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析《黄帝四经》与《老子》的不同之处

ss****g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7.50KB
约7页
文档ID:283049512
浅析《黄帝四经》与《老子》的不同之处_第1页
1/7

浅析《黄帝四经》与《老子》的不同之处摘要:黄学的核心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清静无为,在政治上表现为不 干涉主义或少干涉主义,与老子思想基本上等同,故称黄老之学统属道家 学说其实黄学与老子Z学有很多不同之处,黄学发展丰富了老子Z学,本 文就此对黄学和老子之学的不同作简要分析关键词:黄学;老学;道德;法治;无为;有为《黄帝帛书》于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全书由《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四篇组成经唐兰先生考定,它就是《汉书?艺 文志》所记载的《黄帝四经》[1]四篇帛书正是一汉初风行一时的黄老 合卷的形式抄录在一起的赵吉惠先生认为《黄帝四经》应为战国中期以 前的作品并作了如下儿方面的考证:(-)“黄老之学”产生于商鞅、申不 害、韩非Z前,从《史记?乐毅传》关于传“黄老”世系Z记载可以推断出, 新出土的古本《文子》也可推断“黄老之学”产生于战国中期以前,同时《韩非子?解老篇》的体例及所征引材料也可以卬证;(二)《十六经》的 文字内容反映着战国中期以前的历史面貌,古代学术自战国初期即已显露“综合”之势⑵陈鼓应先生说,《四经》引用《老子》的词字、概念, 多达170余处[3]这说明《四经》的大部分思想源于《老子》的思想。

西汉人每每以“黄老”并举,可以看出黄老的相似性和相联系性传统学 术认为认为:道家学派内部分两支,一支是“老学”,另一支是“黄学”黄 老之学,就是黄帝之学和老子之学的和称黄学的主耍经典就是《黄帝四 经》事物没有绝对的相同,黄帝四经和老子思想尽管有很多相同之处,但 是它们仍然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本文将从从多个角度来浅析《黄帝四经》 和《老子》的不同点一、 道解读的社会倾向化“道”这个概念在《老子》中指是世界万物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 [4]同时老子也主张“人道”法“天道”(《老子?二 十五章》)道的含义主耍在于哲学意义层面上,但是《四经》中的“天道” 常常具化为“人道”,表现出经世致用向社会化倾向现从《黄帝书?经法》 试举几例:“故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废也故能口引以绳,然后 见知天下而不惑矣天地有恒常,万民有恒事,贵贱有恒位,畜臣有恒道,使民有恒度故唯执道者能上明于天Z反,而中达君臣Z半,密察于刀物Z所终始, 而弗为主引绳知天下”,“上明于天”,“中达君臣”,“密察于万物”以及 “贵贱、万民、畜臣”等词语的使用,明显看出“道”的社会化倾向,在《黄 帝四经》还有人量的关于雌节、刚柔、争与不争等问题的论述,这些也都 表现出对社会强烈关注的意识。

二、 由“德”演化成的民本思想 老子没有直接为“德”下定义,但是对德还是有相关的论述,“上德不 徳,是以有徳……故失道而后失徳……” [5] “失道”而后就“失徳”,可 以看出“德”是紧随“道”的,是属于道的,因此《韩非子?解老》曰:“道 有积而德有功,德者道之功《黄帝四经》中对“徳”作了解释为:“徳者,爱勉之也《经法》) 徳有仁爱和勉励两个意思,突出表现就是“亲民”、“爱民”,如:“吾畏天爱地亲(民),□无命,执虚信吾畏天爱(地)亲民,立有 命,执虚信吾爱民而民不亡,吾爱地而地不兄(荒)吾爱民□□口□□口 □ □死,吾位不口吾句(苟)能亲亲而兴贤,吾不遗亦至矣《黄帝书? 十六经》)这段文字中数言“亲民”、“爱民”而且也提及“亲亲”、“兴贤”,显 然,黄老道家认识到为了缓和社会阶级矛盾,必须亲民爱民,施行仁政而 且《黄帝帛书》将“畏天”、“爱地”、“亲民”三者相提并论,可以看出黄 老的民本思想《管子?心术》说:“徳者,得也得也者,谓英所得以然也在《黄 帝帛书》中,德也有此层意思,就是“得”如《黄帝书?经法》曰:“一年从其俗,二年用其德,三年而民有得,四年而发号令二年“用德”而三年“民有得”,“民有得”正是君主“用德”的结 果。

何谓“有得”?《黄帝书?经法》接着说:“有得者,发禁弛关市之征也 也就是采取开放禁令,放宽关隘集市的征赋等政策,还利于民,增加老白姓 的收益实行富民政策当然《黄帝书》更强调农业为根本,“人Z本在地, 地之本在宜,宜之生在时,时之用在民,民之用在力,力之用在节知地宜, 须时而树节民力以使,则财生赋敛有度则民富……[毋]苛事,节赋敛, 毋夺民时,治之安《黄帝书?经法》)按土地状况,适时种植合适的植物,并有节制地使用民力通过减少苛 捐杂税、薄收赋敛來增加人民的收入总之,就是要通过这些“德”的具 体措施使人民有所“得”这样的政治也就是所谓的“徳政”要实现“治安”、“民富”的“徳政”,统治者还应该具备内在的“徳 行”,否则,“德政”就是一句空话因此《黄帝四经》中对统治者提出了 要求,主张节俭省欲,反对纵欲和敛财天下有参(三)死:忿不量力死,嗜欲无穷死,寡不避重死《黄帝 四经?称》)由上述可以看出,《黄帝帛书》中,“德”与“民”始终是联系在一起 的讲统治者的仁德是为了实行德政,为了亲民爱民,了减少民怨同时也是 用德来约朿自己的行为,提高统治者的道德标准因此,重民思想成了黄老 道家“德”的重要内容,这是对老子“德”思想的丰富与发展。

