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部分复习笔记 第三编北宋至明中叶时期的哲学 绪论 第1章道学初创 第2章张载的本体论与境界论 第3章程颢、程颐的“义理之学” 第4章朱熹的理学 第5章陆九渊的心学 第6章陈亮、叶适的功利之学 第7章陈献章、湛若水的心学思想 第8章王守仁的心学体系 第9章罗钦顺、王廷相的气学 第10章刘宗周对宋明理学的继承与总结 第四编明中叶至鸦片战争时期的哲学 绪论 第1章黄宗羲的哲学和社会政治思想 第2章方以智的科学哲学思想 第3章王夫之对宋明理学的总结 第4章颜元、李塨与实学学派. 第5章戴震的哲学倾向 第五编近代中国(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哲学发展 绪论 第1章鸦片战争以后的社会变革思潮 第2章戊戌维新运动中的哲学启蒙 第3章前后的哲学思想 第4章新文化运动与中西古今哲学的融会 第5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第二部分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三编北宋至明中叶时期的哲学 第四编明中叶至鸦片战争时期的哲学 第五编近代中国(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哲学发展 第一部分复习笔记 第三编北宋至明中叶时期的哲学 绪论 一、社会历史概况 1宋代变化状况 (1)宋代门阀士族衰微,代之而起的是大量的中小地主阶级; (2)门阀大族退出了历史舞台,佃耕制取代了荫户制,农民也就获得了 更多的人身自由,出现了大量的自耕农。
2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北宋统治者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武将带兵的权力; (2)北宋统治者在军队实行将军与士兵分离的政策,并派遣大量的文官 做地方官,直接管理地方的财政,使地方节度使成为毫无实权的虚衔; (3)北宋统治者继续完善科举制,使科举制成为士人出仕的主要渠道, 这就将大量的庶族地主吸引到统治阶级营垒中来了; (4)北宋政府实行扩军政策,每遇饥荒,就大量地招募流民,既防止流 民起义,又扩大了武装力量 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带来的后果 (1)科举与恩荫造就了大量的官吏,为其政治体制带来了一个致命的顽 症冗官; (2)扩军与将兵分离的政策造成了其军事体制中的一个顽症冗兵; (3)冗官、冗兵以及北宋向辽、夏、金的纳贡,造成了经济体制当中的 顽症冗费 4北宋的改革 (1)庆历新政,其核心是吏制,即试图通过精兵简政、振顽起懦,以解 决冗官、腐败与办事不力的问题,但最后却败于“朋党”之议; (2)王安石变法,其核心是解决财政问题,即试图通过开源节流以解决 北宋政府的财政危机,但最后却废于新旧“党争” 二、儒、佛、道三教的并存与相互吸取 1三教并存 (1)隋代以来,佛教一直居于三教的峰巅,至唐代又形成了最具中国文 化灵秀之气的禅宗,并深入人心; (2)唐代,道教充分利用皇家宗教的招牌,从宗教的组织规模到教理理 论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3)随着韩愈反佛的呼声与古文运动的崛起,儒学正以新的形式萌生着 复兴的希望。
2三教相互吸取 (1)佛教中国化 当佛教以“格义”的形势走进中国时,就已经开始向中国文化靠拢了而 禅宗的形成,则是佛教中国化的标志 (2)道教向儒家靠拢 中唐以后,当道教的形式与理论基本具备以后,主要向儒家靠拢,表现 为从外丹神仙之说向内丹心性理论的发展神仙之说表明其超世指向的 确立,而内丹理论则解决其指向的落实问题 (3)儒学对佛道的借鉴 宋代以前,主要是以排斥性的、外在的方式借鉴,同时又借鉴禅宗 的“衣钵”构造儒家的“道统”;宋以后,主要表现为吸取性的、内在的方 式借鉴 三、时代思潮与“造道”风尚 1时代思潮 时代思潮的基础是古文运动,其指向则是超越的道,目的是通过借鉴佛 道的超越追求以再塑儒学 2“造道”风尚 (1)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欧阳修(修其本以胜之)直接规定了 新儒学的发展方向 (2)古文运动的直接产物是经学的复苏北宋三先生直接要求“得古人 之心”,并以体与用、道与文、心与言双重视角的统一进入经学,其所 培养的儒生直接探索经学之体与应时之用相统一的新儒学 (3)在以上基础上,出现了“北宋五子”的“造道”运动 四、宋元明哲学讨论的主要问题与学术路径 1宋元明时期的哲学 (1)宋元明时期的哲学,主要是理学(又称道学),是以儒学为主干, 兼取佛道,综合创造的新形态的哲学。
