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4年初三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历史(重庆卷)(全解全析)

mw****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903.92KB
约14页
文档ID:419221251
2024年初三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历史(重庆卷)(全解全析)_第1页
1/14

2024年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重庆卷)历 史(考试时间:45分钟 试卷满分: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1.《史记》曾载,周天子封燕1986年在位于北京西南的一处西周墓葬里,出土了如图所示的青铜器——西周克罍(léi)(如图),器盖及口沿内部刻有铭文,记载西周初年周成王册封燕侯,以及授民授疆土的史实由此可知( )A.周天子对北燕地区实施直接管理B.分封制推动了西周封建社会的发展C.周朝的政治统治中心发生转移D.考古发掘可以证实文献记载的可靠性【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解读材料可知,1986年考古发现的文物上面的铭文印证了《史记》中关于周天子封燕的记载,这说明考古发掘可以证实文献记载的可靠性,D项正确;周天子通过分封诸侯,设立诸侯国对北燕地区实行管辖,不是直接管辖,排除A项;西周时期还处于奴隶社会,不是封建社会,排除B项;材料只提及了周天子封燕,没有涉及周朝政治统治中心的转移,排除C项。

故选D项2.“市井经济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处,通宵不绝以上经济现象开始出现于(  )A.秦朝都城咸阳 B.西汉都城长安C.隋朝都城长安 D.北宋都城东京 【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说明出现了夜市结合课本所学可知,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长江及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商业日益繁盛,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街道以及窄巷之内到处可以开设店铺;经常的时间不再受限制,北宋都城东京,开始出现了早市和夜市D正确;秦朝、西汉、隋朝时期还没有夜市,ABC排除;故选D3.张岂之主编的《中国通史·元明清卷》中讲道:“郑和下西洋是和平进行的,没有征讨和杀伐……自郑和下西洋后,中国到南洋(古人对东南亚地区的称谓)去的人日益增多,把中国进步的生产技术和手工业品带到南洋各地,对南洋的开发起了巨大作用材料反映出郑和下西洋(  )A.意在开发南洋,扩大明朝疆域B.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往C.促进了明朝对外贸易的繁荣,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D.加速人口迁移,导致南洋地区人口压力增大【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郑和下西洋是和平进行的,没有征讨和杀伐……自郑和下西洋后,中国到南洋去的人日益增多,把中国进步的生产技术和手工业品带到南洋各地,对南洋的开发起了巨大作用”反映了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往。

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B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扩大明朝在海外的地位和威望,而不是扩大明朝疆域,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是进行和平交流,更多的形式是赠与,并不会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南洋地区人口压力增大,排除D项4.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分类梳理中国古代书籍,其中 处可填( )第一类:《论语》《老子》《墨子》第二类: 、《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第三类:《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A.《本草纲目》 B.《兰亭集序》 C.《资治通鉴》 D.《齐民要术》【答案】A【解析】分析题干图示可知,第一类属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著作,第三类属于明朝时期成书的小说第二类中的《天工开物》、《农政全书》,是明朝时期的科技巨著由此可知,题干图示中的分类方法为同一时期的同类书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草纲目》的作者是明朝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这部巨著,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草纲目》与《天工开物》、《农政全书》同属于明朝的科技巨著,A项正确;《兰亭集序》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并不是科技著作,且不是出现于明朝,排除B项;《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是一部史学巨著,其出现的时期并不是在明朝,与《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的作者所生活的年代不一致,不符合题干的分类方法,排除C项;《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作者是北朝的贾思勰,该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是一部农业科学技术著作,但成书的时间不在明朝,与《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的作者所生活的年代不一致,不符合题干的分类方法,排除D项故选A项5.有学者认为,元代有不少蒙古语和西域语言的音译词被吸收到汉语汉文中如车站的“站”就是蒙古语jam(驿传)的译音,“站”字汉语本义是“立着”“停下”,而元代汉蒙语并用合成“驿站”一词,遂发展为如今车站的“站”义这说明( )A.儒家思想受到冲击 B.交通发展强化了统治C.元代重视文化建设 D.民族交融丰富了文化【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蒙古语和汉语相互融合形成“驿站”一词,发展为如今车站的“站”义,这是民族交融的表现,也丰富了我们的文化,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儒家思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文化融合,B项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元代重视文化建设”,排除C项。

