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工人运动的重大事件1.法国(1)里昂工人起义(1831年和1834年 )——法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2)法国工人六月起义(1848年6月 )——“现代社会中两大对立阶级间的第一 次伟大战斗”3)巴黎公社革命(1871年)——无 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 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2.英国:宪章运动(1836年)——英国无 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3.德国(1)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1844年)——德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2)德国十一月革命中柏林工人起义( 1918~1919年)——推翻德意志第二帝国, 基本上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无产阶 级力图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化为社会主义 革命,最终失败4.美国(1)芝加哥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日 罢工(1886年)——在19世纪晚期欧美 工人运动中影响最大2)一战后初期美国钢铁工人罢工 5.俄国(1)1905年革命——因俄国在日 俄战争失败而引起,是一次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俄国无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 量登上政治舞台,革命持续到1907年, 列宁称之为十月革命的“总演习”2)俄国彼得格勒工人武装起义 (1917年)——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 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6.匈牙利: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 1919年)——实现无产阶级和平夺权,但 在协约国武装干涉下,最终失败7.印度:孟买工人政治总罢工(1905年 )——印度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8.中国:五四运动中的“六三运动”( 1919年6月3日)——上海工人为声援学生 举行罢工,各地工人也相继罢工,中国工 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9.意大利:一战后工人夺取工厂运动二)国际工人运动组织1.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1846年)——马、恩 建立于布鲁塞尔,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筹备建党起 了重要作用2.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个国际无产阶级革 命组织,由正义者同盟改组而成1847年底,马、 恩出席在伦敦举行的共产主义者同盟代表大会,并 受委托起草同盟纲领,这就是1848年发表的《共产 党宣言》3.第一国际(1864~1872年)——1864年成立 于伦敦,原称“国际工人协会”它是马克思主义与 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成立推动了国际社会 主义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 4.第二国际(1889~1914年)——1889年7月14 日成立于巴黎,这次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讨论 了国际劳工立法、工人阶级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 等问题,以及通过每年庆祝“五一节”等决议。
第二 国际通过历次代表大会的决议,给各国党指出行动 方向,推动了欧美工人政党的合法斗争和工人运动 发展以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同第二国际修正 主义进行斗争一战爆发后,第二国际内多数政党 倒向本国政府一边,支持帝国主义战争,第二国际 瓦解它的特点:是在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活动 的;它不是各国工人党的上级组织,各国党是独立 自主的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的异同:(1)相同点:都 是国际性工人组织建立于工人运动从低潮走向 高潮阶段马、恩积极参与第一国际的领导,恩 格斯参与了第二国际前期活动的指导2)不 同点:第一国际由各国工人团体组成,而第二国 际由社会主义政党组成参加第一国际的主要是 少数欧洲国家的工人组织,它还只是一个宣传和 鼓动的团体而第二国际的活动范围扩大到整个 欧洲和北美,它的活动已经同各国工人的斗争紧 密结合在一起在组织上,第二国际不是各国党 的上级组织,它通过历次代表大会的决议给各国 党指明方向5.共产国际(1919~1943年)——1919 年成立于莫斯科,又名第三国际在 列宁的领导下,它对推动国际共产主 义运动发展作出了贡献1935年共产 国际七大提出的反法西斯斗争政策和 策略,指导了各国共产党的活动,推 动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三)各国工人政党及其活动1.德国:社会民主工党 演变:德国社会民主工党 (1869年成立)→德国社会民主党(1890年改名)→德国 共产党(1919年底由社会民主党左派“斯巴达克团”为基础 建立)活动:①德国共产党在1918年“十一月革命”期间于巴 伐利亚建立苏维埃政权;②30年代德国共产党展开反法西 斯斗争;③戈林制造“国会纵火案”,嫁祸德国共产党2.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演变: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898年成立]→形成布尔 什维克和孟什维克[1903年]→俄共(布)[1918年3月 改名]→联共(布)[1925年改名]活动:领导1905年革命;领导二月革命;领导十月革 命,建立社会主义政权;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显著成 就社会主义理论的完善和发展1.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1)英国人文主义者莫尔在《乌托邦》一书 中对私有制进行了无情批判,描述了人类理想社会 的基本特征,对后来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 远影响2)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和 英国的欧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社会改造 方面的一些天才设想,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理 论来源之一3)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 论,《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 诞生。
2.由马克思主义到列宁主义1903年布尔什维主义的形成,标志 着列宁主义的诞生列宁主义继承和发 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 克思主义” 3.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1)毛泽东思想:以毛泽东为核心的老一辈无产 阶级革命家,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 结合,探索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 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毛 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 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在革命斗 争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毛泽 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成功地在一个半殖 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探索了一条走经新民主主义革命向 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2)邓小平理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无产 阶级革命家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 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理论 无产阶级政权1.