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路旁几所军事学校述略 历史的进程刚跨入20世纪,新学校的建置发展有如雨后春笋新军队伍和新式的军事学校亦不例外,其建设已渐遍于国中十八个行省其中贵州因地处内陆西南边陲,其军事学校的建设发展,首当以陆军为主中国的近代,从鸦片战争开始,随着5次反抗西方列强战争的惨败,特别是“甲午”“辛丑”丧权祸国的奇耻大辱,那些身居庙堂之上,自命为天朝帝国的神圣权威,或在草莽之间高呼刀枪不入愚味的血肉之躯,尽归成为泰西“蛮夷”钢枪火炮下的冤魂同时列强的坚船利炮,也轰醒了一批立志救亡图存,认为必须“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有识之士、民族精英,其中不乏一批朝中开明的权势人物他们认为,必须发展新式教育,从“新民德,开民智,鼓民力”开始做起历史的进程刚跨入20世纪,新学校的建置发展有如雨后春笋,新军队伍和新式的军事学校亦不例外,其建设已渐遍于国中十八个行省贵州武备学堂贵州地处内陆西南边陲,军事学校的建设发展,首当以陆军为主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次南门外的官钱局之地(即今文化路旁东侧,顺瑞金南路,原名环城南路至新桥,折向北,沿南明河至雪涯洞,今省黔剧团、杂技团、原贵州教育学院处),由贵州巡抚邓华熙,仿照日本新式陆军军制,创建了贵州第一所新式军事学校——贵州武备学堂。
当时国内懂新军培养的教育者可谓寥若辰星,踏破铁鞋,终难寻觅于是只有高薪礼聘日本教官,以管理学务和从事教学工作学堂由日本大佐高山公通任总教习(即校长),拟定《教学总纲》,明确学堂总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军事人才,锻炼坚强意志,充实军事知识,备为国家录用,以充干城卫国之才大尉金子新太郎为六科(战术、兵器、筑城、地形、军制、卫生)教习(即教官)特务盾长爱甲猪之助为体操(器械、剑术、马术)教习另文化知识普通学科的教学,诸如:外语、数学、格致、图学、画学等,分别由亲宫宗清、木藤武彦、岩源大三担任国文和中国历史,则由乐群小学创始人之一的贵州名士张忞充任学堂学制3年,学生由省内各县选拔保送,另省内文武官员的子弟也可优送入学第一期学生有88人得以毕业陆军小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以各省武备学堂办学多是各自为政,无统一章程进行管理为由,即令兵部参酌各学制,筹拟《陆军小学堂章程》和《教授规划》各一份,咨行各省暨驻防区,一律遵照举办次年,贵州亦在武备学堂的原址,得准创办陆军小学堂学堂仍以原“武备”的日本教官任各科教习对学生的文化基础要求相对要比武备学堂为高,一般都取得“秀才”资格或相当于秀才水平的学生方可入校就学。
其年龄大多为15-18岁的青年学堂总办(校长)由政府委派杨荩诚担任杨荩诚号柏舟,原籍四川秀山,与贵州松桃交错毗邻,故冒籍贵州松桃县,考入武备学堂,毕业后由贵州官费保送至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深造毕业回国后即充任陆军小学堂总办杨为人忠厚老成,办事认真,且思想相对较为开明任职伊始,即对学堂的教育行政、教学事务进行大胆改革和整顿,使陆小顿显出勃勃的生机因此杨深得学生的欢迎与爱戴当时,孙中山组织发起建立共和的民主革命潮流可谓汹涌澎湃,势不可挡西南边陲贵州也深受其影响传播革命思想的报刊《民报》、《复报》等也能广泛流传,陆军小学的一批有识之士、热血青年,犹为喜欢披览《民报》等刊物当时仍为官方禁书,军队中控制更严,然陆小同学杨和苏多从达德学校借来,供陆小席正铭等大批同学秘密传阅杨校长对学生的这些进步活动早有耳闻,他不但不加干涉阻碍,反而在暗中给予多方面的方便和支持于是陆小倾向革命和具有进步革命思想的师生与日俱增,渐之形成潮流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二月,学堂中二期学生席正铭,在饭堂以盘碗不洁,遂与司厨争执,席即摔碗以示抗议在此之前,杨荩诚总办已调任新军教练官,学堂总办由刘泽沛担任刘系清王朝的忠实走卒,于是竟以席违犯校纪大发淫威,旋即集合全校学生,对席严加苛斥。