三、法治思想的凸显《老子》讲道而不讲法《老子》的道完全是自然主义的,即所谓“道 法自然”,反对任何人为《黄帝四经》直接强调法是从道中产生的,法是 判断是非、得失、曲直的标准法”也由一般的法则,明确地变为特指社 会的“法度”,如“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黄帝 四经?经法》)并且没有法就没有标准,社会就容易发生混乱,所以“法度者, 正Z至也”,“刑名立,则黑白Z分己” “是非有分,以法断Z[6]从上部 分论述可知,《黄帝四经》不但重德,也重视法和刑但是,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四经》虽重法治,但并没有走向极端,而是 主张“先徳后刑”,《黄帝四经》提出“阴阳刑徳论”,从天道的角度找出 “先德后刑”的理论依据,将刑德与天道、阴阳结合起来,从而将刑德学说 提高到了自然哲学的高度《黄帝四经?十六经》曰:“刑晦而徳明,刑阴而徳阳,刑微而徳章 刑与阴、德与阳、刑德与阴阳两两对应起来,形成了所谓的阴阳刑德观 又因阴阳离为四时,所以刑德与四时也有了一定对应关系,这就是《黄帝四 经?十六经》中所说的:“春夏为德,秋冬为刑按照四季顺序,春夏在秋 冬之前,故春夏的“德”也应秋冬的“刑”之前,因此先德后刑。

四、无为思想的丰富《四经》的无为思想,源于《老子》无为思想是道家一种颇具特色的 政治思想,《老子》的无为是“道法自然”的任其自然,是没有什么前提条 件的,在政治上要求绝对的口由,反对任何干预认为名、物是对人的自然 本性的违背,主张君主无为、无名,使人民在纯粹自然、素朴的状态下获得 生命的自由自在的展开,不干涉百姓自由生产生活,最终达到无为而治《黄帝四经》也主张无为,在这一点上与《老子》是相通的但仔细加以 分析,对于无为的论述,《四经》与《老子》还是有所区别的现作简单分 析:《黄帝四经》要求人们积极有为,承认人的伟大作用,人是可以胜天 的:“天制寒暑,地制高下,人制取予《黄帝四经?称》)“人强胜天,慎 避勿当天反胜人,因与俱行先屈后伸,必尽天极,而毋擅天功”(《黄帝 四经?经法》)而口《黄帝四经》认为,该争的时候就应该该争,如果该争的 不去争的话,这就会遭受天地的惩罚可作不作,天稽环周,人反为客静 作得时,天地兴之静作失时,天地夺之《黄帝四经?经》)“黄学”非常重视统治者的作用,其大量篇幅都在探讨如何做一个积 极有为的领导者,治国治民,改善社会这些我们可以从《君正》《亡论》《正 乱》《顺道》《前道》等篇目中看出。

《四经》在政治上要求徳政,个人要求 有为,但是《黄帝四经》虽然强调人的积极有为的努力,但是这不是其最终 的目标,其最终目标仍然是“无执也、无处也、无为也、无私也是故天 下有事,无不自为刑(形)名声号矣” [7],因此,尽管两者都强调无为,但 《四经》的无为却是有前提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百姓能够幸福生活,安分 守己,从上到下各自负起自己应尽的责任,进而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一 种和谐,最终君主“无执”、“无处”、“无为”因此它是从积极统治天下的 前提下提出来的政治哲学,不是《老子》那样绝对的无为而一且也不是离 开现实的无为,而是深入现实人事的无为,在的顺序上与《老子》有所不同从《四经》的整个思想來看,它是重视人为的作用,更为重视改造社会 因此,《四经》与《老子》的思想可以说有同更有异所以说,它们不是相 同的道家,而是道家中两个学风不同的流派在某种意义上说,《四经》所 代表的黄学是介于道家和后期法家之间的一种过渡,因此,司马迁认为,集 法家大成韩非的法家思想一一“其本归于黄老 [8]参考文献:[1] 唐兰•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朴佚书的研究附录二〈老了〉 乙本卷前古佚书释文[J]•考古学报,1975, (1).[2] 赵吉惠•关于“黄老之学”、〈黄帝四经〉产生时代考证[J]・东北师 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7, (3).[3] 陈鼓应•先秦道家研究的新方向:从马王堆汉墓帛书〈黄帝四经〉 说起[J] •管子学刊,1995, (]、2).[4] 《老子?四十二章》・[5] 《老子?三十八章》・[6] 《黄帝四经?经法》.[7] 《黄帝四经?经法》・[8]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