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少年维特的烦恼之思考

ss****g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2KB
约6页
文档ID:287388309
少年维特的烦恼之思考_第1页
1/6

生与死相等西方基督教坚信无论遭遇何种苦难,都是天父对子的试炼,命受 于天父,人子不能选择死亡,若为之,则死后灵魂断不能回到父天堂 中国对自杀不似基督教那般排斥,但对死也是忌讳的,正如汉孝文帝 所言“世人咸嘉生而恶死”,这是受儒教讳死之说之影响《论语•先 进》记载:“季路:”敢问死',孔子曰:'不知生,焉知死‘连圣贤 孔丘都对死持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何况吾等凡夫俗子,但中国文化 对死的看待整体上是二分的,讲究死是否符合“义”!《少年维特的烦恼》中维特和绿蒂之夫阿尔贝特专门针对自杀进 行了辩论,阿尔贝特是典型的基督教徒,秉持“自杀只能是软弱的表 现因为寻死比坚韧不拔地忍受苦难的生活肯定耍容易”这与《哈 姆雷特》所持观点如出一辙,其对生与死做了论述,认为人死了、睡 着了之后,也许还会做梦意思是死了不是一了百了,也许还会有苦 恼,不过是从i个苦恼逃到另一个苦恼之中罢了,这也是人们甘心久 困于患难之中而不选择自杀的缘故但维特则认为“人类的天性有它的限度它对欢乐、忧伤、痛 苦能够忍受到一定限度,一旦超过了限度,立刻就会毁灭这里的问 题不在于他究竟是软弱还是坚强,而在于他对口己的苦痛能够忍受的 程度。

这种苦痛可能是道义上的,也可能是肉体上的,把一个自杀的 人说成是胆小鬼,正像把一个死于恶性热病的人称为懦夫同样是不合 适的”先在这里阐述第一问题,就是生与死的关系笔者以为维特所持 的关于死的观点不是鼓励人们去自杀,这一点耍清楚,尽管这会在客 观上让一些康德认为是“毫无用处的蠢人”选择自杀找到了依托,但 至少维特主观上不是这样他只是阐明一件事情,就是人为什么会选 择自杀而不是毅然地忍受人世间的苦痛难道宁愿承受人世苦难的人 就真的一定勇敢么,选择自杀离开人间就必定是懦弱么?恐怕这个问 题经过深入思考之后,答案未必是肯定的!当一个人在世上所有的希望都破灭之后,没有任何值得他留恋的 东西,他对世界也没有任何激情哪怕是一丁点兴趣,若这个人还依旧 行尸走肉的活着,你能说他是勇敢么!也许有人会说“活着总好过死 去,好死不如赖活着么? 好,我们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假如一个 人所有的亲人都离他而去,或是死了,或是抛弃他了,总之他身边没 有一个亲人了,同时他倾注全身精力的爱情也破碎了,而他又没有什 么朋友,事业在这个时候也陷入了低谷,至少他自己看不到什么希望 能走出低谷,这个时候,对于一个常人来讲,他所有的希望都成了绝 望,这个时候他若还是活着,但不是积极地相反是颓废地活着,似猪 狗一般,你觉得这是勇敢呢,还是懦弱呢?至少笔者觉得他没有死的 勇气,当然笔者不是鼓励人去自杀,只是想说,每个人能承受之负荷 都不是无限的,当达到极限之后,不能说所有人至少大部分人都会绝 望,当然遇到这种情况的人毕竟是少数,然但凡遇到这种情况的人大 多数都是绝望,而不是能释然一笑,乐观面对生活。

佛语有「无时不生死,无时不轮冋人以为自己在活着,但多 少体内之物在死亡,又有多少体内之物在新生,能晓得这个生死轮回, 为何不晓得人本身之生死轮回有人说没有来世,只有今生但谁经 历过死亡之后乂重新活过来,告诉我们没有来世,死后皆空,生惟有 …次呢!《野草•过客》中客人问老翁,坟那头是什么,老翁回答说 他也不知道,因为他也没走过谁走过呢,走过去的人,没有一个能 冋来,所以死后是什么,谁也不知道,科学也没有办法百分百地告诉 人们死后到底是否还有一个世界谭嗣同在《仁学》中指出不生与不灭平等,则生与灭平等,生灭 与不生不灭亦平等其实生之世界人尚不能搞清,死后之世界谁能清 明,生与死本就是相依相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生可以说 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死,死也可以说另一种意义上的生既然如此,当 生之希望已去,绝望满是的时候,难道就不能通过死来给自己一点希 望么,也许另一个世界比这里好,当然那里也许比这里苦难更多更大, 但一切都是未知,未知意味着不定,也意味着希望,既然生是因为可 能还有希望,可当希望全部破灭之后,通过死去追求希望不对么,笔 者以为反倒是选择死去尝试追求一个未知世界的人更有勇气、更有胆 量、更有魄力!也许有人反驳说,与天地宇宙相比,自己的苦难不过是沧海一粟, 不值一提,何况人世间比自己遭受更大痛楚磨难的大有人在。

