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资料:13、 《钓鱼的启示》:詹姆斯·兰费蒂斯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才能、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 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选入小学五年级上册第 13 课时题目改为 《钓鱼的启示》 14、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伊尔莎·斯奇培尔莉(1890-1973)生于意大利罗马她被认为 20 世纪最有名的服装设计师之一1927 年在巴黎开设自己第一家服装设计沙龙,追求设计的创新性,她第一个设计了护肩,毛皮织物和将拉链染成和衣服相同的颜色她和当时很多艺术家,比如著名画家达利等人联系密切,并聘请他们参与纺织品的设计,把超现实主义风格引入服装设计中二战之后,她的事业亏损,最后宣告破产前往美国15、 《落花生》:许地山(1893-1941 ) ,男,现代作家、学者出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1917 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 年毕业留校任教期间与翟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 “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 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
1935 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一生著作颇多,有《空山灵雨》 、《缀网劳蛛》等现在徐闻县有他的故居16、 《珍珠鸟》:冯骥才(1942-20 ) ,浙江宁波人,祖籍浙江慈溪,1942 年生于天津著名当代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著名民间文艺家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天津大学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 《文学自由谈》杂志和《艺术家》杂志主编,并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2009 年 1 月 16 日被国务院聘为国务院参事文章资料:13、 《钓鱼的启示》原文:十一岁的詹姆斯和他的家人住在湖心的一个小岛上这里,房前的船坞是个钓鱼的好地方,父亲是个钓鱼高手,小詹姆斯从不愿放过任何一次跟父亲一起钓鱼的机会 那一天正是钓翻车鱼的好时机,而从第二天凌晨起就可以钓鲈鱼了傍晚,詹姆斯和父亲在鱼钩上挂上蠕虫——翻车鱼最喜欢的美食詹姆斯熟练地将鱼钩甩向落日映照下的平静湖面 月亮渐渐地爬出来,银色的水面不断地泛起静静的波纹……突然,詹姆斯的鱼竿猛地被拉弯了,他马上意识到那是个大家伙。
他吸了一口气使自己镇静下来,开始慢慢地遛那个大家伙父亲一声不响,只是时不时地扭过脸来看一眼儿子,眼光里是欣赏和赞许 两个小时过去了,大家伙终于被詹姆斯遛的筋疲力尽了,詹姆斯开始慢慢地收钩那个大家伙一点点的露出水面詹姆斯的眼珠都瞪圆了:我的天哪,足有 10 公斤!这是他见到过的最大的鱼詹姆斯尽力压抑住紧张和激动的心情,仔细地观看自己的战利品,他发现,这不是翻车鱼,而是一条大鲈鱼! 父子俩对视了一下,又低头看着这条大鱼在暗绿色的草地上,大鱼用力地翻动着闪闪发亮的身体,鱼鳃不停地上下扇动父亲划着一根火柴照了一下手表,是晚上十点钟,离允许钓鲈鱼的时间还差两小时! 父亲看了看大鱼,又看了看儿子,说:“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水里去 “爸爸!”詹姆斯大叫起来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 “可哪儿能钓到这么大的鱼呀!”儿子大声抗议 詹姆斯向四周望去,月光下,没有一个垂钓者,也没有一条船,当然也就没有一个人会知道这件事他又一次回头看着父亲 父亲再没有说话詹姆斯知道没有商量的余地了,他使劲地闭上眼睛,脑中一片空白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睁开了眼睛,弯下腰,小心翼翼地把鱼钩从那大鱼的嘴上摘下来,双手捧起这条沉甸甸的、还在不停扭动着的大鱼,吃力地把它放入水中。