故选D项6.1895年,清朝使臣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马关谈判时,曾有过这样一段对话从中可得出的信息是( )李云:我接台湾巡抚来电,闻将让台湾,台民鼓噪,誓不肯为日民伊云:听彼鼓噪,我自有法,李云:此话并非相吓,乃好意,直言相告伊云:我亦闻此事李云:台民戕(杀)官聚众,视为常事,他日不可怪我伊云:中国一将治台权让出,即是日本政府之责A.台湾人民坚决反抗日本侵占台湾 B.清朝官员为虎作张加速台湾沦陷C.台湾已被置于日本殖民统治之下 D.台湾人民的斗争被日军残酷镇压【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台民鼓噪,誓不肯为日民”可知,台湾同胞坚决反对清政府割让台湾岛给日本,A项正确;从李鸿章的话可知,李鸿章是想借台湾人民反对割让台湾的事情给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施压,从而不割让台湾,B项表述不恰当,排除B项;当时《马关条约》还未签订,台湾还没有被日本侵略者侵占,排除C项;根据所学历史可知,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的确遭到了日本侵略者的残酷镇压,但当时日本侵略者还没有进入台湾岛,D项所述历史还未发生,排除D项故选A项7.现代诗《信念永恒》歌颂某一历史事件:“这是一声砸向旧世界的锤头撞击,和着十月革命的惊天霹雳。

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发力,锻造出一个民族驶向复兴彼岸的航迹这一历史事件( )A.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B.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C.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D.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发力,锻造出一个民族驶向复兴彼岸的航迹”及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由于反对军阀的破坏,大会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顺利完成会议议程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C项正确;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排除A项;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排除B项;五四运动以革命性、进步性、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排除D项故选C项8.抗日战争期间,重庆人民广泛开展了为抗战献金和献机的活动,1940年,全市参加献金活动的有数十万人1943年,重庆妇女界捐献飞机十三架材料表明重庆人民(  )A.踊跃参军参战保家卫回 B.积极参与抗战的物资运输C.努力生产抗战军用物资 D.支援前线抗战的热情高涨【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抗日战争期间,重庆人民广泛开展了为抗战献金和献机的活动,参加献金活动的有数十万人,妇女界捐献飞机十三架”和所学知识,材料表明重庆人民踊跃支援抗战,支援前线抗战的热情高涨;材料中说明的是重庆人民捐献抗战的活动,并不是踊跃参军参战;材料也没有提及参与抗战的物资运输;努力生产抗战军用物资不符合材料中“捐献的活动”。

故选D9.学习历史需要正确认识史实与结论之间的关系下列史实与结论的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A.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B.七七事变——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序幕C.台儿庄战役——粉碎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D.“八一九”大轰炸——世界轰炸史上空前惨案【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因此,A项所述史实与结论的对应关系正确,A项正确;九一八事变揭开了世界的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平型关大捷粉碎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日寇1939年“五三、五四”重庆大轰炸是世界轰炸史上空前惨案,因此,BCD项所述史实与结论的对应关系均不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10.下图为中国现代画家杨之光于1954年创作的中国画《一辈子第一回》此画反映了( )A. 新中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完成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1954年选民证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项正确;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排除A项;土地改革完成于1952年,排除B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在1956年,排除D项。

故选C项11.2022年6月,在香港举办了“鉴往知来——庆祝香港回归25周年大型主题展”其中第二部分“骨肉情深”以灾难时刻内地慷慨赈济香港、香港爱心奉献内地为主轴,这( )A.是对“九二共识”的认同 B.彰显了香港的高度自治权C.促进了内地与香港的经贸联系 D.增强了香港民众的祖国认同感【答案】D【解析】根据“‘骨肉情深’以灾难时刻内地慷慨赈济香港、香港爱心奉献内地为主轴”结合所学知识,材料“骨肉情深”的主轴有利于增强香港民众的祖国认同感,D项正确;九二共识是海峡两岸达成的共识,排除A项;“骨肉情深”没有彰显了香港的高度自治权,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贸易方面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12.西方谚语说:“辉煌属于希腊,宏伟属于罗马英国近代诗人雪莱说:“我们都是希腊人这里对希腊的赞美是基于它(  )A.是古代大河文明典范 B.开创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C.率先建立了奴隶制城邦 D.建立了地垮欧亚非三洲的帝国【答案】B【解析】据“辉煌属于希腊”“对希腊的赞美是基于”可知,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开创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故选B项;古希腊文明属于海洋文明而非大河文明,排除A项;约公元前2900年,生活在西亚两河流域的古代苏美尔人,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奴隶制城邦国家,排除C项;马其顿王国国王亚历山大曾创建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亚历山大帝国,但对希腊的赞美主要是基于其辉煌灿烂的民主政治,排除D项。

13.历史学家马世力指出:。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