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喻文化视域下的新型师生关系研究摘 要: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后喻文化也迅速地挤占了我们的 生活空间在后喻文化时代,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发生了巧妙变化,呈现出一些 全新的特点,如果我们置Z不理教育教学将而临重大损失后喻文化时代师生关 系的重构要求我们树立起共同成长的师牛观、教学相长的教学观和以生为本的育 人观,从而促进教育教学的良性发展关键词:后喻文化视域;师生关系的变化;新型师生关系的重构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世界进入了一个以知识创新为特征的“学习型社会” 尤其是新的文化传承模式的出现,使传统的教师权威正在被消解,学校传授知识 的方式和教育的主客体关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重构师生关系成为一个 亟待研究的新课题什么是后喻文化“后喻” 一词是由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米德1970年在其名著《文化与 承诺》一书中首先使用并加以具体阐述的她在书中认为,当今世界代与代Z间 的孑盾和冲突,不是来白于社会和政治方面的羌异,也不能归咎于它们生物性的 不同,而主要导源于文化传递方而的差异她从文化传递的角度,将人类社会由 占至今的文化分为三种基本形式::“而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所谓的 前喻文化,主要就是指晩辈向长辈学习;所谓并喻文化,,主要就是指晚辈和长 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Z间;所谓后喻文化主要就是指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 习”。
①米徳进一步指岀,在急速变迁的社会推动下,新的文化传承模式代替旧的 有着历史的必然性,这就是知识更新换代的异常迅速和年轻一代成为社会的主 导而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精力旺盛的年轻人利 用现代传媒获取知识和信息以及利用高科技创造大量的社会财富,也就意味着 后喻文化时代在全球范围内的来临米徳的后喻文化理论对后来冇志于研究“代 沟”问题和反向社会化题的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Z后不久,社会学家查尔 斯•赖克在其著作《美国的返青》中捉出“第三意识”理论,,充分肯定了年轻 一代在新时代中的历史作用在国内,改革开放伊始,,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 我国社会的现代转型,部分学者也开始注意到传统的教冇者和被教冇者的位置变 得模糊甚至颠倒的现象学者周晓虹提出了 “文化反哺”的概念,,并将Z定 义为:“在急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 收的过程”②“文化反哺”的过程也即反向社会化的过程,即传统的受教育者 对教育者反过来施加影响的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化过程放眼当今,年轻人对成 年人的“反哺”是多方面的,不仅涉及到文化的表层,,如流行时尚和新器貝的 使用,也影响到成年人价值观的判断和生活方式的选择,甚至对某一时期的社会 风气也会产生某种影响,因此,“文化反哺”也是后喻文化时代的最基木特征。
二传统文化视域下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一)、师生地位的不平等,制约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在传统文化的视域中教师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是权威这样使教师在教学活 动中总是高高在上地俯视学生,充当着教学活动的主宰者,课堂的话语权始终被 牢牢地掌控在教师手中,学生处于受支配的地位,在教学活动中没有了话语权 师生之间缺乏基木的互动和对话,课堂教学常常是一种灌输式的知识传授在现 在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仍然采取“满堂灌”、“一言堂”式传统的知识传授方 式,这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完全没有话语权,这样的教学不 利于拓展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 作用,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只能靠 机械记忆和意志力来维持高质量的学习,很难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二)、师生之间缺乏交流,感情淡薄传统的教育强调教学活动的秩序性、理智性、制度性,因此,教师和学生Z 间的交往主要也体现在课堂上的合理交往以及知识上的交往,这很大程度上形成 了学生和教师Z间形式化的联系,缺乏一种情感的联系现目前,很多学校的教 学仍然处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当然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也仍然停留在传统状 态上,教师和学生Z间的交往不多,而凡主要还集中在“教”和“学”的过程中, 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仅仅是一个课木的传话者,把知识照木宣科地传授给学 生,只是注重口己在课堂中的核心地位,不注重学生的切身体会,不重视对学生 进行思想詁德教育以及对学生情感个性方面的全面培养。
教师上课来讲授知识, 下课拿着课木走人,很少能在教学活动中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与学 生打成一片,更缺少与学生促膝谈心的机会,这样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学生和 教师Z间感情淡薄三后喻文化视域下师生关系的变化(一) 、由教师主导到平等对话随着后喻文化吋代的到来,人们对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以及互联网的广泛应 用,使传统的师生关系发生了变革性的变化学生们已不能满足来自于教师的相 对稳定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开始借助强大的网络搜寻自己想要的学习的知识,开 始运用全新的方式和手法学习知识作为社会中的人,处于教学活动中的教师和 学生,他们在地位是平等的,有着相同的话语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 作为完整的人进行交往,不存在地位上的谁高谁低、谁强谁弱,尤其是教师,必 须尊重学生,保障学生应有的权利,使其能以与教师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过程后喻文化吋代强调师生之间的心灵对话,注重情感上的交流正如德国哲学家 雅斯贝尔斯所言,大学的任务主要是教学和研究学问、生命的精神交往、培养学 生以及学术创新③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学生的需要、情感等特质应该被置于重 要的位置上,同吋教师也耍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地位,敢于向自己的学生学习, 创设一个良好的平等对话的环境。