席毫无示弱之态,且决不为威所屈,反而面对全体同学,侃侃而谈,发泄对刘泽沛平时诸多劣迹的不满结果刘对席以除名处分事后得刘莘园、阎崇阶等约集三、四期许多同学,婉言求情于国文教师张滥汀和任历史、地理课的宋老师,多方斡旋,校方才同意席留校作附学生,但要补交18两银子的伙食费席正铭系沿河人,家境贫寒,居处遥远,根本无力筹措幸得刘、阎等学友多方张罗募集捐助,才将银两凑齐,如数上交,此风波才告平息席正铭返校后,革命意志更为坚定,俨如一个职业的革命者,大胆宣传革命,积极联络同志,不仅在校内,而且扩展到邻校和社会据刘莘园和阎崇阶等当事人后来的回忆记录,所联络的人士:陆小一期计有熊朝霖、谷正伦、李元锦、赵鉴、陈铁、朱筱山、聂建猷、谢石勋、陈瑞图等9人;二期计有李儒清、韩俊章、胡畏三、朱导江、朱毓善、柳耀初、江务滋、关祖荫、孔序九、陈继宗、王嗣楷、田济众、彭少怀、王西林、刘国祯等15人;三期计有朱亮东、姚蕴山、杨映春、傅明轩、张文英、刘文瑞、向书方、吕景瑞等8人优级师范有王文华、王叔度、吴志循等3人;通省公立中学堂有何器之、王克仁、周春熙、刘立生、姚绍英、张静轩等另有新军和陆小一期被斥退的一批愿意投身革命的人士。
经过大家多次协商讨论,定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4月,在螺丝山的扶风寺由席正铭主持,举行第一次秘密会议会议决定:继续联络同志,尽快扩大革命力量,建立革命组织,更好地开展革命工作后征得达德学校同意,在校内成立一个“历史研究会”每周日集约同志到校,名为研究历史,实为激发青年学生的革命热情同时又利用同哥老会的关系,联络一批“袍哥”中人士,在王家巷(今勇烈路)朱勇烈公祠成立“黄汉公”组织,由席正铭任大爷,掌总管码头宣统元年(1909年)冬,席正铭、刘莘园等一大批陆小一、二期同学,离黔赴武汉升入陆军中学堂后有关一切革命活动事务均由阎崇阶负责主持第二年,三期同学毕业后不久,也相继离黔赴鄂深造武昌起义胜利的消息传到贵阳,特别是原陆小学生席正铭、李儒清等在武昌直接参加起义,冲锋陷阵,冒死杀敌的事迹,筑中革命人士备受鼓舞陆小、新军以及其他各校尽皆群情振奋,分头作好举事准备,势若枕戈待旦陆小革命学生的情绪和一些行为被校方当局察觉,于1911年10月底收缴了学[来自wwW.lW]生的全部枪械,封存库房之中,以防不测此事更是激起了广大学生的不满,革命情绪更为高涨11月3日正是周日,学生早已商定,必须团结一致,做好各种举事起义的思想准备。
当同学们收假回校,忽然得知自治学社发来的密令,是夜零点贵阳即举事起义,新军、陆小均全部参加然当局早知此事,即调巡防胡锦堂部,将陆小武装包围,陆小形势十分危急当晚9时许,陆小立即行动,首先破库取出枪械,但无一粒子弹于是纷纷磨砺刺刀,剪去发辫以示决心11时许,新军已打响第一枪,宣告起义,同时决定对陆小声援午夜12时,由黄剑青、胡刚从大兴寺军械库,迫其守卫屈从,取得子弹一箱,分发完毕,立即与新军联络,协定拂晓由杨荩诚率领入城4日晨,首义部队左肩系白布条,在杨荩诚、赵德全的指挥率领下,整队有序入城,直趋恣议局巡抚沈瑜庆等官员深知大势已去,万般无奈地交出印信,并希望能和平解决,要求革命义军,保全原政府官员及其家属的性命,护送回籍并令撤回包围陆小的胡锦堂部是日,贵州首义成功,宣布独立,全省光复贵州军政府宣告成立,众推杨荩诚为都督,赵德全为副都督清王朝在贵州的统治也就从此结束陆军小学堂总共办了5期,前后学生共500余人四、五两期参与辛亥革命贵州首义而未能正式毕业后按照军政府对首义有功的团体组织作出奖励的决定,将原陆军小学堂改升级为陆军军官学校在辛亥革命中毕业或未毕业者,均由各省的政府一律造册备文,送陆军军官学校继续肄业。
