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2/T XXX—2020附录 D(规范性附录)特殊条件下隧道指路标志设置D.1 特殊条件下隧道指路标志的设置情况隧道出洞口与立交之间净距很小,无法满足设置出口预告标志的条件,应在隧道入口或隧道内设置预告标志的情况D.2 特殊条件下隧道交通标志种类为满足特殊条件下车辆驶离隧道口与立交间距较小的出口时,提前告知变化车道的目的,设置标志主要包括以下两种类型:a) 在隧道入口外设置的此隧道出口外紧接互通式立交预告标志,用以告知隧道内某个距离处有驶离的出口;b) 隧道内设置互通式立交出口距离预告标志D.3 特殊条件下隧道交通标志版面D.3.1 标志材料隧道内设置的互通式立交出口距离预告标志使用LED主动发光标志牌,而在隧道入口外设置的此隧道出口外紧接互通式立交预告标志可使用普通的反光标志牌D.3.2 字体高度字符大小满足GB 51038-2015中4.2.12中的规定,结合版面大小布置,设置如下表所示:表D.1 隧道内标志牌字体高度字体高度(cm)速度(km/h)80km/h60km/h汉子4035数字2520D.3.3 颜色根据设置标志的道路属性,干路采用蓝底白字,快速路采用绿底白字,其它方面符合GB 51038-2015中的有关规定。
D.3.4 版面尺寸D.3.4.1 隧道入口前的预告标志版面尺寸符合本文件要求,具体如下:a) 版面尺寸采用3.5m3m,如图D.1所示D.1 用于隧道入口外预告标志尺寸b) 版面内容,如图D.2所示D.2 用于隧道入口外预告标志版面c) 含义,如图D.3所示隧道长度隧道出口后分岔道路的距离对应行驶方向所能到达的与之相交的最近道路或地点前方隧道轮廓示意与前行道路相交的最近道路或能到达的最近地点D.3 用于隧道入口外预告标志含义d) 样式,如图D.4所示D.4 用于隧道入口外预告标志样式D.3.4.2 隧道内设置互通式立交出口距离预告标志,满足隧道中净空、通风等因素的条件下,采用2m1.25m版面如下:a) 版面尺寸采用2m1.25m,如图D.5所示D.5 用于隧道内预告标志尺寸b) 版面内容,如图D.6所示D.6 用于隧道内预告标志版面内容c) 含义,如图D.7所示隧道出口后分叉道路的距离右侧行驶与前行道路相交的最近道路或能到达的最近地点D.7 用于隧道内预告标志版面内容含义d) 样式,如图所示D.8 用于隧道内预告标志版面样式D.4 特殊条件下隧道交通标志设置位置及数量a) 当隧道出口至前方立体交叉减速车道渐变段起点的距离(净距)较小,无法设置500m预告标志时,应考虑在隧道入口及隧道内设置预告标志;b) 当立交出口500m预告标志不在隧道时,应根据隧道最小视认距离在距隧道入口150m外处增加设置隧道预告标志,同时在隧道人口外设置1km、500m预告标志,设置数量应不少于3级预告标志。
c) 当立交出口500m预告标志在隧道时,应按隧道标志尺寸版面内容设置500m预告标志,同时在隧道入口外设置2km、1km预告标志,设置数量应不少于3级预告标志,如图E.9;d) 当立交出口1km、500m预告标志在隧道时,应按隧道标志尺寸版面内容设置预告标志,同时在隧道入口外设置2km预告标志,设置数量应不少于3级预告标志;e) 当立交出口2km、1km、500m预告标志在隧道时,应按隧道标志尺寸版面内容设置预告标志,同时在隧道入口外增设预告标志,设置数量应不少于4级预告标志;在满足车辆安全换道前提下,应考虑在隧道段设置变道标线D.9 特殊条件下隧道交通标志设置示例附录 E(资料性附录)指路标志信息分层体系(以贵阳市为例)表E.1 指路标志信息分层体系参考表序号信息类型A层信息B层信息C层信息D层信息1道路名称信息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名称或编号,如:G60、S102、东二环国道、干线性城市主干路名称或编号,如:G210、黔灵山路一般性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路名称,如:长岭南路、金阳北路城市支路名称,如:福建路2地区名称信息重要地区含城市中心区、市政府、大学城区、大型商业区、城区休闲娱乐中心区、著名地区等,如清镇、仁怀、安顺、遵义、贵阳市内行政区:包括白云、观山湖、乌当、云岩、南明、花溪主要地区含大学、重要商业区、大型文化广场、中型商业区、主要生活居住区等,如金华,东风,新添寨一般地区含重要街道、一般生活居住区等,如三桥路街道办、金关街道办、北京路街道办等——3交通枢纽或互通立交飞机场、特等或一等火车站,如龙洞堡机场、贵阳火车站、贵阳北站二等或三等火车站、长途汽车站、轮渡码头、大型环岛、大型立交桥、特大桥梁,如贵遵立交、五里冲立交、中坝立交、等互通立交;重要路口,如大十字、小十字路口——4旅游景区信息国家级旅游景区、自然保护区、大型文体设施,如:青岩古镇省、市级旅游景点、自然保护区、博物馆、文体场馆,如黔灵山公园县(区)及产业基地和企业,县级文化中心,如甲秀楼其它景区,如花溪湿地公园5重要地物或重要公共设施国家级产业基地、大型城市标志性建筑,如大数据中心省、市级产业基地、市级文体场馆、科技园,如奥体中心县(区)级产业基地和企业,县级文化中心,如高新园区其它公共机构,如行政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