理学重建了宇宙本体论和心性修 养论,重建了道德形上学的体系; (2)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把汉代至唐代注疏“五经”的传统,变为讲 求“四书”义理,讨论身心性命修养问题的传统,由“周孔”并称变为“孔 孟”并举 2讨论的主要问题 (1)在宇宙论与本体论方面讨论的主要问题有:虚与气、理与气、道与 器、太极阴阳、理一分殊、神化、一两、形上与形下、体与用等; (2)在人生论与心性论上讨论的主要问题有:性与命、心与性、性与 情、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未发已发、道心人心、天理人欲等; (3)在知行观与修养论方面讨论的主要问题有:知与行、格物与致知、 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涵养省察、主敬与主静等; (4)在天人观与境界论方面讨论的主要问题有:天人合一、心理合一、 诚、仁、乐等 3学术路径 (1)“气”学路径 以张载为代表张载集中讨论了“太虚与气”“性与诚”等问题,认为太虚 与气的关系是本体与现象、本体论与宇宙论的关系他的哲学特点在 于:太虚与气的统一所构成的宇宙本体论和由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统一 所构成的人生实践论,是一虚贯通、一气流行的他以“太和、太虚”为 纽结,对天道、性命、诚、神等范畴作出了有创意的阐发,奠定了宋明 学术的理论基础。
(2)“理”学路径 以二程、朱熹为代表朱熹集中讨论了理气关系与心性关系,认为宇宙 间事物的法则、规律在逻辑上要先于个别的事物他认为心是性、情的 统一,性是天赋予人的本质规定,是情的根据或根源,情则是性的表 现 (3)“心”学路径 以陆九渊和王阳明为代表其肯定了知行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包含和 动态统一,教人要身体力行,在实践中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陆王心学 强调道德情感、直觉与体验,在方法论上偏重“尊德性” 4对宋明理学的评价 (1)正效应 宋明理学对培养气节操守、重视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 立志等建立主体意志结构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它把道德自律、人的社 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人优于自然等方面,提升到本体论的高度,空 前地树立起人的道德主体性的庄严伟大 (2)负效应 由于理学成为后期专制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其末流,特别是被统治阶 级利用的部分,维护了专制主义的等级秩序,以一整套规范压制和扼杀 人的本性 第1章道学初创 一、北宋三先生 1北宋三先生 宋仁宗庆历前后,胡瑗(公元9931059年)、孙复(公元9921057 年)、石介(公元10051045年)被称为北宋三先生他们教书授徒、 著述立说,提倡廓清政治、重整纲常,明显具有为庆历新政制造舆论的 学术思想倾向。
2北宋三生生在学术思想上的特征 (1)在经学方面,特别注重春秋和周易; (2)对韩愈的道统说大加推崇,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 孔、孟、董仲舒、扬雄、韩愈等的治国安民之道和人生哲学为儒学道统 前后相续的深刻教理; (3)提出重整伦理纲常,弘扬道德名教 二、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与易通 1周敦颐 周敦颐(公元10171073年),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 人著有太极图太极图说(即易说)、通书(即易 通)、养心亭记姤说以及同人说爱莲说之类诗文 等他建构了一个包括宇宙论(自然哲学)、人性论(伦理哲学)、政 治论(含法哲学在内的政治哲学)三位一体的哲学体系由于文辞简约 而意蕴深厚,因此被后世尊为理学开山 2“无极而太极”的宇宙衍化论 周敦颐“无极而太极”的宇宙衍化论,基本次序为太极生阴阳,阴阳生五 行,五行生万物与人类通过这个宇宙衍化秩序,周敦颐提出 了“万”与“一”的关系问题以及“立人极”的思想 (1)第一图 一个圆圈周敦颐认为周易的“太极”与老子的“道”或“无极”同义, 只绘了一个圆圈,义为“无极即是太极”,象征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 一的无象无形的状态 (2)第二图 坎离互含之象。
