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2. 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3. 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4. 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教学重难点】1. 学习本文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2. “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课时安排】2课时预学案一、识记字音载舟覆舟( ) 求木之长( ) 浚其泉源( ) 忧懈怠( ) 壅蔽( ) 宏兹九德( ) 黜恶( ) 谬赏( ) 鸣琴垂拱( ) 塞源而欲流长( ) 二、整体感知阅读文章,概括文章各段主要内容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启学案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1.导入新课讽谏帝王,是件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徵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魏徵在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章吧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多媒体显示) 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现在河北省晋县)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少年孤贫,有大志隋未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太宗即位,授以谏议大夫由于他生性刚直,善于直言诤谏,竭诚以事太宗,因此深得信任唐太宗“数引徵入卧内,访以得失”魏徵一生先后上书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被采纳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己,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这足见魏徵在当时的影响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开始对百姓作威作福起来尽管“百姓颇有怨嗟之言”可是这声音早被朝野上下歌功颂德的欢呼声淹没了。
正直的魏徵对此深感担忧,贞观十一年(637)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内他一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治《十思疏》便是四疏中的一篇,阐明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据说太宗看到奏疏后非常感动,于是写了《答魏徵手诏》,称赞他“诚极忠款,言穷切至”,表示从谏改过 3.检查预习:通过投影,检查字音4.解题谏:规劝 十思:十条值得思考的情况 疏: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 衔接语:魏徵向太宗规劝了十条值得思考的情况,那他为什么,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呢,我们先了解一下背景 二、合作探究1. “疏”是古代臣属向皇帝分条陈述奏议的一种专用文体在诵读的基础上,试着总结这篇文章里魏徵向唐太宗提出的主要奏议明确: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修生养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2.试着分析作者的进谏思路明确:本文意在劝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为达到此目的,作者反复申述论说先以比喻推理出之,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深入浅出;继以历史经验验证之,证明德义的有无关乎人心背向和政权安危,振聋发聩;再以具体做法结之,指明实现理想政治的正确途径,语重心长。
全文思路严谨,论证有力,令人信服结构如图根本固则木长现实要求: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泉源浚则流远 德义积则国安↓ 历史经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竭诚待下取之易 纵情傲物守之难↓ 政治理想: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三、精讲点拨1.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2. 衔接语:魏徵是一代名臣,他的治国境界是什么?(学生答:文武并用,重拱自治),君王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做到什么?(十思) ① 投影出了十思内容,学生集体朗读② 提问,十思侧重于规劝皇帝不要做到什么?对我们有无启发?衔接语:作者提出的十思,语语坦诚、字字惊心,太宗之所以最终能接受践行,并不仅仅是魏徵的赤胆忠心,更由于他巧妙的思路与说辞,他在一、二段已为十思铺平了道路2.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师生讨论探究必浚其泉源(浚: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固: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特殊句式 : ) 提问:文章是怎样引出话题,提出了什么观点?明确:文章开篇连用两个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
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四、巩固练习思考:第一段中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运用什么方法提出的? 第二课时一、自主学习课文2、3小节词语解释 承天景命(景: ) 虽董之以严刑(董: ) 能克终者盖寡(克: ) 将有作(作: ) 则思谦冲以自牧(牧: ) 则思慎始而敬终(敬: ) 则思正身以黜恶(黜: ) 简能而任之(简: ) 信者效其忠(信: )以: 1.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 2.虽董之以严刑( )3.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所: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 盖: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而: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 古今异义1.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古: 今: )2.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古: 今: )3.凡百元首 (古: 今: )4.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 今: )词类活用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 )2.则思江海下百川 ( )3.宏兹九德 ( )通假字(指出通假字,并写出本字)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 ) 特殊句式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 )二、合作探究提问:第二小节中,作者概括了一条什么普遍规律?明确: 借鉴古人论述,将君与民关系比作水与舟,多方论证居安思危重要性,切中要害、令人警觉,那么如何居安思危呢?顺其自然的作者提出了十思。
学生分析教师总结,本文思路:思路清晰,先说人君当思,为何要思,后谈思什么,环环紧扣,也把魏徵高超的讽谏艺术体现的淋漓尽致朗读第三段,思考:本段作者提出了“十思”的内容,它们各有什么侧重?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是什么?分析:本段提出了“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其核心内容是正己安人,但具体又有所侧重知足”“知止”是戒奢侈,如喜好器物美色,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等;“谦冲以自牧”“江海下百川”是戒焦躁,劝皇上要恪守职务,不骄不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三驱以为度”“慎始而敬终”是戒纵欲,劝皇帝不要放任自我,不要怠惰,而要勤勉政事;“虚心以纳下”“正身以黜恶”是戒轻人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无因喜以谬赏”“无因怒而滥刑”是戒赏罚不公,劝皇帝罚要有尺度,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颇十思”就是十条劝诫,语语坦诚,字字惊心 文章最后,作者从正面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同时阐明了自己理想的政治境界:“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三、精讲点拨分析文章写作特色1.鉴赏高超的劝谏艺术:①从思路上看,妙在何处?(先深入浅出分析思之重要而后投十思,易接受) 教师分析:其实联系到我们的写作,那就是不一定要开门见山,而荡开一笔,打伏笔,蓄势,则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②从文章的用语上能否分析一下作者的高妙之所在? 明确:下愚、明哲、臣闻(而非臣以为)(魏徵在讲谏时,有着清醒的头脑他虽然知道太宗是很懂得“忠言逆耳利于行”的但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他没有因太宗对自己的赏识而得意忘形仍是坚持一贯的谨言慎行文中语言真诚谦虚,委婉而又通达,合情而又合理,极富艺术魅力,难怪唐太宗会从善如流呢 2.思维拓展当今社会,我们虽然政通人和,国富民强,但也存在一些骄傲忘本的人民的父母官们,他们用自己腐败的双手写下了共和国最不协调的音符,请同学们试举一些例子,而后根据存在问题也给他们写上几点值得思考的问题四、巩固检测1、集体朗读第2段,思考:本段中作者概括了一条什么普遍规律?阐述了什么观点?从哪个角度论证的? 2、 “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十思各从哪些角度去谈论治国之道? 3.找成语,学典故 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成语,不少于三个,并解释。
明确:(1) (2) (3) (4) (5) 测学案 一、文本复习 1.下列加粗词语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浚其泉源(jùn) B.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yōng) C.则思正身以黜恶(chù) D.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buō) 2.下列加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