这样的 词句听起来是多么富有说服力,但这些人不知道人不是天地,也不是 宇宙,没有那么广的胸怀,也没有那么大的容量人有时很伟大,但 与天地H月相比,永远是渺小的,人是有缺陷和弱点的,甚至可以说 是很脆弱的,尤其当一个人所有的寄托和希望都消失殆尽时,很少人 能承受的了屈原做不到,文天祥也做不到,明末清初多少仁人志士 也没做到,他们饱读诗书,阅览人间,志可比高山,气似厚于苍天, 但面对国破家亡,当他们心中那份坚定的持守永远一去不复返的时 候,他们宁愿选择死也不愿苟活在世间,正如书中所言“这不幸的生 活,除了坟墓,我看不到有什么别的结局”笔者认为,其实这里的 死是一种勇气,而不是懦弱,他们是在用生命向世俗挑战,结局也许 很悲壮,但不是无用而是有益的生与死,孰好孰坏,孰对孰错?这个似乎是一个在简单不过的问 题,但那是大多数人对生与死的认知,真是对的么!三才人居中,天 道与地道是如何,人不过是以己意志在去解释,人之诠释是天道与地 道本身么,恐怕未必吧!既然如此,对生与死之理解,人类就一定是 对的么,笔者对生与死之认知也一定是正确的么,这可能都是无法回 答的正基于此,不能说生之正,也不能论死之反,有人可以说生永 远好过死,那为何不允许人固守死要优于生呢?到这儿再去讨论另一个问题,死的意义。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 中针对自己忍辱负重继父之志辩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 轻于鸿毛”其实这是中国人尤其是士大夫对死的态度,对死虽敬而 远之,但乂不绝对地反对和惧怕死主要取决于因何而死,强调死的 价值和意义,死要符合“义”,而衡量这个“义”的标准是看是否利 国、利民、利人屈原自沉汩罗江,千百年来为人吟咏称颂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 面对高官厚禄不低头舍身取义之气概,光照天地,被泽后世像屈原、 文天祥这样的古来志士从未断绝,他们的死不仅没有被认为懦弱,相 反被标榜为仁人志士,民族英雄,令人敬仰钦佩那维特之死就是懦弱么,有人觉得维特为了男女之情而选择死亡 真是让人扼腕叹息,甚是有人鄙夷这种行为首先强调的是维特不仅 仅是因为绿蒂这份爱情而自杀,而是渐渐认识到封建制度的黑暗、腐 朽与虚伪,看到身边一个个本来抱有希望的人都陷入绝望时,又深刻 体会到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令人鄙夷的罪恶,维特失去了希望,丧失 了前途,不见了安慰作为一个个体的人,他的世界已经破碎了,任 何一个旁观者是无法感受和体会那种失落和绝望的,也很难去帮助 他,就像维特自己说的“沉着的有理智的人眼看这种不幸的情况,束 手无策,不论如何劝告他也是无用!正像一个健康的人站在病榻上, 无法把自己的活力灌输一点儿给病人一样”。

就是维特真的仅是为了爱情而选择死亡,就好比书中维特所举的 那个乡村姑娘,因为被自己深爱的男人抛弃后选择死亡一样那就与 屈原、文天祥等人相比懦弱,死不足惜么!人之素常以为因“义”而 死是伟大能比肩泰山,若不因“义”而死则是渺小不如鸿毛,但这是 人自己订立的“义”,不是天地自然之:义”,何况还不是所有人都认 同的”义“封建伦理纲常被批评鄙弃,难道这个“义”就不应该受 到质疑么?到底什么是“义”的,什么不是“义”的,人真的已经弄 清楚搞明白了么,过去的”义“在今天看来有的已经不再是人们眼中 的“义” 了,那么现在“义”就真的是“义”么,在将来某个时候是 否也会被人称为“不义”呢如杲不能回答这个“义”是否真的就是“义”,那为何而生,为何而死,应该是没有对错、大小、高低、贵 贱之分了吧!到这儿还是会有很多人批评维特的软弱和无能,仅仅这一点苦 难,就选择死亡,完全没有一点达观释然之境界,没错,维特的人生 境界似乎永远不能媲美于老庄、陶渊明、苏东坡等圣贤哲人但这基 于一种理念,就是活着永远好于死,死永远是最坏的、不得已的选择, 生才是王道这是人自我设定的,天地之道真是如此么,不能说是但 也不能说不是。

谭嗣同在《仁学》中指岀“要冲决利禄、俗学、全球 群学、君主、伦常、天、全球群教、佛法八个网罗然真能冲决,亦 自无网罗;真无网罗,乃可言网罗故冲决网罗者,即是未尝冲决网 罗”生死之网罗不亦然么,如真能冲决生死网罗,本就无生死网罗; 惟无生死网罗,乃可语生死网罗故冲决生死网罗者,心中早已无生 死网罗那生与死又有何分别,生即是死,死即是新生,又何必究究 于生死呢!天地以万物为刍狗,本无贵贱之分、老幼之别、贫富之异、生死 之差,皆因人生,亦因人灭生与死在道看来,本无区别,生寓于死, 死孕育生,生死无别,皆为平等。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