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2年从“琴瑟”和“钟鼓”析《关雎》的创作代和文化意蕴新编

泽玥15****2海阔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1.54KB
约3页
文档ID:244599221
2022年从“琴瑟”和“钟鼓”析《关雎》的创作代和文化意蕴新编_第1页
1/3

从从“琴瑟琴瑟”和和“钟鼓钟鼓”析关雎的创析关雎的创作年代和文化意蕴作年代和文化意蕴 叶玮松 摘要:诗经周南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关雎中的“琴瑟”和“钟鼓”两个意象,一方面体现了这首诗所反映的文化场景,也对考证关雎诗旨以及创作年代提供强有力的证据本文从关雎资料长编的角度入手,梳理各代各家的注释并加以分析考证 关键词:琴瑟;周公之琴舞;钟鼓;文化意蕴 一、“琴瑟”的起源考证 关于“琴瑟”的起源,古人认为十分久远,先秦世本说“宓羲作瑟”“神农作琴”,(1)说文:“琴,禁也神农所作2)“瑟,庖牺所作弦乐也3)后之学者多赞同这样的说法,乃至明朝冯复京六家诗名物疏也征引此观点但是郭沫若先生认为文献记载存在伪造他在十批判书有“琴瑟是西周末年由外国传来的新乐器,颂中祭神乐器无琴瑟,风雅中虽见琴瑟使用,而是用于燕乐男女之私,足见这类乐器不古,没有资格供奉宗庙鬼神4)若如郭先生所说,“琴瑟”由外传入中土,在中国传播时间不早于西周,因此,关雎成篇亦在春秋战国时期,关雎所表达的诗旨也不应追溯到周文王、太姒时期,民间婚恋爱情说似乎更为可靠 從出土文献看,清华简中有周公之琴舞一篇,周公之琴舞主要内容是周公和成王的诗。

在整理的清华简中就有“周公(作)多士,敬(儆)怭(毖),(琴)(舞)九絉5)这样的文字,这就证明出“琴瑟”在西周时期产生,且用于宫廷舞乐在“三礼”中,仪礼公认成书最早,从仪礼各篇目“琴”与“瑟”的数量对比看出“瑟”产生较早,多用于宫廷雅乐演奏,但在诗经中凡是说到琴,很少有单独演奏的例子,琴瑟多合奏,因而生发比喻男女之情,于是“琴瑟相和” 综上浅析,且根据后文“钟鼓乐之”推断,“琴瑟”也产生于西周时期,上古传说在出土文献中得到了部分验证,且“琴瑟”可用于宫廷礼仪场合的演奏,但是由于“瑟”的使用多于“琴”,且“琴瑟”合奏具备音律的和谐性,因此引申表达男女情爱对“琴瑟”的探讨,也为关雎诗旨的研究提供佐证,关雎的诗旨也不仅仅表达民间的情爱,更具备一定的政治、宫廷性 二、“钟鼓乐之”论析 “钟鼓”与“琴瑟”相应,且在诗经其他篇目中多次出现梳理各家注解,同样可以从直接解说诗旨,直接名物训解,以及和琴瑟互训共同表示同一诗旨三类如附表) 根据附表对于“钟鼓”的归纳,可以发现“钟鼓”产生较早,在使用时多为正式场合甚至宗庙祭祀活动,是一种雅乐和官方承认的演奏形式从各家注解当代整理看,关雎中的“钟鼓”亦有仪式感,象征美好和盛大,从一方面也佐证了“琴瑟”的仪式性。

三、从“参差荇菜,左右芼之”(6)看关雎文化场景 通过系统梳理这句话的各家注释,可知各家集中在对“芼”的具体训解上,差别不大部分注家将“芼”与诗主旨联系起来而不作字词的直训,部分注家将此句与“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连在一起作注,意在表明男女间一种和谐的场景 (东汉)郑笺:后妃既得荇菜,必有助而择之者7) 按:毛诗传笺所反映的文化场景是宫廷化的呈现,是一种宫廷宴会其乐融融的画面这里将关雎中的女子细化为王室宫中的妃嫔,“芼”更能体现后妃贤惠的淑德,一方面强化了“琴瑟”和谐的场景,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钟鼓”体现的王庭聚会的后妃相助的场景 (唐)孔疏:释言云:“芼,搴也孙炎曰:“皆择菜也某氏曰:“搴犹拔也郭璞曰:“拔取菜也以搴是拔之义史记云“斩将搴旗”,谓拔取敌人之旗也芼训为“拔”,而此云“芼之”故知拔菜而择之也1) 按:相比于毛传和郑笺,孔颖达的正义更多了集解的性质并未涉及此句所述的背景,偏向于词义训诂与本诗其他的疏文形式有不同 (宋)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董氏曰:芼则熟而荐也传曰:芼以姜桂2) 按:自宋代朱熹开始,“芼之”多了“荐”“调和”两重含义在词义上引申性增强了究其原因,也是对于关雎主旨的把握出现了变化,宋代重理学。

关雎在爱情主旨外被赋予了更多符合官方正统的价值观 (元)许谦诗集传名物钞:三章谓据今始而得言,下云:则当采择,烹芼,则当亲爱、娱乐3) (清)李光地诗所:芼者,得而择之也琴瑟者,堂上始奏工歌之时也钟鼓者,堂下交合乐之时也友者,如琴瑟之同调始合而和也乐者,如钟鼓之宣畅,既和而怙欢也4) 按:李光地的注解更有宫廷的气氛,原因在于李光地为康熙时期的宫廷学者,曾参与修撰御纂朱子丛书,可见其视野与注释的基本思路就是宫廷上层化的因此他笔下的关雎也是反映宫廷庙堂场景的 综上所述,一句“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展示了两幅不一样的文化图景,一幅是歌颂后妃贤淑展现宫廷宴饮的场面一幅是男女爱情,举案齐眉两幅文化图景的背后也是关雎爱情说和美喻说的两大诗旨和重朴学训释和理学精神两大经学流派结合上文“钟鼓”与“琴瑟”的产生时间和背后的文化意义,本文更倾向于“政治美喻”之说,强调上层宫廷一种和乐的氛围,因为孔子删定诗经,诗经也作为孔子赋予时代学子的“当代文学”著作,删定和选为“教材”的背后寄托了孔子对于和谐政治环境的向往,也对孔门学子提出了重建政治秩序的期望。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