巴黎公社——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无产阶 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 试2.苏维埃俄国——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 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 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制 定了宪法大纲,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府主席,朱德为中国 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4.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东欧建立的八个人 民民主国家: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 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亚洲包括蒙古、朝鲜、越南、中国等 各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走上社会 主义道路的不同特点1.俄国:走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 道路2.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 夺取政权的道路4.二战后东欧国家(1)获得解放的方式不同:①南 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主要靠本国共产 党领导下的反法西斯武装力量②罗马 尼亚、保加利亚:共产党领导人民举行 武装起义,推翻投靠法西斯的本国政府 ,转向同盟国,在苏军的协助下获得解 放③波兰、捷克、匈牙利:主要依靠 苏军的力量把法西斯势力铲除④民主 德国:战败后,由于苏联的占领,建立 人民政权 (2)这些国家的共同特点: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 经济政治体制,进行民主革命的补课:如进行土地 改革它们学习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具体表现在:① 广泛实行银行和工业国有化,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 基础②在中央的集中领导下,制定统一的经济发 展计划,开展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认识:① 这种体制在一段时间内,为恢复和发展东欧各国的 经济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初步改变了这一地区的 落后面貌。
②随着东欧各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这 种体制的弊端日趋暴露,为日后国民经济的全面提 高埋下了隐患5.二战后的亚洲国家:朝鲜、越南、蒙古、中 国(略) 关于社会主义模式的探1.苏俄——苏联( 列宁: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 ;列宁:新经济政策;斯大林:高度集 中的政治经济体制)2.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制度3.中国——建设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1.苏联——赫鲁晓夫改革(时间 、内容、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 革(时间、概况)、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氏上台、政治改革的目标、改革 的手法、改革的后果)2.东欧的变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1.相似之处:(1)时间:东欧剧变 和苏联解体都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 2)性质:都是共产党丧失了国家主 权,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社会 主义遭到重大挫折3)原因:都根源 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都由于戈 尔巴乔夫政治改革中的错误政策引起的 ,都受到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作 用和影响2.东欧剧变的经过(1)第一阶段:国内出现严重经济困难和 政治危机,党内外出现了反对派2)第二阶段:执政党对反对派妥协退让 ,放弃社会主义原则,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 制。
3)第三阶段:反对派制造动乱,使执政 党陷入困境,然后通过大选取得政权,个别国家 通过武装冲突实现政权更迭3.苏联解体的经过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背景、 实质、结果)→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阿拉 木图宣言》(独立国家联合体扩大到苏联绝大 部分加盟共和国,苏联完全解体) 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线索1.兴起: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共产主义 同建立、《共产党宣言》发表2.发展:六月起义、第一国际成立、巴 黎公社革命3.受挫:巴黎公社失败、机会主义滋生 和泛滥4.高潮: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社会主 义建设成就、社会主义阵营形成5.再次受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工人运动中心的转移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贯 穿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始终随着资本 主义生产状况的不断成熟,工人阶级对资 本主义制度认识的不断深化,工人阶级的 斗争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以斗争的形式 分,有最初的原始斗争、经济斗争、政治 斗争、思想理论斗争;就其斗争中心而言 ,经历着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的斗争 中心的更替转移;就其性质论,有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等区分 19世纪前期工人运动的中心在英国,主要 事件有工人捣毁机器厂房、宪章运动等。
19世纪30年代到1871年以法国为中心,主要 事件有两次里昂工人起义、二月革命、六 月起义、第一国际的成立、巴黎公社等 巴黎公社失败后国际共运中心转移到了德 国,主要事件有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建立 、国会选举中社会民主党议席的增加、取 得反“非常法”的胜利等19世纪末国际共 运中心转移到了俄国,主要事件有列宁主义 的诞生、1905年革命、二月革命、十月革 命、共产国际成立、苏联建立社会主义等 苏东关系问题上的教训(1)兄弟党之间应当坚持独立自主、一 律平等的原则,要坚决反对大党主义、大国 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的恶劣作风2)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也应坚持和平共 处五项原则,只有这样,才谈得上按国际主 义原则处理国家之间的问题3)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不能以一 种模式到处乱用,必须根据马克思主义普遍 真理与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走具有 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教训:(1) 一定要抓好执政党的建设,关键是 政治思想建设2)执政后,要把 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提高人民 生活水平3)要建设有本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4)要抵制和平演变 和民主社会主义的侵蚀阅读以下摘自《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的材料:材料一 1850年,不列颠资产阶级一家温和的、消息灵通的机关 报曾经预言,只要英国的进出口贸易增加50%,这个国家的贫困现 象就会消失。
材料二 1864年4月7日,财政大臣曾用下面这样的声明取悦他 的议会听众:英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在1863年……“几乎比刚刚过去 的1862年时代的贸易周转额多两倍!”材料三 根据议会命令公布的《第六号公共卫生报告书》内(说 )……丝织工人、缝纫女工、织手套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