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汉语希望的认知隐喻分析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4.58KB
约5页
文档ID:210718965
汉语希望的认知隐喻分析_第1页
1/5

汉语“希望”的认知隐喻分析 王珺摘 要:在传统的修辞学看来,隐喻只是一种修辞现象,是语言使用时所表达的一种技巧认知语言学却不这么看,它认为隐喻不只是语言修辞的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工具本文将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现象进行分析,并通过人们对“希望”这一抽象概念的认识来论述隐喻在认知中的作用关键词:希望;认知;隐喻[]:H136 []:A[]:1002-2139(2019)-14--01一、結构隐喻结构隐喻是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使两种概念相叠加,将描述这种概念的词用于描述另一概念,一般来说都是用具体形象的概念来描述抽象无形的概念[1](1)希望是光①他瞪着眼睛,眼睛里隐隐流露着希望与殷切的光芒《星魂》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断的失望之后必然是灿烂的希望《房客男女》③插在里面的门闩又使他心中升起新的希望——他正穿过一条早已被人们遗忘了的、通向自由的古老隧道《反朴归真》在这组例子中,人们则把用于描述“光”的词投射到“希望”上光可以带给人们光明,指明人们前进的道路而希望也是带领人们前进的,所以可以用光来隐喻希望光是从窗中流露出来的,希望也从眼里流露出来了。

光可以是微弱的,也可以是灿烂的,希望也变得灿烂了太阳光每天从东方升起,新的希望就如同太阳光一般升起来了2)希望是火①邱雪那双泪水模糊的眼中立刻又燃起了新的希望《情难自禁》②但他好快的接口,焚毁了她的希望——“不是真的”君无情粗鲁的回道《刁女擒爱》③记起在荒野上那一簇荒火,是它点燃了我心底熊熊的希望《当空瓶子有了梦想》由于火是在黑暗中人们一种求生的工具,就如同在困境中希望带给人们的感觉一样,所以可以用点燃火把来隐喻点燃希望同样火有大火小火之分,可以用熊熊来修饰希望,隐喻希望是很大的3)希望是空气①对前途充满了希望《大宋帝国风云录》②感觉希望无处不在事实上,这仅仅是她个人的幻想《功利小人》③所有的希望、期待、企盼,刹那间都灰飞烟灭了!《妻不如妾》这时的希望是如同空气一般,可以如空气的特征充满整个世界,无处不在,但又让人看不到,摸不着这时的希望也是如此,可以用形容空气的词语来形容它,所表示的抽象概念具体化了4)希望是种子①她的双眸滋润了他心中逐渐萌生的希望《我的相思比你深》②空旷的田野里到处都是耕作的人,才收获了希望,准备再播下新的希望《自古英雄出少林》③消灭了害虫的原野,是希望的原野,是幸福的原野!《骑驴找马:职业发展路图》由于种子可以播种,之后会发芽,慢慢成长,直到成熟,收获果实。

所以形容希望的时候,就用种子的这些特征,来形容希望发展到某个阶段当希望刚刚存在时,会播种希望当希望慢慢成长,会产生萌芽当希望成熟了之后,收获希望,最后形成希望的原野二、方位隐喻方位隐喻是指参照空间方位构建的一系列隐喻概念,空间方位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概念[2]希望作为一个抽象概念,原本不是现实物质,没有方位可言,但是人们很容易在空间中表述它①他依然选择了传道,把希望与知识传递下去,这无疑是一个伟大的行为《明朝的那些事儿》②他们心中曾深深地希望河水把一切都冲毁了,淹没了,而他们就驾着一叶小舟或徒步逃到山上去,信步漫游《卓娅和舒拉的故事》③每一天,当第一缕阳光洒下来的时候,希望就在前方《明歌》例①用来描述希望是可以在不同的人当中产生的,由一部分人带动另一部分人产生希望,而所以用传递来形容希望的散播过程,是运动的希望在例③中,说希望的位置处于前方,是因为它可以引领人们不断地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前方在人们的认知概念中,就是代表需要不断努力才能达到的美好的方向三、实体隐喻人类最初的生存方式是物质的,人类以物质经验的认知为基础来表达对抽象经验的认知由此而引申出另一类隐喻——实体隐喻在这类隐喻概念中,人们将抽象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等无形的概念看做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因而可以对其进行谈论、量化,识别其特征及原因。

[3]希望本来只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但与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可以用表达实物的概念来表达它①秦博士莫名其妙的信心让所有人都看到了希望《光荣与荣誉》②她的内心被喜悦淹没,大胆的诉说着她的希望《交错时光的爱恋》③你不能给了我这么大的希望,然后把希望一把夺走!《如失如来》由这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希望已不是抽象的感觉,而是一个物体,可以被看到说出来,我们还可以把希望夺走,希望有了实体,更容易被人们理解和表达当“希望”作为一个抽象的情感名词刚刚出现的时候,人类语言中还没有足够的词汇去形容它,为了便于理解,人们便用日常生活中通俗易懂的词语去表达它,隐喻由此而产生因此,我们可以说,隐喻不只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也是一种认知现象,是指导人类思想和行为的认知工具隐喻是人类语言得以丰富与发展的根本动因,作为认知思维的工具也会在今后语言的发展持续发挥巨大的作用参考文献:[1]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赵艳芳.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3]曲秀艳 闫洪勇 李殿东. 认知隐喻的再思考[J]. 河南教育(高教),2017,(6).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