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甸县沙窝沟万宝一带金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研究 宽甸县沙窝沟—万宝一带金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研究 1 区域地质背景 在中生代拗陷盆地及鸭绿江断裂带形成的地堑中还出露有少量侏罗系小岭组该区老变质岩系普遍遭受混合岩化作用 区域基底构造为近东西向复背斜,横亘营口—宽甸,对金矿的分布起一级控制作用,鸭绿江深大断裂控制了岩浆岩的展布以及整个金多金属矿带的生成与分布断裂省内部分长180km,宽25km,走向45倾向NW(局部SE)倾角70,主要由断层泥、破碎带、构造片理化带,构造角砾岩组成属多期活动的导岩、导矿构造 鸭绿江深大断裂的次一级构造发育,其中与金矿关系密切的有长甸—太平哨断裂主周家屯—万宝断裂 区内脉岩有辉绿岩脉、闪长岩脉、石英斑岩脉、闪长玢岩脉、煌斑岩脉、伟晶岩脉等,其中闪长玢岩、煌斑岩与金矿关系密切 2 金矿的分布及类型 鸭绿江金矿成矿带分为南西(五龙-四道沟)和北东(沙窝沟-万宝)两段,其南西段有辽宁的两个大型矿床,五龙金矿和四道沟金矿床,成矿带的北东段进行金矿地质工作时间晚,已知矿床少金矿化主要受断裂构造和岩体控制,根据金矿化分布规律,以长甸—太平哨断裂为界,将北东段分为南北两个带,区内分布有沙窝沟金矿床、小东洋河金矿点、万宝金矿点,庙台子金矿点、碑沟金矿点等。
根据金矿产出地质背景,可将沙窝沟-万宝一带金矿划分为三类 Ⅰ类:产于花岗岩或花岗闪长岩中,受断裂构造的控制,与岩浆活动有明显的生成关系,矿体与脉岩密切伴生,如沙窝沟金矿 Ⅱ类:产于寒武系地层中,以硫化物为主的金矿化体这类金矿点与岩浆侵入关系较隐蔽,矿点分布上受构造控制,而含金地质体构造控矿明显如万宝金矿点 Ⅲ类:是铜、铅、锌矿中的伴生金,分布在宽甸县大川头—青山沟一带 3 金矿成矿地质特征 沙窝沟-万宝一带金矿床主要受石柱子岩体及周家屯——万宝断裂带共同控制,下面以沙窝沟金矿床及万宝金矿点为例阐述该区金矿成矿地质特征 已查明的三个工业矿体,赋存于矿脉之中,矿体形态较简单,为脉状,透镜状,具有分枝复合现象,矿体长200m~350m,平均厚度1.26m~4.77m,平均品位3.12-6.2010-6 矿化具有多期性,先后划分为四期,即石英—黄铁矿阶段;石英—黄铁矿含矿阶段,可见黄铁矿细网脉;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碳酸盐阶段 矿石主要由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碎裂岩,花岗质碎裂岩构成,局部为黄铁矿石英网脉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铁矿、方铅矿、少量黄铜矿及银金矿主要脉石矿物为石英、绢云母、少量石墨,绿泥石等。
黄铁矿化可分为三期:第一期为自形晶,浸染状分布,结晶较好,含金品位微量,第二期为半自形—他形晶,颜色为乳黄色,结晶程度差,含金性好第三期同多金属硫化物共生,品位一般3-410-6 3.2.2岩体与成矿关系 3.2.3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含金脉体严格受近EW、NE、NW向三组断裂的控制,三组断裂的交汇处矿体变宽,厚度变大,平面上呈串珠状分布(如图3,所示)最大厚度14.20m,最小厚度0.60m,含金脉体走向310~340受北西向主构造控制,北东组为后期断裂,北东组断裂往往迁就北西组断裂,形成了菱形格子状容矿构造(见图4) 3.2.4脉岩与成矿关系 矿区内闪长玢岩脉与矿脉相伴出现,按与成矿的关系可分为三类,即成矿前、成矿期和成矿后三种 1)成矿前脉岩:其特点是被构造蚀变带切穿,近脉有遭受蚀变褪色现象,并被挤压破碎; 2)成矿期脉岩:穿插于矿脉之间,产状同矿脉产状相同,由于矿化较强,有的本身就是矿体,与矿体是同源岩浆产物; 3)成矿后脉岩:对矿脉起破坏作用,切割成错断矿脉,但断距一般不大 3.2.5地球化学因素 根据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成果,沙窝沟金异常,异常面积6km2,平均含量6.0ppb,最高含量15.0PPb,规格化面金属量18,为甲1异常,从原生晕分析成果可看出As含量较高,最高可达4861PPb,如图4所示。
4.1.3金矿的物理化学条件 4.2万宝金矿点 根据钻探结果表明,地表大理岩以下100m~200m为花岗闪长岩(石柱子岩体),该矿体形成与岩浆岩也有极密切的关系从地表观察5个金矿体的分布受近EW、NE、NW向断裂控制但其容矿空间都具有非构造成因性,初步推断,地表及地下水共同作用在大理岩或灰岩构造交汇薄弱部位,先形成了形状各异的溶洞,石柱子岩体侵位过程中,含矿热液充填于大理岩溶洞中,形成金矿体,因此也为岩浆热液成因类型全文完-。