二) 、由控制屈从到尊重理解传统的教师权威的形成是建立在以“控制”与“服从”为机制的师与生的纵 向人格隶属关系Z上的,在外力的威慑下,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则唯唯诺诺,在 这种状况下“屈从”、“伪从”居多,虔诚于心的“信从”居少因仏 此种权威 机制消解了学生的主体性师生Z间归根结底是一种交往关系,而交往小追求的 应是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如果教育家希望从 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就必须先从一切方面去理解人\这说明理解不仅是教育 的基础,也是师生Z间和谐相处的基础原苏联教冇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师 生Z间是一种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④这一切说明教师只冇尊重、理解学生,重视学生的意见,关注学生的情感波 动,适时给予学生鼓励和关爱,才能使学生信任教师,愿意向教师敞开心扉后 喻时代,高校教师理应适时调整心态,改变形彖,把学生当成与自己平等的公民, 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以自身的才识和智慧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为学生的发 展竭尽心力同样,学生也应尊重教师,对教师冇礼貌,理解教师,主动支持和 协助教师开展工作,虚心接受教师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获得最大的满 足,使其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三)、由疏离对抗到合作共享长期以來,随着教育的功利性和高等教育经济功能的增强,师牛关系更多地 被打上了社会世俗的烙印,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认同感普遍缺乏,致使师生关 系进一步疏离与僵化,亲近与契合感荡然无存,甚至出现对抗与暴力的倾向在 后喻文化吋代,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绝对权威者,只能说其在某一方面较学生有优 势,学生在很多方面比教师有着更为惊人的学习潜力因此,在师生交往中,教 师和学生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接受者的关系,而是一种共同学习、相互影响的 合作互惠关系后现代思想家多尔曾指;ll:"这种关系将较少地体现为有知识的 教师教导无知的学生,而更多地体现为-•群个体在共同探究有关课题的过程中相 互影响”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教学过程的主宰,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 引导者,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同时,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和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 性,使教师和学生相互促进,共同进步一)、携手共进的师生观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木的关系之一,涉及到师与生、教与学、知识传 授与人生引导等诸多方面网络的普及使得信息的传递不再受到限制,学生获取 知识的渠道大为拓宽,教师垄断性占有和使用知识资源的状况不复存在,“在后 喻文化时代,教师作为学生的重要他人的传统教师权威止在消解”⑤,学生的主 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师生关系得以重新建构,形成了 “我一你”型师生关系, 师生Z间亦师亦友、平等对话。
教师不再是外在于学生生活和教育情景的专制者, 而更多是内在于情景的领导者,是学习者团体中一个平等的成员,成为“平等中 的首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简单的控制与服从的关系,而是基于知识而形 成的交往关系,民主、和谐、平等成为其核心特征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的角色需要转变首先,要重塑道德权威教师 传统权威的形成主要依赖于教师是“道”的化身这一工具性逻辑,而非教师本身 的木体性价值后喻时代教师要想成为学生情感、意志、价值理念形成的领路人, 应以自己的爱心、同情心等高尚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精神的感召和灵魂的震 撼,从而塑造学生完美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同时,教师要做道德的楷模,弓I领 社会主流价值并示范社会规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有效引导学生健康 成长其次,耍重建知识权威为此,教师应做到以卜三点:一、应突破“传道、 授业、解惑”的角色定位,由传统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 者和启发者二、应作为倾听者、交谈者和对话者,而不单单是一个讲解人文 化反哺,将会使师生有更多的共同话题,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通过对话,学生 的老师和老师的学生Z类的概念不复存在,一个新名词产生了,即作为老师的学 生或作为学生的老师。
在对话过程中,教师的身份持续发生变化,时而作为一个 教师,时而成为一个与学生一样聆听教诲的求知者,学生也是如此,师生共同对 求知过程负责平等对话关系在教师和学生Z间形成了一种民主气氛,从而有利 于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思想交流三、教师和学生应共同成为课程的开发 者,而不单单是课程的实施者要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选择和开发教学资源, 设计多种教学活动,拓展学习空间,加强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的联系二) 、教学相长的教学观真正的教学活动是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让学生挖掘自己的潜力而 实现掌握知识的一种双边活动,不再是输与吸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职 能应该从传统的“教”转向“导”,应帮助学生建构他们的信息体系,使学生不 断开拓创新,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后 喻文化更加注重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学习,强调民主和平等对话古人云:“圣无 常师这是后喻文化思想在教学活动中的充分体现教师亦可以向学生学习, 共享共创,教学相长共享是教师与学生共同体验和分享教学中的欢乐、成功、 失望、不安;共创是教师与学生在相互适应的基础上互相启发,不断深化师生的 认识共享共创的结果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
教学活动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 都具有个体生命价值,其中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这种生命活力只有得到有效 开掘,才能真正冇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后喻语境中话语权的转移将成 为师生关系向平等、民主型迈进的重要途径,网络应该成为教师与学生相互沟通 的平台,曲此建立起“你一我”对话式双主体关系,利用情感交流的动力机制, 在教育活动中建立一种超越代际的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三) 、以生为本的育人观教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而发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教学活 动的主体,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一切教学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学生 的成长,所以在后喻文化视域下我们要冇“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在资讯飞速发 展的现代社会里,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已经变得丰富多彩,他们通过对这些信息 的阅读有了 a己的见解和认知,可以说处于教学活动中的学生很多时候已经不再 是一张未经汩染的口纸,如果我们忽视这些至关重耍的环节学生很难认同教师的 观点,一味的“传授”、“填鸭”势必导致教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