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预防医学实验报告1500字

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04.39KB
约16页
文档ID:322878049
预防医学实验报告1500字_第1页
1/16

    预防医学实验报告1500字    预防医学实验氯化消毒1. 氯化消毒原理(1)氯溶于水:氯及其氯化物都能水解生成次氯酸Cl2+H2O→HOCl+H++Cl-(2)氯的杀菌作用,次氯酸体积小,不带电荷电,容易通过细胞壁,同时它是一种强氧化剂,能损害细胞膜,使蛋白质、RNA、DNA等物质释放出来,并影响多种酶系统,从而使细菌死亡,氯对病毒的作用在于对核酸的致死性损害2.影响氯化消毒的因素(1)加氯量和接触时间:氯量=需氯量+余氯,需氯量指的是杀灭细菌氧化有机物所消耗的氯量游离性余氯是HOCl和OCl-与水接触30分钟后有0.3~0.5mg/L余氯在饮用水消毒时,要求加入消毒剂后经半小时仍有适量余氯(0.3~0.5mg/L),方可达到消毒目的(2)水的pH值 :HOCl ←→H++OCl(3)水温:水温高,杀菌效果好4)水的浑浊度:浑浊度大的消耗消毒剂的量大5)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l饮水氯化消毒副产物与健康危害?近20年来,人们逐渐发现在氯化消毒的过程中,氯会与水中的有机前体物如腐殖酸、富里酸和藻类等反应生成一系列卤代烃类消毒副产物,其中大部分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的威胁动物实验证明,许多氯化副产物具有致突变性和/或致癌性,有的还有致畸性和/或神经毒性作用。

饮水消毒实验l目的要求?通过本实验了解饮水消毒原理,掌握漂白粉有效氯含量的测定及饮用水消毒方法l一、漂白粉加入量及余氯测定l二、漂白粉有效氯含量的测定一、漂白粉加入量及余氯测定l1.原理:用漂白粉消毒饮用水时,要求加入漂白粉后经半小时仍有适量余氯(0.3~0.5mg/L),方可达到消毒目的l余氯的测定:即在上述消毒水中加入0.1%的甲土立丁(邻联甲苯胺)溶液,水中余氯与甲土立丁(邻联甲苯胺)作用产生联苯醌化合物(黄色),取余氯最适管,计算漂白粉加入量l2.仪器与试剂l25ml比色管一套(5支),比色管架,移液管架,刻度吸管与吸耳球l试剂:0.1%漂白粉标准溶液(1ml=1mg漂白粉) l 0.1%甲土立丁(邻联甲苯胺)溶液l3.测定步骤l(1).将5支比色管,并表明号码,每管中倒入25 ml水样 l(2).用吸管取0.1%漂白粉标准溶液0、0.05、0.1、0.2、0.4ml分别放入各管水中,振摇后静止半小时l(3).在上述各管中加0.5ml0.1%甲土立丁(邻联甲苯胺)溶液,振摇后静止4-5分钟比色l(4).根据下表找出余氯含量最适管,计算漂白粉加入量 l4.计算:漂白粉加入量(g/米3)=余氯最适管中所加漂白粉溶液(ml)/25(ml)水样×1000二、漂白粉有效氯含量的测定l1.原理:漂白粉在酸性环境中能氧化碘化钾析出碘,再用硫代硫酸钠滴定析出的碘量即可得到漂白粉中的有效氯含量。

l2HCl+Ca(OCl)Cl+2KI=CaCl2+2KCl+H2O+I2lI2+2Na2S2O3=Na2S4O6+2NaIl2.仪器与试剂:250ml三角烧瓶1个,100ml量筒一个滴定台、滴定管l1%漂白粉溶液;1:3的稀盐酸;结晶碘化钾、1%淀粉溶液; l0.7%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l4.计算:因1毫升0.7%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相当于1毫克有效氯,故滴定用去的标准溶液的毫升数即10毫升1%漂白粉中所含有效氯的毫克数,亦即每0.1克漂白粉中有效氯的毫克数,即每100毫克漂白粉中有效氯的毫克数滴定用去的0.7%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毫升数,就是有效氯的百分数理:绳 整第二篇:预防医学 6000字预防医学绪论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概念是:“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者是虚弱,而且是要有健全的机体、精神状态及社会适应能力标志着医学模式向生物—生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预防医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和疾病的作用规律,分析和评价环境中的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一门科学预防医学的特点:①预防医学不同于临床医学,其研究对象既包括个体又包括群体,既着眼于健康的人群又着眼于亚健康的人。