认为太极在动中会生出阳气,动到极点便会静下来,生 出阴气因而周敦颐取此二卦象征太极初分之状况,其意似为阴阳初分 即为互含,阴阳不可能独立孤存 (3)第三图 五行交错之象不取五行相克次序,而取此五行数次序,意在说明“阳 变阴合”而生五行的先后过程由五行引申出“万”与“一”的关系, 即“万”指事物的多样性,是“一”的自身拓展与扩充;“一”指多样性的统 一,是“万”的潜在形态 (4)第四、五图 两个圆图第四图左右标“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第五图下方标“万物 化生”就人与万物的差异性而言,提出了“立人极”的思想 3以“诚”为最高范畴的哲学体系 (1)“诚”的含义 “诚”是万物性命之本源,并作用于万物始终的全过程之中; “诚”是“寂然不动”之体,“神”是“感而遂通”之用; “诚”是整个世界的本质,体现在纯粹至善,因而也是社会伦理道德的 最高标准 (2)人性论与伦理哲学领域 将五常(仁、义、礼、智、信)作为“立人极”的主要规范,并与天道 之“诚”与人性之“几”联结在一起 周敦颐将人性分为五品:刚善、刚恶、柔善、柔恶、中,惟有“中”是 人性的最佳状态,他认为修身的途径是寡欲 三、邵雍的先天“象数”学 1邵雍 邵雍(公元10111077年),字尧夫,谥康节,北宋著名易学家。
邵雍 的主要著作有皇极经世书和击壤集他通过上述著作建构了一 个以太极为环中的“包括宇宙,始终今古”的庞大的象数学思想体系,开 创了流行于宋元明清先天图书易学的崭新局面 2先天“象数”学的心学特征 邵雍认为,先天之学即是心学,而“后天之学”则是由心所发之 迹心”不仅仅限于人心,而是指天地万物之心,乃至人心 3“合一衍万”的宇宙推衍程序 (1)采用“加一倍法”模拟宇宙的推衍程序; (2)宇宙的具体推洐程序,表现为“类”与“象”的不断分化,每一级次中 的类,都会分解出两个不同的象他主张推求事物类别应依据其生成之 序,而观察事物体性则应依据其阴阳之象 4“元会运世”的宇宙始终之数 (1)内容 “元会运世”是邵雍用以计算宇宙终始之数的时间单位,其用六十四个名 目计量时间,办法是元、会、运、世、岁、月、日、辰这八个名目互相 重叠,直至辰之辰为止 (2)意义 邵雍的宇宙终始之数蕴涵深厚的智慧 任何一个有限的宇宙都是一个过程,一个天地消失了,另一个天地又 开始发生; 将阴阳消长法则运用到宇宙衍化过程的推算中,成功之处不在“元会 运世”之类毫无实证意义的计量数据,而在于阴阳消长之类的哲学思 考 5“皇帝王霸”的社会历史观 (1)内容 人类社会发展经历了四种统治形式 a皇:以道化民者,民亦以道归之,故尚自然; b帝:以德教民者,民亦以德归之,故尚让; c王:以功劝民者,民亦以功归之,故尚政; d伯(霸):以力率民者,民亦以利归之,故尚争。
人类社会的历史与天道运行一致 邵雍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与天道的运行是一致的因此在具体议论到 中国历史的各个时代时,往往以春夏秋冬日月星辰譬喻其社会状况 治世全在人为 邵雍明确认定治世全在人为,即“苟有命世之人继世而兴焉,则虽民如 夷狄,三变而帝道可举” (2)评价 邵雍“皇帝王霸”的社会历史观,在一定程度上受道德经“道、德、 仁、义、礼”五种社会形态循环递进之说的影响基本表现为人类的前 期为勃勃上进,至唐尧而达于鼎盛,往后则逐渐衰落,当然也不排除衰 落过程中有起伏与跳跃他在历史观上的这种见解,是他的阴阳消长的 天道观的延伸 四、王安石的变法哲学 1王安石 (1)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字介甫,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 人,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领导的政治改革运 动,史称“熙宁变法” (2)王安石一生的思想复杂多变第一次罢相之前受儒法影响为深,之 后则渐入佛老,对老子及禅宗思想领会尤深其哲学思想无论在道 气宇宙论、心性论,还是在历史观方面,都作出了富有个性和较为深刻 的阐发 2新学 (1)简介 王安石在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