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三年级下册典型错例

枫**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2.01KB
约9页
文档ID:390618963
三年级下册典型错例_第1页
1/9

三年级下册典型错例采集样本 24 错误率 33.3% 采集者 季赵璐 采集学校 诸暨浣纱小学错题来源 浙教版数学书P63 题型 基本 √ 时机 课时 √ 课型 新授课 题目出处 《练一练十》第7题 综合 单元 练习课 √相关知识 两位数乘两位数 拓展 总复习 复习课 知识属性 陈述性知识( ) 程序性知识(√ ) 策略性知识( )教学简述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虽然在乘法进位的方法、笔算的顺序和数位的对齐方面已有了一定基础,但计算作为最根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该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典型错题 题 目:计算下列各题67×38 85×26 49×27学生错解:67 67×38 ×38536 536201 191737 2446◆原因分析 1.孩子没有真正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算理在个别小朋友的错误解题中,我们看到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都是不正确的,之所以会发生这种错误,主要在于学生还没有完全理解透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他们在做题目的时候,完全是对老师上课讲解题目时正确格式的一种记忆,一旦记忆发生模糊,他的解答过程就会发生偏差,导致其非常容易发生错误。

2.孩子的粗心、轻视计算题等心理造成学生计算的错误一般的孩子都能掌握算理,顺利地记忆他的书写格式和解题方法,所以在做计算题的时候,学生已成为一种惯性,不需要多动脑筋,以至于在孩子们眼中计算题是非常简单的但是在练习中也好,考试中也好,计算题的错误率确是比较高的究其原因,各不相同,每个孩子的错误会不同,同一个孩子的不同时间做题目的时候错误也不同,那么概括出一句话,计算题非常容易出错而这种出错往往会被家长、老师、甚至孩子自己所忽略,心里想:不是不会做,是粗心错掉的,没有关系所以计算题的错误率才会有增无减◆教学建议1.在课堂教学中,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最好由学生自己探究所得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而且学生在乘法进位的方法、笔算的顺序和数位的对齐方面已有了一定基础,所以让孩子们自己去总结概括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并不是很困难的事而对于学生自己概括出来的计算方法,哪怕是错误的也应该给予重视,这些方法是学生经过思考的,代表了心里的想法,如果不予以重视,那么在以后的计算过程还会发生错误而一部分孩子得到的方法或许并不是错误,而是两位数乘两位数最原始的计算方法,应该予以肯定,再去除其中复杂的步骤,得到我们书上要求的方法。

所以课堂上得到方法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还要让孩子学会分析错误方法的原因2.平时要养成计算的好习惯很多孩子在家长、老师的影响下,认为只要懂题目,理解题目、知道解决题目的方法,那么学习得就差不多了所以他们要的是聪明,只要老师夸了孩子是聪明的,那么其他的都忽略掉了其实粗心是一种很严重的毛病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了粗心这种毛病后,错误会毫无预见性地随时出现所以我们要养成一种良好的计算习惯,要认识自己的缺点,引起重视,那么就会减少错误3.学会通过估算、验算等方法来检验题目◆资源链接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传统的计算教学的目标只注重让学生牢记计算的法则,形成计算技能我认为数学教学首先要关注的是“教育”,其次是“数学”要充分利用数学知识这个“载体”,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因此,在确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教学目标时,不应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学会计算,而更要关注让学生主动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索过程,注重转化、建模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从而把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作为数学教育的根本途径。

一、重组课时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的自由探索空间重组并不是把几块内容简单的相加或相减,而是要抓住“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作为主线,先让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两位数乘一位数24*5”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24*10”,通过这样的学习,使学生对于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所要用的知识作了很好的铺垫,在这些旧知识的基础上去学习新知识,使学生很容易接受在此教师在要求学生计算24*12,这时学生就很容易的用各种方法进行计算同时我觉得在此设计了让学生看书自学或让同桌帮助,这都是很好的形式,给了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和时间在接下去又安排了23*13,使学生很容易就发现第三、四种方法具有局限性由此,自然的引入到“笔算”中来,再让学生探索笔算的具体方法以及与以前学习过的方法的关系,使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笔算的算理和计算法则整节课与原教材比较,内容增加了不少,但并没有因此加重学生的负担,而且使学生学得更轻松二、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算法多样化是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的一种重要思想,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新课标指出:笔算教学不应仅限于竖式计算,应鼓励学生探索和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同一道计算问题,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存在着差异,常常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和解题策略,这正是学生具有的不同个性的体现。

在本节课教学24*12时,放手让学生试算,学生出现了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又根据口算的方法来计算的;有把因数拆成两个一位数,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计算的;有直接列竖式进行计算的;在学生独立思考解决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学的解法,进行小组内交流,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间的数学交流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使不同的人学到了不同的数学同时在这堂课中也让学生进行了估算的练习,因为这是我们平常生活中最有用的方法在计算教学中,我们教师同样需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的必要的发展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是计算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的有效途径三、计算关注的不应仅仅是计算 本节课的教学,跳出了认知技能的框框,不把法则的得出,技能的形成作为唯一目标,而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自身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实现发展性领域目标如在教学24*12时,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允许并鼓励他们有不同的算法,尊重他们的想法,哪怕是不合理,甚至是错误的,让他们在相互交流、碰撞、讨论中,进一步明确算理。

