得立体丰满这是第三迁移:内在感知一创意表现的迁移不同的色彩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多彩的事物能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一种愉悦咅乐活动亦 是如此,适宜的迁移能激发幼儿通过不同的感觉通道来感受作品、表现作品。
这些无声的迁 移启迪了幼儿学会如何欣赏音乐,为进一步尝试分析作品奠定了基础二、 在细节中引合作创造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活动多为教师组织和引导下的一种集体活动的形式,在活动过程中 尽可能地为幼儿提供同伴间的交流和合作活动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因为幼儿在交往过程中心 理上互相影响,行为上彼此模仿,经过认同、内化,融入自己的心理机构,促进自己的心理 发展幼儿的个体表达是自主建立的,在尊重、保护这份自主中,如何自然地引发幼儿从个 体走向群体合作呢?在韵律活动《蔬菜汤》中,我选编了三段不同风格的音乐描述三类蔬菜(叶类菜、豆类 菜、大大重重的蔬菜类)被放进汤锅烧煮蔬菜汤的音乐故事,鼓励幼儿用韵律动作表现煮汤 的过程当听到轻柔舒缓的音乐时,幼儿舒展双臂、踮起脚尖、轻抬下巴表现着在汤面上漂 浮着的绿叶菜;接着,出现了断顿跳跃的音乐,幼儿敏感地蜷缩起身体、抱紧膝盖,变成了 一粒在热汤里翻转、滚动的小豆豆;最后,沉重的、带着诙谐气质的音乐缓缓奏来,好似一 个个大大的西瓜、土豆、冬瓜……在向我们走来,幼儿用力地张开自己的四肢、踩着重重的 脚步表现着这些“大家伙”们可是,幼儿表现的力量感和夸张度毕竟是有限的如果在个 体表现的基础上,引发幼儿借助同伴、集体的力量进行合作表现,一定能更恰如其分地表现 音乐的情境和蔬菜的形象。
抓住这个稍纵即失的瞬间,我有感而发地说:“大大重重的蔬菜 是沉在汤底的,你一个人不够沉哦!”简单的语言引发了幼儿无限的创意:三人围圈式的大 南瓜、五人纵向火车式的大冬瓜……在与同伴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中,幼儿个体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群体的影响,而是在与之活 动的进程中发展自己的主体性,获得了极大的心理满足:满足一:幼儿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具有强烈的被接纳、被认同等多种心理需要,通过 同伴间的交流和协作,能够满足幼儿的多种心理需要,获得情感上的支持满足二:通过同伴间的交往,幼儿可以在不断地输出和输入信息、自学和互学的过程中 积极地吸收来自于同伴的经验,主体性的发展获得发挥满足三:集体的音乐活动过程中幼儿获得来自于同伴、教师的各种评价,幼儿的自信心、 自尊心和自我评价、自我态度得到了肯定和形成三、 在细节中融传统与现代歌唱活动《想唱就唱》是在主题“我是中国人”中产生的,我们都知道中国地域宽广, 音乐的种类非常丰富:有二人转、样板戏、各个地方还有各自不同的戏曲在主题的进程中, 非常希望孩子们能充分感受中国特有的音乐文化和民俗风情,于是我和孩子们共同收集各种 音带和CD:有充满江南韵味的民乐;有豪迈雄壮的京歌;有56个少数民族的大联唱……当 我们收集到“刘三姐”这盒DV时,被“刘三姐”浓浓的民歌氛围深深吸引,孩子们感受着 广西壮族人民的音乐文化,领唱、齐唱、对唱等歌唱方法引发了幼儿跟唱的兴趣。
虽然“刘 三姐”中的咬字、唱腔与现在的民歌有所不同,但正是这些不同才体现出了音乐特有的地方 性和时代性,感受到了中国不同时期独特的传统音乐底蕴因此,这个集体活动对于幼儿来 说是极有价值的然而,古老的文化是远离幼儿生活,是零经验的,如何给与幼儿呢?儿童咅乐教育的模 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组织形式、内容、活动方法、风格,会传递给幼儿不同的审美观和 教育观俗话说,传统的就是经典的,那么如何让身处现代社会的幼儿更内化的接受这些传 统呢?我尝试着在传统音乐模式的架构中适宜的融入现代元素比如:在电视节目中,经常 会出现滚动的屏幕进行“开始一停”的抽奖活动,我就把它嫁接到“对唱”这一环节中, 把汉字放入滚动的屏幕中,调动了每位幼儿的注意力和兴趣,激发了幼儿在对唱游戏中不断 编唱的热情,“开始一停”的呼喊声一直久久地持续着……又如:在“歌唱比赛”这一环 节中,运用了综艺娱乐性节目中命题式的歌唱游戏“动物歌曲接力唱”在游戏挑战中幼儿 调动自身最大的能力搜索自己会唱的有关“动物”的歌曲,已唱过的歌曲后面的幼儿就不能 重复,如果接不上就会被PK下去,如果唱中了老师预先设定的动物,就会成为“幸运儿”, 有权利用“神手”挠大家的痒痒……活动室里洋溢着玩味,幼儿彰显着自己的所能,“尝试”、“自主”、“感受”、“表 达”等《指南》中的词汇在传统民歌和现代游戏的融合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演绎。
追求细节、崇尚细节我要用无数个精彩的细节来充实每一个音乐活动,丰实自己“细 节化的教学智慧”,像灵动的音符般谱写出美丽的乐章!作者简介:黄颖岚,黄浦区荷花池幼儿园教师,大学本科学历从教18年,中学高级 教师,上海市"青年中心组"成员,黄浦区骨干教师,黄浦区后备干部班成员1999年荣获 上海市园丁奖;2003年荣获黄浦区“学习成才奖”;2005年荣获黄浦区中青年教师教学评比 一等奖;2006年荣获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评比一等奖;2006年荣获黄浦区教育系统优秀党 员称号参与编写《多元整合的幼儿活动课程》教师用书;先后录制《成长百分百》、《开心 宝宝》、《摇摇摆摆倒不了》、《我喜欢的儿歌》、《幼儿园歌曲大家唱》等幼儿音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