那条大鱼的身体在水中嗖地一摆就消失了詹姆斯的心中十分悲哀 这是三十四年前的事了今天的詹姆斯已经是纽约市一个成功的建筑设计师,他父亲的小屋还在那湖心小岛上,詹姆斯时常带着他的儿女们去那里钓鱼 詹姆斯确实再也没有钓到过那么大的鱼,但是那条大鱼却经常会出现在他的眼前——当遇到道德的问题时,这条大鱼就会出现在他的眼前 正像他的父亲教诲他的那样,道德问题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正确或错误的问题,但是实施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当你面对着很大的诱惑的时候如果没有人看见你行为的时候,你能坚持正确吗?在时间紧急的情况上,你会不会闯红灯或是逆行?在没有任何人知道的情况下,你是否会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据为己有?14、《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无15、《落花生》:落花生的果实为荚果,通常分为大中小三种,形状有蚕茧形,串珠形和曲棍形蚕茧形的荚果多具有种子 2 粒,串珠形和曲棍形的荚果,一般都具有种子 3 粒以上果壳的颜色多为黄白色,也有黄褐色、褐色或黄色的,这与花生的品种及土质有关花生果壳内的种子通称为花生米或花生仁,由种皮、子叶和胚三部分组成种皮的颜色为淡褐色或浅红色种皮内为两片子叶,呈乳白色或象牙色广 植 于 各 地 , 我 国 亦 多 栽 培 , 种 子 供 食 用 或 榨 油 , 茎 叶 为 很 好 的 绿 肥 。
花 于 受 精 后下 弯 , 且 由 于 花 柄 的 伸 长 使 幼 荚 穿 入 土 中 成 熟 低 矮 草 本 ; 茎 常 匍 匐 ; 偶 数 羽 状 复 叶 ,有 小 叶 2- 3 对 , 无 小 托 叶 ; 托 叶 与 叶 柄 部 分 合 生 ; 花 单 生 或 数 朵 聚 生 于 叶 腋 内 , 最 初无 柄 , 但 有 一 极 长 、 类 似 花 柄 的 萼 管 ; 花 冠 蝶 形 , 黄 色 , 花 瓣 和 雄 蕊 生 于 萼 管 顶 部 ; 花丝 合 生 成 一 管 , 花 药 2 型 ; 子 房 有 胚 珠 2- 3 颗 ; 荚 果 长 圆 状 圆 柱 形 , 稍 呈 念 珠 状 ,有 网 脉 , 不 开 裂 , 于 地 下 成 熟 16、 《 珍 珠 鸟 》 :珠鸟,是“金山珍珠” 的别名,又叫“ 锦花鸟”、 “锦华鸟”、 “小珍珠”属雀形目,文鸟科,原产于澳洲东部,现已培育成人们喜爱的笼养种类,这种鸟羽色艳丽,体形娇小玲珑,叫声细柔,给人以美的享受,是驰名世界的人工繁育鸟冯骥才有《珍珠鸟》一文《珍珠鸟》赏析:一、整体把握 1.人与自然之间爱的颂歌 “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
一开篇,作者便用欣喜的语气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并以此奠定了全文的轻松基调通读全篇,读者始终被作者的笔牵引着,被人对动物的关爱之情笼罩着,与作者一起悉心体察着这可爱又怕人的鸟的一举一动 在关爱之情的驱使下,“我”主要为小鸟儿做了两件事:第一,虽然小鸟儿已经有了“舒适又温暖的巢”,但“ 我” 仍旧精心为它重新加工、布置了一个幽静、安全的居室,并按时给它们添食加水;在温馨和谐的环境中开始新生活的小鸟“轻松自在”的叫声,也许就是它对主人的感谢第二,“我” 按捺自己的好奇心,决不因为所谓的喜爱而轻易打扰小鸟儿的生活;在以后的日子里小鸟对“我”的逐渐亲近就是对这份爱的最好回报 正是因为作者对珍珠鸟怀着这样的怜爱之心,所以他常将人的性灵赋予无知的小鸟,把珍珠鸟描摹得娇憨可爱可爱的鲜红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多像一个顽皮的孩子初到新环境中流露出的忐忑而好奇的神态文章对珍珠雏鸟的描写用了更多的笔墨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它对笼子外面的世界充满着好奇,在屋子里飞来飞去;它不懂得尊重权威,“神气十足”地“ 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 ”;它又非常胆小,当它把灯绳撞得摇动起来时,会吓得马上逃到画框上去;只要爸爸妈妈生气地叫一声,它便又像一个听话的乖孩子一样,“立即飞回笼里去”。
