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教学模式介绍基于项目学习(PBL)project-based learning是一种深刻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也是目前来说最高效的学习方式,可以预见PBL将会成为21世纪主导的教育思想和主流的教学方式,PBL的本质内涵是以学习者为本,以学生的真实生活或社会热点问题、以学生真实的内心感受和心理体验、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经验为基础创设一个统整的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或完整的事情,且该情境或事情又蕴含着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知识与技能,学生在这样的情境或做事情中学习即可称作项目学习PBL式教学模式的课程环节:创设情境或事件——明确过程与目标——成果展示与评价设计思路说明《琵琶行》是一首长诗,教学重点在于整体领悟,品读语言描写之美,但也涉及到少数文言知识,因此,教学中,文言知识不可忽略,可在预习中由学生自行解决,教师仅做点拨课堂教学围绕三个环节进行: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人情感,通过语言品味领悟对音乐的精当表现,通过文段品读理解人物形象课外可拓展阅读欣赏其他描写音乐的名篇,在比较阅读中学习如何将比较抽象的事物具象化并进行类文片断练习教材分析本单元各篇均为唐诗名篇本篇为白居易代表作品,写于其贬谪期间。
其中对音乐的精彩描写尤为后人称道,被称为描写音乐的千古名篇同时,诗人与嫁作商人妇的歌女有很多共通之处,由歌女而自伤,情感真切动人多种手法的运用,使诗篇婉转低回,荡气回肠,对语言与结构的品析,也是此文的重点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品味诗歌意境,感悟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2.鉴赏诗中对音乐的描写,感知作者的艺术特色;3.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诗的结构特点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2.学习用比喻等方法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下层妇女的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学习用比喻等手法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2.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任务的表现手法教学难点】运用比喻等手法描写音乐课前准备学生:1.熟读全诗,正音正字;2疏通文意,整理积累文言知识;3.查找资料,了解白居易其人及作品;教师:1.预习学案和多媒体课件;2.《琵琶行》朗读音频;3.描写音乐的诗和文;4.材料作文素材搜集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或事件1.有感情的诵读全诗,读出不同的情感与人物形象2.探究一明一暗双线并行的结构并以此为基础背诵全诗。
3.学习将抽象的音乐运用比喻等手法具象化、形象化的艺术技巧并进行模仿写作4.体悟诗人被贬谪的凄楚、悲愤之情,以及对有相同命运的歌女的同情二、 明确过程与目标1.诵读与交流自由诵读,勾画出表现诗人形象及歌女形象的诗句,勾画出达作者情感的诗句,品味情感与形象,进行交流讨论,老师进行点拨,把握作者的情感探究诗人与歌女的共通之处及不同之处,理解诗人为何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呼喊,以及闻琵琶曲而“泣下最多”的原因揣摩朗读的语气语调,再次自由诵读,读出感情,读出抑扬2.认识与理解探究赏析诗中对音乐的描写,学习如何展开联想与想象,运用比喻等手法将抽象的音乐描写得具体生动细究九个比喻各自表现的不同侧面梳理诗人的处境与歌女的遭际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把握双线并行的结构形式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3.拓展阅读。
将本诗与《听颖师弹琴》、《明湖居听书》、《李凭箜篌引》等诗文相互关照,更深入的欣赏音乐描写名篇,学习描写的技巧4.归纳与模仿归纳描写音乐的方法: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通感、拟人等化抽象为形象,运用排比、顶真等写出乐曲的气势,运用叠词、反复回环等增加语言的音韵感并在模仿中加以运用,如:写一段描写风的文字,或者用以上手法描写一首乐曲等5.巩固与复习将课内所得技巧方法运用在写作中6.拓展与写作用现代汉语将原诗改写成一篇描写生动形象、情节完整的记叙文段教学建议1.诗词学习一定要多诵读,通过诵读读出意韵2.文言知识是一个随时积累的过程,虽然是诗歌,也不可忽略,尤其是小序中有不少的文言知识3.诗词鉴赏可联系已有的知识储备,调动学生自主鉴赏为主,教师切忌全包全揽,一讲到底4.思索在课堂上应以口头或书面的言语表达的形式展现,为交互式学习;课后应注重独立思考和独立表达的练习,即写作练习三、 成果展示与评价“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1.学生个体进行有感情的诵读2.学生展示分享模仿写作中对风的描写片段,对乐曲的描写片段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3.学生展示分享对诗作的改写片段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教学反思略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