②从整体论出发,研究自认和社会因素对人类的身心健康的影响,讨论人类与环境的相互相互依存关系③注重围观和宏观相结合,客观和定量地描述和分析各种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及与心身疾病的内在联系与规律④从群体的角度进行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制定卫生政策,实施社区预防保健,将临床医疗与预防保健相结合,提供社区的预防和干预的卫生服务预防医学的内容:①医学统计学②人群因素(健康教育与自我保健、妇幼卫生、小儿卫生、老年卫生)③环境因素(环境卫生学、劳动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放射卫生学、航空卫生学、社会医学)影响健康的因素:①生物因素②心理因素③环境因素④生活方式⑤社会因素第一章 预防保健策略三级预防策略1、 三级预防的基本内容:第一级预防也称病因预防,是预防医学的最终的最终奋斗目标防治各种致病因素对人体的有害因素作用是一级预防的主要任务;第二级预防称为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尚处于临床前期时做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积极意义是对传染病可及早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治流行蔓延,对非传染性疾病诊断愈早,预后较好;三级预防也称临床预防,预防并发症,后遗症,防治伤残2、 三级预防对医学科学和卫生工作的知道意义① 三级预防为现代科学理论和卫生实践提出了发展方向② 三级预防是建立现代健康观和维护健康的需要③ 三级预防是指导人们认识健康危险因素和制定控制疾病策略的思想武器 ④ 三级预防是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体预防”和“群体预防”关系的理论基础第三章 疾病预防与控制1、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一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2、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3、传播途径:①经空气传播②经水传播③经食物传播④经接触传播⑤经土壤传播⑥医院性传播⑦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⑧垂直传播4、潜伏期流行病学意义:①判断患者感染时期追踪传染源,查明传播途径②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和医学观察的期限③确定免疫接种的时间④评价预防措施的效果⑤影响流行特征5、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策略:①预防为主②加强传染源的监测③建立传染源预警制度④加强传染病预防控制管理⑤传染病的全球化控制6、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策略:①管理传染源,对患者和病毒携带着要求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积极治疗患者甲类传染病,要求城市须在2小时之内上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农村不得超过6小时②切断传播途径,由于各种传染病的传染途径不同,故采取的措施也各不相同③保护易感人群,可通过营养和锻炼身体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也可通过预防接种提高人群的主动或被动特异性免疫7、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①建立完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与职责②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③规范医院感染的监消毒测(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环境卫生学监测)④控制医院感染的具体措施(及时报告与控制、消毒灭菌与隔离、加强抗感染药物的应用的管理、其他)。

8、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共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共健康的事件第四章 人类与环境1、 环境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中可影响人类生活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人类是自然的产物,但人类的活动可影响自然环境2、 人类环境的分类:①自然环境②社会的环境③生活环境3、 人类与环境之间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①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人类对环境的依耐性、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②(资源环境锐减危机人类生存、有害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4、 环境污染时指人类活动使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人类的正常生活条件的现象5、 环境污染的来源:①生产性污染(废气、废水、废渣)②生活性污染(废气、污水、垃圾、噪音)③交通性污染④其他6、 污染物经生物体吸收后可在其体内积累,并通过食物链进一步富集,使得生物体中该污染物的含量明显高于环境中该物质的浓度,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集7、 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①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特点(广泛性、多样性、复杂性、长期性)②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危害(直接危害:急性危害、慢性危害、远期危害;间接危害: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8、 环境污染与公害:①公害与公害病②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第五章 生活环境与健康1、 紫外线的生物学作用:紫外线A可促进色素沉着;紫外线B可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而具有抗佝偻病和红斑作用;维生素C有极强的杀菌作用,但是也可损伤正常细胞。

2、 大气污染系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是某些物质排入大气,对人体健康产生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①直接危害(急性中毒、慢性炎症、变态反应、致癌作用、非特异性疾病)②间接危害(影响微气候和太阳辐射、形成酸雨、产生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3、 了直接或者间接地危害4、 大气污染物的来源:①天然污染②人为污染(生产性、生活性、交通运输、农业活动)5、 室内污染物的主要危害:6、 水源种类:降水、地表水、地下水7、 水体富营养化:湖水对有机物质的自净能力较弱,过多含磷、氮的污水排入湖泊、水库时,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形成水体富营养化8、 饮用水的基本卫生要求:1)流行病学上安全2)感官性状良好3)化学性状良好,不含任何有害化学物4)水量充足,取用方便9、 饮用水的净化和消毒:(1) 净化:饮水净化的目的是改善水的物理性状,去除悬浮物质和部分病原体2) 氯化消毒:氯化消毒的目的是为了杀灭水中的病原微生物影响氯化消毒的效果的因素有:①加氯量②接触时间③水的PH值④水温⑤水浑浊度⑥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10、 介水传染病的流行特点:水源一次大量污染后,可致爆发流行,病例大多集中;病例的分布与供水范围的一致性;清除水源污染,疾病的流行能迅速得到控制。

11、 汞和甲基汞:例:日本水俣病事件;发生原因:排入海湾的含汞废水经过生物转化,形成甲基汞被鱼虾和贝类富集,通过食物链引起人中毒或死亡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可通过胎盘屏障12、 有机质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13、 土壤污染: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排入有害物质进入土壤中,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人畜健康的现象,称为土壤污染14、 土壤污染的三种形式:1)气型污染2)水型污染3)固体废弃物型污染第六章 生产环境与健康1、 职业性有害因素:在这些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成为职业性有害因素2、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致病模式:个体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职业性外伤职业性有害因素 作用条件3、 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害包括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和职业性外伤4、 职业病: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并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称为职业病5、 职业病的特点:①病因明确②病因大多数可定量检测③在接触同样的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职业人群中,有一定数量的人发病④如能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预后较好。

⑤大多数职业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办法职业病的诊断应当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职业病诊断机构承担6、工作有关疾病:(1)工作有关疾病的特点:①工作有关疾病的病因是往往是多因素的,职业性有害因素是该病发病的诸多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因素;②由于职业性因素影响,促进潜在疾病暴露或病情加重;③通过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和改善工作环境,可减少工作有关疾病的发生;④工作。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