在相互的交流中感受计算方法的灵活,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得算理算法体验知识的活的过程和积累过程这样的计算教学,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计算法则和计算方法◆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20.8%三年级下册典型错例采集样本 24 错误率 37.5% 采集者 季赵璐 采集学校 诸暨浣纱小学错题来源 课堂作业本 题型 基本 √ 时机 课时 √ 课型 新授课 题目出处 《练一练三》第3题 综合 单元 练习课 √相关知识 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求图形表示的数) 拓展 总复习 复习课 知识属性 陈述性知识( ) 程序性知识(√ ) 策略性知识( )教学简述 一二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会做4+@=9 @=5,而这些题目正是在这些的基础上计算的尽管多了一步,但是难度却加大了好几倍在二年级下册的时候也出现过这种题目到了三年级,这些题目仍然让一些孩子感到困惑◆典型错题 题 目:根据图形算出各图形表示的数量45×☆+200=380学生错解:(1)45×☆+200=380 (2)45×☆+200=380☆=380-200 ☆=(380-200)×45=180÷45 =180×45=4 =8100◆原因分析 1.孩子没有弄明白等式的意义。

在第一种错误里,我们发现上下之间并不能用等号连接出现这种错误的孩子对于等式意义的理解肯定是不够的除此,不能忽略的是他知道了解题的方法,却不知道用这种方法的原因,是一种死搬硬套的结果2.题目的难度,是学生完全无知这种类似的题目在我们看来就是以前的解方程,而且不是最简单的普通方程,而是要经过转折的方程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老师是这样教我们的,有未知数的放在左边,已知数移到右边移的时候加变减,减变加等等显然这种方法已经不适合在教我们现在的孩子了可是要让孩子们理解,确实也不是件简单的事很多小朋友听的时候懂,自己做的时候又犯糊涂了◆教学建议1.课堂教学前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包括数与数之间的关系,一年级学过的简单的类似4+@=9 @=5.要重新复习一下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包括: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乘数=积÷另一个乘数,被除数=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对学生的要求应该是非常熟练,并且要知道为什么会有着一些关系2.不能对孩子要求过高,可以不要求孩子一下子把综合算式列出来,可以慢慢地让孩子做类似于这样的题目:3×★+5=263×★=□○□★=□○□★=□这样做不仅能够提高正确率,还能增强孩子学数学的信心。

等到孩子们做熟练以后自然而然会列综合算式,也能明白其中的意义了◆资源链接 对比练习:(●-12)×4=68 6×(☆+24)=180●-12×4=68 6×☆+24=180◆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16.6% 三年级下册典型错例采集样本 25 错误率 72% 采集者 朱颖 采集学校 诸暨浣纱小学错题来源 期末综合练习二第4题 题型 基本 时机 课时 课型 新授课 题目出处 试卷 综合 单元 √ 练习课 相关知识 生活中的时间 拓展 √ 总复习 复习课 √知识属性 陈述性知识( ) 程序性知识( ) 策略性知识(√ )教学简述 这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学习了年、月、日以及生活中的时间的知识,但是对于这种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还是不能理解或者一知半解◆典型错题 题 目:已知2010年1月1日是星期五,请你推算2010年的六一儿童节是星期几?学生错解:六一儿童节星四或星期六居多,其他答案也很多◆原因分析1.题目的意思不理解,根本不知道从哪里下手2.知道该用时间差除以7算出有几个星期多几天,但是相差多少时间算不准确这里面又包括好几种情况,其一是在算第一个月时不知道该算几天其二是最后一个月的时间算不清楚。

归根结底还是不理解其中的重要点3.算出了几个星期多几天,但是最后一步推算星期几的时候就下不了手了◆教学建议1.理清楚解决这种类型题目的关键其一,应该算出相隔多少时间这里分为两种情况,第一是告诉我们的那一天算进去,第二是告诉我们的那一天不算进去,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只是涉及到最后一步推算日子的时候注意一些既可其二是必须算出几个星期多几天为什么要算出几个星期呢,这个原因必须仔细地解释,有些同学虽然知道除以7,但他不知道为什么要除以7,所以可以设置几个口答题:如今天是星期五,一星期后是星期几,两星期后是星期几,57星期后是星期几,这时候孩子们就会恍然大悟2.学会推算这一步的关键点和上一步是息息相关的,原因在于告诉我们的那一天是否算进去,然后指导他们进行推算◆资源链接角色定位,整体把握──数学活动课“星期的推算”教学反思1.角色扮演,软化知识刘士秋校长在谈整体建构和谐教学法的具体做法和效果时,第一条就是“课堂教学首先要讲究有效性”星期的推算,是时间教学中的硬骨头怎样软化这块内容,利于学生的消化吸收?日期虽然与学生朝夕相伴,但学生注意的是其中的一天,没有整体观念因此这类问题对小学生而言是抽象的、难以理解的。

如何让学生看见“森林”?我想到了用木组林,。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