但是,随着日后的“党”争,各派势力的争权夺利,四、五期的陆小学生,无一人能得以进入陆军军官学校深造从陆军讲武学堂到崇武学校1912年春,唐继尧为了充实武装实力,在原陆军小学堂的原址上,创办了贵州陆军讲武堂任命滇军将领韩凤楼(五峰)为堂长(校长),以云南讲武堂毕业的军官为各队队长主要轮训滇、黔军中连以下的官兵不过好景不长,在贵州各界的反对声中,唐继尧于次年9月离黔回滇,故学堂仅办了一期即告停周西成、毛光翔等人均为讲武堂的毕业生唐继尧回滇后,贵州的军政大权由刘显世独揽刘利用部分留黔滇军,又多方罗致一批保定军校生,积极组建黔军1916年,刘招揽了留学日本士官学校的黔籍毕业生:何应钦、朱绍良、谷正伦、张春浦、李毓华、王祖纯等6人,重新组建军事学校将原讲武堂正式改为贵州陆军讲武学校,以培养充实黔军的骨干力量任命何应钦为校长(何的委任状今仍存省档案馆),王祖纯为教育长,朱绍良、谷正伦等兼任教官首先招收中学毕业生为学生班,招回原讲武堂未毕业的二期生编为讲习班(王家烈、何知重都是讲习班的毕业生),学制两年刚入伍半年修习“典范令”,修学期一年半学习战术、兵器、地形、筑城等“四大教程”,其他课程皆仿日[来自wwW.lw5u.CoM]式教学。
学校训教管理,尤为严格认真第一、二期毕业后,何应钦离职第三、四期由王庆芳继任校长,学校教学秩序尚且井然从第五期起,因黔省政局混乱,争权夺利者层出不穷,从1921年至1926年短短5年中,黔省督军、省长更迭竟达6人(刘显世、唐继尧、袁祖铭、卢焘、彭汉章、周西成)之多学校教学很不正常,因此五、六、七共三期均未能正式毕业到1925年学校也就不告而终了虽然如此,但还是培养了500余名军事人才,其中很多人都一直活跃在中国的军事舞台之上,扮演着或轻或重的角色1926年夏,周西成任贵州省长,一上台就雄心勃勃,不循旧制,独树一帜,着力发展即在讲武学校的原址上,将其改为贵州陆军崇武学校将原讲武学校未毕业的七期生200多人搜罗入校,改为崇武学校第五期,遵照崇武的学制规章从头学起周西成并以原在赤水所办的军官教育团的一、二、三、四期,作为崇武学校的前期毕业生学校由刘其贤(思齐)任校长,彭鸿业(绍怀)任教育长,严余春、钟山瑛等任教官,学制为一年入伍期3个月学习“典范今”等基础课,修学期9个月除学习“四大教程”战术理论课程外,还要加修许多实践课,如仿日式的体操、劈刺等每日三操两讲,严格认真,无论酷暑寒冬,未尝一日间断。
学生稍有松懈,必受严重体罚周西成常对学生训话,竟自称:我办的崇武学校,人们都有称道中央有个黄埔,西南有个崇武”湖南、四川都送学生来求学你们要想做武官,非进崇武不可;要想做文官,就要进我的贵州大学崇武学校自第六期起,又有所发展,分为步、骑、炮、工、宪5个兵种,分科进行教学1929年,直到第八期即将毕业之际,滇军李燊入黔争权,周西成率军亲赴前线,在激战中死难后,崇武学校也就随之而告结束该校为贵州总共培养了1800余名军事人才,军、师级的将军就不下数十人抗战军兴,更有不知多少军校毕业的男儿志士奔赴抗日最前线,直接参与淞沪、台儿庄、徐州、忻口、武汉、滇缅等重大惨烈的战役,奋勇杀敌,为国家民族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作出了伟大的牺牲他们抗日的英雄本色,丰功伟绩,将留名青史,千秋永垂贵阳两座永远留存在黔省民众心灵中的“纪念塔”,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作者系贵州教育学院教授、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邓华熙武昌起义胜利的消息传到贵阳,特别是原陆小学生席正铭、李儒清等在武昌直接参加起义,冲锋陷阵,冒死杀敌的事迹,筑中革命人士备受鼓舞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