作者用人性化的眼光看待无知的小鸟,它“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然后“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它居然也懂得看大人的脸色呢!有了人的性灵的小鸟,竟可以像可爱的孩子一样趴在“我” 的肩膀上睡觉 由于有爱,作者格外认真地观察着小鸟的一举一动;另一方面,由于细心的观察,进一步加深了作者对这天真的生灵的喜爱文章中这种满溢着爱意的描写非常多,作者用轻盈活泼、疏密有致的笔触为我们精心勾勒了珍珠鸟的形象,谱写了一曲人与动物之间的爱的颂歌 2.信赖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我”和珍珠鸟一家三口从相识、熟悉、亲近,到相依相伴的关系变化过程全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 1~5 段)写“我”为珍珠鸟布置了一个舒适又温暖的巢第二部分(第 6~15 段)写珍珠雏鸟与“我”由疏远到亲近的感情交流过程表面上看,小鸟从“离我较远”,到“ 一点点挨近”,到“ 淘气地陪伴我”,到最后“居然落到我的肩上”,与“ 我” 的形体距离越来越近在这个过程中,是小鸟主动来亲近“我” ;而实际上,我和小鸟每靠近一步都是以我的某种举动为前提条件的因为“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所以它们“ 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 ;因为“我”“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不惊动它们,所以雏鸟可以在“我” 家自由成长;因为“ 我不管它”,所以即便开着窗子,它也不会飞走;因为“我不去伤害它” ,所以它敢于“ 蹦到我的杯子上”喝茶;因为“ 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所以它会“ 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 ;因为“我不动声色地写” ,所以它甚至用小红嘴“啄着我颤动的笔尖” ; 因为“我” 没有用手抓它,而只是 “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 ,所以它会“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可见,人与鸟形体距离的逐渐接近,清晰地表现了二者心理距离的不断缩短。
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我”的举动起到了决定作用,“我”用超脱私欲的爱心为它营造了一个宽松、自由的空间,也因此赢得了它对人的信赖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结尾一句话成了统领全篇的点睛之笔,闪耀着动人的思想光彩不仅是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又何尝不是如此?尊重对方的生存空间、思想空间,真正做到不以强凌弱、不以大欺小,这是建立信赖关系的前提条件,而有了信赖无疑会使世界多一抹温柔的色彩 二、问题研究 为什么文章在开始部分用单独一段强调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 “怕人”是珍珠鸟的突出特点,作者把这一点放在前面说,为全文的立意找到了根基鸟儿由“怕人”到“ 信赖”人,是文章的叙事线索,在这条线索的牵引下,文章交代了“ 我”对鸟儿的爱护和尊重,交代了鸟儿由胆小──渐渐胆大── 开始亲近我 ──完全相信我的变化过程,交代了作者内心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围绕描写对象的特点立意,使文章结构紧凑,脉络清晰 文章根据珍珠鸟“怕人” 这一特点巧妙地安排了珍珠鸟的出场方式,它隐居在繁茂的吊兰叶蔓的后面,其形象的展现过程实际上就表现了珍珠鸟对人害怕程度的减弱过程文章先描写了垂蔓中珍珠鸟又细又亮的叫声,再写隐约闪动在吊兰后的身影,然后写绿蔓中伸出的“可爱的鲜红小嘴儿” 和东瞧西看的小脑袋,直到第七段珍珠雏鸟才脱离了背景,现出全貌。
文章用逐层点染的方法描写珍珠鸟的形象,真实再现了珍珠鸟小心试探,一步一步从隐居的环境中显现出来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